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铸就“大卫之剑”(上)】天子剑 诸侯剑 庶民剑
 

【铸就“大卫之剑”(上)】天子剑 诸侯剑 庶民剑

发布时间:2019-02-09 03:49:25 影响了:

  今年3月29日凌晨,从中东传来令全世界震惊的消息:以色列军队出动大批装甲兵、工程兵和步兵部队,从巴勒斯坦城市拉马拉北部突然向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的总统府发起进攻。数十辆坦克将总统府团团围住,有的坦克撞开围墙,有的坦克用机枪不时向阿拉法特的办公楼狂射。至29日下午,以军控制了大楼的一层和三层,阿拉法特被迫转移至没有窗户的地下掩体中,其人身安全前途未卜。这是自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巴以旷日持久流血冲突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纵观以军这次军事行动,其装甲兵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排头兵"、"急先锋"角色。那么,以军装甲兵究竟是怎样的一支部队?它的编制装备如何?作战理论及战绩又怎样?请看──
  以色列虽然人口不到500万,面积不足2万平方千米,可谓是弹丸之地、蕞尔小国,但自1948年建国以来,却能在五次中东战争中打败众多阿拉伯国家,成为在中东乃至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以色列战事不断,之所以能傲视群雄,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铸就了一把锐利的"大卫之剑"──一一支能征善战的装甲兵部队。
  
  战斗中成长
  
  在以色列史记中,"大卫"是一位文韬武略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是他缔造了强大的古以色列王国。现代犹太人和以色列国家把大卫视为开国祖师和国家的象征。今天,为以色列建下盖世奇功的以军装甲兵,在以色列人心目中,俨然就是大卫手中的一把利剑,有了它就能确保国家的安宁与和平。

  然而,以色列装甲兵的成长并不顺利,它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艰难曲折历程。早在1920年12月,犹太复国主义就成立了地下军事组织──"哈加纳"(希伯莱语,意为自卫队)。20世纪30年代后期,随着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不断激化,"哈加纳"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军事组织。1941年,"哈加纳"领导人在该组织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拥有3000人正规军的"犹太突击队",配合盟军参加了在叙利亚、黎巴嫩的战斗。1942年,英国从在盟军服役的犹太人中抽调5000人,组建了"犹太旅"。"犹太突击队"和"犹太旅"即成为"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
  1948年5月15日,即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以色列就遭到周边5个阿拉伯国家带有"讨伐"性质的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随即爆发。此时的以军总兵力只有43000人,编成9个步兵旅,主要装备轻武器,重装备则寥寥无几,以军装甲兵建军之初的全部家当只有5门65mm野战炮、86门反坦克炮、1辆坦克和2辆装甲车。而当时以军的对手──阿拉伯联军,却装备有40余辆坦克、200余辆装甲车,以及140余门各型火炮,与以军相比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在战争初期,面对阿联军的强大进攻,以军伤亡惨重,节节败退。在西方国家的干预下,巴以冲突实现了短暂的停火。以色列利用这一难得的喘息机会,加紧备战,5月26日正式成立"以色列国防军",并从国外采购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其中包括从法国购买的一批坦克和大口径火炮。利用这些装备,以军组建了自己的第一个装甲旅──第8装甲旅。该旅实际上只编有1个坦克营(辖2个坦克连)、2个步兵营和炮兵分队,共有坦克13辆。再次开战后,新组建的第8装甲旅参加了战斗,在打通特拉维夫至内格夫沙漠移民区道路作战中立下汗马功劳。以军装甲兵终于在第一次决定国家存亡的"建国之战"的战火中诞生了,从此便一直驰骋于中东战争的舞台。

  1949年以军实行精简整编,第8装甲旅番号撤销,新组建了第7装甲旅,同时建立装甲兵学校。到1956年10月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时,以军装甲兵已经发展到拥有数个装甲旅和机械化旅的规模,共装备各型坦克400余辆、履带式装甲车450辆。作战中,以军把第7装甲旅和第37机械化旅编入中路支队,把第1、第11机械化旅编入北路支队,作为支队的预备队用于机动作战。在西奈半岛的进攻作战中,第7装甲旅表现不俗,配合步兵夺取了埃军众多重要目标,赢得了西奈半岛的胜利。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此时的以军已今非昔比,共有4个装甲师、9个装甲旅、2个机械化旅、10个步兵旅和4个空降旅。以军装甲兵共装备M48、"谢尔曼"、"百人队长"等各型坦克1000余辆,各型装甲车1500辆,显然已经成为以色列陆军的主要作战力量。战争中以军在西奈战线、约旦战线和戈兰战线共投入8个装甲旅和1个机械化旅,坦克800辆。以军集中使用坦克于主要作战方向上,注重采取迂回包围战术和以装甲分队设伏等战法,取得了重大胜利。如在西奈半岛以军仅以损失坦克61辆的代价摧毁对手700多辆装甲车辆,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
  1973年10月,在历时18天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也称"赎罪日战争"或"十月战争")中,以军装甲兵再次扮演了极为重要的战场角色。战前以军共编7个装甲师、21个装甲旅,装备各型坦克2000多辆、装甲车4000余辆,已经成为中东地区举足轻重的作战力量。战争初期,由于面对阿军部队突然发起的大规模进攻,以军装甲兵没能完全展开,因此而遭受一些损失。但以军装甲兵很快就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先是在戈兰高地"摆平"叙利亚军队,而后千里跃进转向西奈半岛奔袭埃军,通过连续反击,拼命苦战,最终一举扭转了战局。经过这次战争的洗礼,以军装甲兵事实上已经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地面中坚力量。

  1981年以军装甲兵扩编成11个装甲师、33个装甲旅、10个机械化步兵师。1982年6月,以军为打击"巴解组织",点燃了第五次中东战争的战火。以军投入的11个地面旅中,全部为装甲机械化旅,坦克1300辆,装甲车2400辆。以军兵分三路,地空配合,快速推进,很快就摧毁了"巴解总部"。是役,共击毁叙军坦克300辆,巴解坦克100辆,而以军仅损失坦克和装甲车164辆。作战中,还首次投入了自制的性能优越的"梅卡瓦"式坦克300辆。攻击中强调快速突进,并以攻击直升机部队相配合。这次作战,以军装甲兵运用自如,标志着以军装甲兵走向成熟。
  久经战火考验的以军装甲兵,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其艰辛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浓缩的中东战争史。经过五次战火的洗礼,以军装甲兵已经从一个襁褓中的新生儿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无数次的磨难使他显得更加坚强和刚毅。
  
  实用的编制体制
  
  目前,以陆军已全部实现了装甲机械化,在其15个陆军师中,装甲师占了12个,边防机步师占了3个,另外还编有1个独立装甲旅,4个独立机械化旅,3个独立炮兵旅(其中1个为自行榴弹炮旅),5个独立空降旅等力量。共拥有各型坦克4958辆,各型装甲车10300辆。以军从其国小人少、四面受敌有的实际情况出发,并根据海湾战争中使用装甲兵的经验教训,采取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编制体制。编配的装甲师直接隶属于三大军区,一般在军区编成内担任战役反击作战,也可在独立的方向上作战。编配的装甲旅和机械化旅既可用于战役作战,也可用于小规模的战术作战。根据作战需要,装甲旅和机械化旅可组合成装甲师遂行作战。另外,在以军现行的编制单位中,都有现役和预备役之分,平时预备役单位与现役单位相比占一半还要强,战时则利用其强有力的国防动员体制迅速将其预备役力量转为战时编制。这样既可大大节省军费开支,又不影响战时的作战行动。
  
  装甲师
  是以军装甲兵的最高编制单位,是实施战役地面作战的中坚力量。装甲师又分现役师和预备役师,现有4个现役师,8个预备役师。现役师下辖2个装甲旅和1个炮兵旅,战时增加1个装甲旅和1个机步旅(见表1)。全师约13000人,坦克255辆、装甲输送车340辆。炮兵旅装备12门大口径自行火炮,反坦克营装备54门各型反坦克炮。预备役师平时仅保留少量的骨干力量,动员后可辖2个~3个装甲旅,1个机步旅和1个炮兵旅。
  
  装甲旅和机械化旅
  是以军装甲兵的基本编制单位,也是陆军基本的战术兵团。装甲旅一般编有2个装甲营、1个机械化营和1个自行火炮营(见表2)。共有人员2600人,装备坦克111辆、装甲车108辆、155mm自行火炮12辆、81mm迫击炮12门、40mm高射炮12门、反坦克导弹发射车12辆;机械化旅下辖1个装甲营、2个机械化营和1个自行火炮营(见表3),共有人员3100人,装备坦克46辆、各型装甲车162辆、155mm自行火炮12门、40mm高射炮12门、反坦克导弹发射车12辆。
  
  独树一帜的装备发展道路
  
  以色列装甲兵在其主战装备的建设上,采取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改造、"升级"现有的老式装备与独立研制发展新式装备相结合。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以军装甲兵终于走出一条独树一帜的装备发展道路。
  
  改造旧装备,老树发新芽
  以军现装备各型坦克4958辆,其中英制"百人队长"坦克1080辆、美制M-48A3/A5坦克600辆、美制M60坦克150辆、美制M60A1坦克1000辆、美制M60A3坦克600辆、苏制T-54/55坦克488辆、苏制T-62坦克110辆,以及本国生产的"梅卡瓦"Ⅰ/Ⅱ/Ⅲ坦克930余辆。从以上以军装备的坦克可以看出,其装备十分庞杂,三代同堂,新旧并存。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以军修旧利废,使旧装备老树发新芽、"青春常驻"的结果。
  英制"百人队长"主战坦克,是以军装甲兵的老家当之一,以色列先后从不同渠道总共购买了该型坦克1100余辆。以军经过不断的改进,使其逐步走向现代化�将原来的76.2mm和83.4mm小口径火炮,全部换装成英制L7A1"维克斯"105mm线膛炮,这不仅增强了该车的火力,而且与其他坦克也统一了火炮口径,有利于批量生产和使用同一弹种;采用750hp柴油机取代原有的650hp汽油机,并为其配备了新的传动装置和变速、操纵系统,使该车的最大速度由35km/h提高到43km/h,最大行程也增至400km。由于以色列对"百人队长"主战坦克巧夺天工的改进,使其在中东战场上驰骋了30多年,真可谓是中东战场上的"常青树"。
  1975年,以军又"瞄"上了200余辆外军早已淘汰的M4A3E8"谢尔曼"坦克,换装了可发射尾翼稳定穿甲弹的法制1O5mm火炮,并使其具备了夜战能力;加装了烟幕发射器;采用460hp的柴油机,对排气、传动、转向系统也作了改进,配备较宽的履带,使其最大速度和行程分别提高到45km/h和240km。"改头换面"的M4A3E8"谢尔曼"坦克"精神焕发",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属于"战后第一代"的美制M48中型坦克,以军也"情有独钟",重新对其进行了"整容":重新设计了新的炮塔和指挥塔,用105mm火炮换装了原来的90mm火炮,用M60坦克的柴油发动机取代原来的汽油机,使其改装后的战术技术性能达到了M60或M48A5主战坦克的水平。
  此外,对于在历次中东战争中缴获阿军的数百辆苏制T-54/55中型坦克,以军也舍不得将其"寿终正寝",经过改装,也将其纳入了自己的装备体系。以军改造的主要内容是用英制105mm火炮取代了苏制100mm火炮;用英制12.7mm和7.62mm机枪代替苏制机枪;用美制750hp发动机代替原有580hp发动机;并为其加装了激光测距仪,改进了夜视器材。改装后的坦克被命名为Ti-67主战坦克,其战斗力特别是对中东战场的适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打造"梅卡瓦",扬一家之长
  随着本国国防工业的逐步发展,以军装甲兵除了在老旧装备的改造上独领风骚之外,还着手建立起自己独具特色的坦克研制与发展体系。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之前,由于种种原因,以色列难以从英国、法国甚至美国得到所需要的各种坦克,从而促使以军下决心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
  1970年,以色列政府批准坦克研制计划,并命名为"梅卡瓦",这一词在希伯莱语中是"古代战车"的意思。研制的核心人物是被称为"以色列坦克之父"的塔尔少将。他明确指出,"只有具备充分的防护力的坦克,才算是真正的坦克"。10月战争之后,以色列军方坚定了"防护第一,火力第二,机动第三"的设计思想,使得"梅卡瓦"整体设计别具一格,尤其适用于以色列作战地区的地形和环境条件,成为中东的一大特产。该坦克1978年10月装备部队,并命名为"梅卡瓦"Ⅰ型,共装备了300多辆。1982年改进为"梅卡瓦"Ⅱ型坦克,1987年后又出现了"梅卡瓦"Ⅲ型坦克。如今,第四代"梅卡瓦"Ⅳ主战坦克已完成了1万千米的行驶试验,正进入最后设计阶段,预计不久就可装备部队。
  "梅卡瓦"系列坦克除具备世界各国先进坦克一般战技性能外,在设计和制造上有五大令人称奇之处。第一,受弹面小。"梅卡瓦"车型低矮,车高2.66m,炮塔尺寸小,呈楔形,炮塔座圈至炮塔顶端只有0.895m。为缩小炮塔面积,车长指挥塔都给取消了,这使其正面的着弹率大为降低。
  第二,发动机前置。这在世界坦克设计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就在坦克的正面形成了由"两层复合装甲"和各种动力、传动装置等所构成的"复合装甲层",一旦车首中弹,弹药对战斗室乘员的杀伤力以及引发"二次爆炸效应"的可能性都将大为降低。
  第三,设有载员舱。该坦克在其炮塔后方设有一宽大的载员舱,它可载8名全副武装的步兵或4副担架。进攻中,步兵可下车扼守已夺取的阵地。防御中该载员舱也可用来运载10倍基数的主炮弹药,作为机动火炮使用。这种集坦克和步兵战车于一体的设计思想在世界上堪称一绝。
  第四,加装了车载60mm迫击炮。作为支援步兵武器,极大地提高了火力机动范围,这在沙漠起伏地形条件下显得尤为实用。
  第五,携带的弹药基数大,在现代主战坦克之中是"史无前例"的:"梅卡瓦"Ⅰ型和"梅卡瓦"Ⅱ型坦克携带105mm炮弹62发;"梅卡瓦"Ⅲ型坦克携带120mm炮弹50发,60mm迫击炮弹30发。这样大的弹药基数,可以保证以军装甲兵在作战中具有较强的持续战斗力,从而可大大降低在沙漠地形条件下因后勤保障困难而对作战行动带来的制约,使以军装甲兵的机动作战能够获得更大的自由度。
  "梅卡瓦"因其独树一帜的设计使其战绩斐然,从而威名远扬。实战表明,它的装甲被击穿的概率比其它坦克小得多,即使被击穿,单车伤亡人数也仅为其它坦克中弹后伤亡人数的一半。据说在一次作战中,曾有一辆"梅卡瓦"Ⅰ坦克中弹32发,竟能起死回生,重返战场。在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战争中,这种坦克首次使用就表现不凡。在一次不足10分钟的交战中,"梅卡瓦"坦克毁伤对方坦克19辆,自己却只有几辆受伤。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