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思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思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19-02-05 04:13:32 影响了:

  [内容摘要]加强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针对性强的人格教育,才能收到实效。本文中笔者就高校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做好人格教育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格教育;大学生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高校在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时,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格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人格教育,在教育形式方面有待改进,效果有待提高。当单纯的理论教育碰到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影响时,学生缺乏应有的抵抗力,并且学生的理想与信念过多地局限于个人的设计,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薄弱,这些都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我们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直面现实,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
  首先,社会变革带来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造成了人们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反映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方面,则表现为学生思想多层次、多样化、多变化。从近年来的一些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人格教育状况中个性化倾向、功利性倾向及道德滑坡现象较为突出。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
  其次,由于各高校建在不同的地级市,其发展思路也是面向地方,以服务地方为立足点,但在领导、管理机制上,属于各省直接管理,与地方政府之间缺乏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关系,缺乏有效的联系机制。一些以理科为主的学校的领导只重视理科的学科发展和教师的培养,而忽视政治思想学科的建设和教师的培养,致使这些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经费紧张,教师思想极不稳定。也有一些高校的领导,在“教育产业化”的影响下,只重视扩大学校规模和开发多种经营,致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质量下降,政治思想教育急剧滑坡。
  再次,学生成分发生变化。独生子女大量涌入校园,一方面他们多才多艺,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另一方面,他们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弱,自我意识明显,对挫折的容忍力差,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随着高校招生条件的放宽,学生的成分也更加复杂,不同生活条件、生活阅历、年龄层次的学生坐在同一教室,“交叉感染”将使得教育工作者防不胜防。
  最后,网络进入校园后,更加自由的空间、更加虚拟的环境、更加迅速快捷的信息传递,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熟悉网络,更要熟悉网络时代的思想教育方法。
  总之,在复杂的环境中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工作,特别是紧跟时代步伐,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值得认真研究思考。
  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方法
  今天,学习老子的人格教育思想,对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要练就一颗赤子之心。老子认为,婴儿天性淳朴,私心杂念甚少,没有智伪巧诈,如果人们能保留婴儿般的淳朴天性,就能合乎“道”。其次,要战胜自己。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他认为,人既要认识别人,也要了解自己,战胜别人是有力,超越自我才刚强。
  以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把力气花在了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上,花在了外部灌输上,而很少从人格和人的心理的角度进行深化,以至于思想政治工作失去了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因此,我们必须在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优势和效益。这里仅从人格培养的角度提出几点应当注意的教育方法,以引起大家思考:第一,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觉性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社会个体内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观念,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第二,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成为人的习惯。中国文化重视从小对儿童进行“洒扫、应对、进退”方面的教育,就是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式培养其人格自觉性。西方社会也十分重视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这些良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应当积极吸取。第三,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强制教育建立在对人的威胁和制裁的基础之上,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服人以理的心理,应当慎重采用才行。第四,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一样,应当想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并在受教育者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达到“愤”和“悱”的临界状态下,教育者适时“启”之“发”之,使受教育者“如醍醐灌顶”,顿然醒悟,从此对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铭记于心,没齿难忘。第五,运用无形教育的方式,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与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
  三、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当然,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相对的,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因此,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工程师更注重的是实践,既要会说,更要会做。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探索到达他们心灵的途径。在高科技的现代信息社会,大学生们通过各种媒体听到的已经很多,他们更需要的是行为上的楷模。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既要“学为人师”,更要做到“行为示范”;既要有学术水平,还要有品格、有人格,用博学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
  参考文献:
  [1]雷国政.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新思路[J].学习导报,2004,(6).
  [2]伍文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心理疏导研究[J].思政教育,2005,(7).
  [3]张敏.努力健全高校教育环境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N].光明日报,2010-08-25
  (责任编辑赵永玲)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