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语文课呼唤感性教学 语文课教师教学评价语
 

语文课呼唤感性教学 语文课教师教学评价语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6:08 影响了:

  【摘 要】语文课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不仅需要理性的启发和引导,也需要感性的点燃和熏陶。语文课更是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纽带。但是,纵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的学习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充斥,语文的人文性几乎得不到体现。因此,在理性泛滥的语文课堂里,感性的勃发和张扬显得尤为迫切、尤为重要。
  【关键词】人文性 感性 体验
  
  感性语文着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学生去体验、感悟、吟咏、意会、遐思、神往、个性解读、多元理解……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文课呼唤感性。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的实例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解读文本,调动情感因素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阅读、写作、听说方面达到合格的程度;同时,通过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其文化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目标。课本中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文情并茂的佳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等,无不奔涌着作者那浓浓的深情。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情感交流的桥梁。以新课标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减少琐碎的分析讲解,强化课文的诵读感悟。有一个学生曾经与父母发生矛盾而离家出走,在诵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时,融进了自我的生活体验,感受到文中“母亲”的守望与等待的神情以及无奈又无助的心理,引起了感情的共鸣,不禁潸然泪下。真是读到动情处,铁石心肠也泪垂。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让学生一遍遍地诵读理解、咀嚼回味,就像一张梨耙耕耘在荒芜的心田,一场春雨滋润着干涸的禾苗,从而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塑造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
  二、反复吟咏,萌生感性之情
  “好书不厌百回读”,只有熟读才能深思。学生在朗读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随其情,身醉其意,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以读表达、以读抒情,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和精神的交流。在朗读中,干瘪的形象丰满起来,死板的景致灵动起来,苍白的文字鲜艳起来,这时的语言文字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变得具体、形象、可感、可触,学生们似乎触摸到了语文的灵魂。如笔者教《二泉映月》,在讲述阿炳“听到了什么”这个教学环节中,紧紧抓住阿炳“坎坷的经历”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孩子一步步带入阿炳的苦难生活,走进阿炳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用饱含深情的导语反复引读回诵,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将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学生与阿炳、与老师的情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于是饱含深情的朗读脱口而出,一遍一遍的吟咏,一声一声的启发,不是简单的朗读堆砌,而是来自心灵的深情的表白。这“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已不再是空洞的、没有温度的符号,而具有了感性的气息,成了鲜活的生命,感性在诵读涵泳中悄悄地萌生了。
  三、比较想象,绽开感性之花
  在教学《月光启蒙》,讲到“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一句时,我在学生充分感受到从母亲歌声中传递出的温柔、传递出的深情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想想母亲的歌声甜甜的、柔柔的、酥酥的、暖暖的,还会像什么?有了教师的提示,同学们的回答异彩纷呈:“母亲的歌声像冬天的阳光,暖暖地照着我。”“母亲的歌声像春天的杏花雨,带着花儿的芬芳。”“母亲的歌声像绵绵的细雨。”“母亲的歌声像山间的泉水,清澈透明。”“母亲的歌声像柔软的柳枝,轻轻拂过我的脸庞。”“母亲的歌声像茉莉花,淡淡地散发着清香。”“母亲的歌声像甜甜的棉花糖,让人久久回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更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用含有提示性的、启发性的导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唤醒学生与生俱来的沉睡的感性,使学生找到了这些事物与母亲的歌声的相似点,于是,母亲的歌声便化成了“绵绵的喜雨”,化成了“山间的清泉”,化成了“柔软的柳枝”,化成了“芳香的茉莉”,化成了“甜甜的棉花糖”……这些生动的、富有灵性和创造性的话语,不正是感性教学开出的一朵朵绚烂的花吗?
  四、移情体验,感性深入内心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对于送别场面的感悟,一位老师就采用了“移情体验法”。当时,这个班刚好送走一批贫困山区来做客的孩子,教师就以导语引导学生回忆当时送别的场面,用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唤起学生亲身感受后,再来感悟课文中的送别场面,学生读着读着,仿佛自己成了志愿军战士或送别的小金花,情真意切,感悟很深,朗读得非常好。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方法,教师自己要做有心人,多关注学生的生活。还有一些课文,学生无法产生移情体验,教师可以运用师生对话方式或观看相关的教学录相进行感受。
  五、创设情境,推入感性高潮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动脑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作者传递的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音乐渲染,课件展示,联系生活,师生表演,语言描述……然而,创设情境要合理有效,不能过于注重外在的花哨,不能隔靴搔痒。例如,通过分角色朗读《雷雨》,或者让学生排演课本剧,使学生进入角色,形成角色转换,感受梅侍萍的苦难和悔、周朴园的虚伪和狡诈,激发他们的爱憎感情。组织安排学生讲身边的真情故事,让学生感受真情的可贵与温馨。通过播放录音、录相,形象化地进行教学,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情境中来,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是的,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而学生就是以感性的方式学习语文的。我们要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第二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