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真挚感人 [刚柔相济真挚感人]
 

真挚感人 [刚柔相济真挚感人]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2:58 影响了:

  [摘要]《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高中课本所选的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此折充分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但作者却在此折中写了“绕后街”一节,许多学生对此不解。本文从表现人物性格、提示主题、渲染气氛三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窦娥冤》 人物性格 提示主题 渲染气氛
  
  《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美好的心灵和反抗精神。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节选了此剧的第三折,这是整个剧作的高潮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窦娥的指天斥地以及临刑前的三桩誓愿,也是表现主人公反抗精神最有力、最充分的章节。但此折在写窦娥满腔悲愤赴法场时,却插进了一段女主人公突然要“绕后街”行走的情节,是窦娥怕婆婆看见自己披枷带锁去餐刀而伤心痛苦,所以才有此请求。许多同学对此情节有疑惑。有的认为可有可无,作用不大;有的认为是脱离了主线,淡化了窦娥的反抗性格。我们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首先,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此折中这一细节表现了主人公善良的一面。虽说窦娥的反抗性在此折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人的善良正直与不屈反抗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越是善良的人,往往愈正直,也就愈看不惯邪恶,才更具有反抗性。我们在前两折的情节中可以看到,窦娥正是因为心地善良。才会为了婆婆而甘受此刑。窦娥是富有反抗性的,是至死不屈的,但如果她不招认药死“公公”,就会使婆婆受到酷刑,甚至屈打成招含冤而死,这是窦娥不愿看到的,可以说,正是为了婆婆,窦娥才有此结局。也正因为善良,才会直到临死,宁折不弯,才会临死还为年迈的婆婆着想。这使我们所看到的人物形象,不是只知嫉恶如仇的金刚怒目式的英雄,而是在阳刚壮烈的同时,更有善良温柔的一面,是一个集爱恨于一身的刚柔相济的血肉丰满的形象。正因为有此一节,人物形象才更加光彩照人,后文的反抗也显得更有力度。
  其次,说到表现主题方面,《窦娥冤》全剧通过窦娥的“冤”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败,无赖泼皮的横暴,***者的罪恶等。如果窦娥性格中只有反抗的一面,无此善良的一面,那么,我们可以说“感天动地”是要打些折扣的。自然,主题的揭示也将欠深刻了。鲁迅曾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又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疑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可见,无价值的东西毁灭不是悲剧,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其价值愈高,悲剧性愈强。试想一下,窦娥如果是一个刁钻狡诈,淫荡无耻的泼妇,即使是被冤屈,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深刻同情的。我们设想这出戏里如果张驴儿被冤,也许人们会说是天理报应。正是因为窦娥是一个守节尽孝,心灵美好,至死都不忘为婆婆着想的纯洁少妇,她的负屈衔冤才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同情,也就会激发人们更大的愤慨:一个社会连这样善良美好的生命都毁灭掉,这是怎样一个黑暗的世道呢?我们可以说,窦娥愈善良,才愈见“冤”之深,才能“感天动地”,也才能更深刻地揭示主题,因此,临刑前“绕后街~节。正是表现主人公善良的有力一笔。因为人到临死,不为自己,还想着他人,能说不是“大善”!因此,这一细节怎能少呢?
  第三,就此剧的戏剧气氛、情节结构来说,也少不了此一节。在前两折的发展中,我们已看见主人公负屈衔冤,所以此一折一开始才有窦娥的指天斥地,如果接下来就赴刑场连发三愿,恐怕蓄势不足。作者让她由为婆婆着想到与婆婆见面,通过窦娥的叙述。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冤情,看到主人公的善良。再加之窦娥一会儿求婆婆年节时为自己奠碗凛浆,一会儿求婆婆到尸骸上烧些纸钱,这种凄惨的告别场景真是催人泪下,让台上台下,演员观众思想感情融为一体,群情激愤,悲剧气氛更加浓烈:这样美好善良的人就要被摧残扼杀,邪恶不除,天理难容!下文的三愿,才更觉顺理成章。真是蓄之愈深,发之愈烈。就情节结构来讲,也是一波三折,令人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关汉卿不愧为大手笔,深谙人情之道,此一情节看似无意。好似闲笔,实则匠心独运,寓意深刻,与整个剧作水乳交融,是刻画人物、揭示主题、渲染气氛最有力的一笔。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