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马铃薯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固原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及对策】
 

马铃薯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固原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9-02-15 04:10:49 影响了:

  摘要总结了固原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优势,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该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优势;存在问题;对策;宁夏固原
  中图分类号S532;F3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376-03
  
  马铃薯是固原市的传统优势作物,建国以来马铃薯在固原市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种植、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3个发展阶段。目前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4.07万hm2,淀粉加工能力达到27.5万t,马铃薯总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成为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同时固原市马铃薯产业挤身于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基地之一,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前景广阔。
  1固原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
  1.1目标定位明确
  按照《固原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要求,该市今后马铃薯产业的奋斗目标是:立足固原,辐射西部,面向全国,放眼全球。以大六盘经济区为中心,尽快把马铃薯产业培育成宁夏农业最具活力的核心产业之一。以泾源县为中心,建设泾河源国家级特色马铃薯品种和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以西吉县和原州区为核心区,建设马铃薯优质加工产品和绿色产品生产基地。以原州区为轴心,把固原市建成西部地区及国内外知名的“土豆之都”。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最大化,全面提升固原市马铃薯产业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截至2010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7.33万hm2,实现总产量390万t,工业加工转化率达60%,年生产精淀粉或变性淀粉及马铃薯食品等达30万t,鲜薯外销达60万t。马铃薯生产、加工、贸易总产值达18亿元,占全市GDP总值的40%以上,农民人均直接经济收入达6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以上。
  1.2政策机遇好
  2003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的第一次“固原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将马铃薯作为固原市优先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这是符合固原市情做出的战略选择。同年3月,自治区又把马铃薯列为全市四大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成立了“固原市马铃薯产业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市委分管领导的亲自主持下,争得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人力、物力、智力、技术上给予的实质性帮助。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固原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2004年8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屈冬玉博士率全国知名马铃薯专家、学者、企业老总和农业部有关领导50多人在固原市召开了“中国马铃薯高层论谈会”。这些重大举措对固原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固原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3比较优势突出
  在当地种植的各种作物中,马铃薯是水分利用率最高的作物。旱地马铃薯平均产量18 t/hm2,产值6 000元/hm2,同等条件下,春小麦产值2 580元/hm2,豌豆1 860元/hm2,莜麦1 650元/hm2,胡麻1 350元/hm2,马铃薯单位面积的产值分别是豌豆的3.2倍、莜麦的3.6倍、胡麻的4.4倍、春小麦的2.3倍。加工成淀粉后则是其他作物的4.5~8.8倍,农民家庭作坊式粗放加工的“三粉”也是其他作物的2.9~5.6倍。可见马铃薯比较效益突出,是当地农民增收、扶贫开发的优势产业。
  1.4技术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品种资源和技术人才资源。“十五” 期间在自治区科技厅、农牧厅等部门的组织下,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组建了由宁夏大学、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技总站和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及两县一区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大型加工企业共同参与的马铃薯科研开发队伍,集中了全区300多名学有专长、素质高、经验丰富、长期从事马铃薯育种技术研发和推广的科技人员。近年宁夏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就马铃薯产业发展已达成长期科技合作协议,举办了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高级论坛;西吉“中国马铃薯之乡”申请认定;培训了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病毒检测技术和育种人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与宁夏合作实施了马铃薯育种项目“马铃薯抗病毒病亲本育种价值评价和抗病品种选育”、国家863项目“马铃薯高效育种技术和优质抗病新品种选育”等重大课题。引进了79个优良组合的块茎家系共9 870多个基因型,选出了约600个优良单株系,筛选了400多个优良无性系。这为建立宁夏马铃薯育种中心和育成高水平的马铃薯专用品种奠定了基础。二是基本形成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推广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在西吉县、原州区、泾源县,建设了3个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形成年生产微型薯1 000万粒、原种2 000 t、一级种2万t的生产规模,初步建立了有一定规模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三是马铃薯“两化”(品种专用化和种薯脱毒化)生产初具规模。2004年脱毒薯种植面积达到2.2万hm2,建立以高淀粉品种为主的专用薯基地1.73万hm2,早熟菜用型品种2 000 hm2。
  1.5市场需求旺盛
  一是马铃薯淀粉供不应求。目前,国际马铃薯淀粉年产量逾600万t,欧共体的产量占85%,亚洲是马铃薯淀粉国际市场的重要销售地区,年进口70万~100万t。目前国内马铃薯淀粉年需求量逾70万t,但每年向市场提供的一级以上产品的数量不足15万t,其中固原市每年生产优级马铃薯精淀粉2万t、一级精淀粉5万t,占国内实际年生产量的47%。年生产量约占国内需求总量的21%。国内年通过各种渠道进口20万t以上,国内市场尚缺口35万t。而缺口部分主要由低档产品或其他产品替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马铃薯淀粉的进口税率降低到17%,马铃薯淀粉的口岸价为600美元/t,而国产的价格仅428~500美元/t。国产马铃薯淀粉产品,只要质量达标,适销对路,不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欧盟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减少及国际市场的供应趋紧,是我国马铃薯淀粉行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较好的时机。从国内淀粉行业利用结构上看,我国90%的马铃薯淀粉主要用于食品工业。随着轻纺工业产品升级换代,食品工业以外的行业对马铃薯淀粉的使用量将不断增加。加之东北马铃薯主产区大力发展玉米淀粉,马铃薯面积缩减,未来西部马铃薯淀粉市场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马铃薯淀粉在餐饮等行业也还有较大的需求空间,宾馆、饭店、小型火腿肠生产厂、罐头厂、粉丝厂等,均需要质量好、黏度大的马铃薯淀粉。据调查,东北省会城市年需求量在100 t以上,年平均在1 200 t以上,即使考虑到南北方消费习惯差异,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每年需要量也在10万t以上。二是商品薯销量逐年上升。2001年全世界人均消费鲜薯28 kg,欧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均在60 kg以上,我国人均消费鲜薯14 kg,亚洲国家马铃薯年输入总量为50万t,其中东南亚几个主要马铃薯输入国年需马铃薯鲜薯25万~30万t。我国是亚洲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和消费国,每年仅城市消费量达1 000万t,且逐年上升。据预测,未来5年,仅我国东部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的3亿消费群体,每年将增加鲜薯消费量1 500万t。
  2存在的问题
  2.1优质种薯资源不足
  一是宁夏种薯市场。宁夏2009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近2万hm2,需种薯30万t。目前较为稳定的种薯基地只有333.33 hm2,生产种薯0.5万~1.0万t,仅能满足本地3 333.33~5 333.33 hm2生产用种,种薯严重不足。随着农民对脱毒薯和专用薯认识的不断提高,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增加。二是国内种薯市场。我国马铃薯实际种植面积近533.33万hm2,由于马铃薯喜冷凉,故中原二作区、南方冬作区及云南垂直分布区的部分地区均不宜就地繁种,全国每年需调节供应种薯300万t以上,是世界最大的种薯市场。三是东南亚地区种薯市场。东南亚诸国地处亚热带,无法就地留种。因此,每年都需从荷兰等国家进口大量的种薯,我国云南等省每年都向东南亚国家输出种薯。据不完全统计,仅越南、泰国每年需进口种薯量即达3万t。因此,只要固原种薯品种对路,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必将在东南亚地区占有一席之地。
  2.2优质专用种薯的研发相对滞后
  马铃薯原料基地建设仍然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原料薯供应不足主要原因是新品种选育扩繁工作滞后,种薯“两化”水平和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种植品种单一,品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单产水平不高,总量仍显偏小。目前,固原市马铃薯生产中脱毒技术的应用非常成功,种薯繁育推广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没有直接参与种薯繁育和基地建设,脱毒中心和种薯繁育体系缺乏市场化、有活力的运行机制。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对促进全市马铃薯生产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但由于该地气候资源区域性复杂,因此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研究、选育工作相对滞后。
  2.3马铃薯加工层次低
  固原市仅有精淀粉、粗淀粉、α淀粉、全粉及粉条、粉丝、粉皮等几种产品,工业用途广泛的变性淀粉产品开发种类少、层次低。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的高附加值马铃薯方便快餐食品加工还基本处于空白。目前生产的精淀粉品种的白度、黏度等内质指标除个别龙头企业能够达到国家标准外,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层次均较低,与国内、国际同类名牌产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有企业机制亟待创新;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设备差、管理粗放,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加重。
  2.4保鲜贮藏技术落后
  马铃薯保鲜贮藏技术落后。贮藏分散、规模小、烂窖损失大、易混杂,转运成本高,淀粉加工和外销商品薯供应时间短。缺乏强有力的产业研发队伍和市场中介力量,整个产业引资、融资困难,发展资金严重不足,贮藏基础设施条件改善速度慢。
  3对策
  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尽快提升马铃薯产业的经营层次,强化该产业在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及挖掘农民增收渠道的支柱地位是现阶段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马铃薯产业发展面临的战略任务。要在总结以往马铃薯产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充分运用好国家、自治区关于扶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新的产业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2个市场、2种资源,整合市内外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吸引关键生产技术要素尽快向固原市转移;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基地农户、中介组织、加工企业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农、科、教”、“产、学、研”、“产、加、销、运、储”等全方位、宽领域的横向联合,加快产业化进程。要从育种、种薯生产、基地建设、品种布局、加工企业、营销储运全过程进行产业设计与支持,培植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要按照《宁夏优势特色产品区域布局与发展规划》和《固原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坚持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之路,使全市马铃薯产业在3~5年有一个质的提升。
  3.1强化龙头带动
  整合加工企业资源,全面提升加工转化能力[1]。对全市3 000多家淀粉加工企业实行有步骤、有重点的技术改造和机制创新。以北方淀粉集团公司改制和“宁夏西海固国联马铃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培育一批高层次、紧密型的经营主体,打造一批龙头骨干加工企业。一是加快“北方淀粉集团公司”的破产重组步伐,尽快实现全面启动生产。二是继续推进“宁夏西海固国联马铃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所属企业技术改造,着力提升其核心层、紧密层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科技含量和产品品质。从2005年起,选择10家3 000 t以上规模的淀粉加工企业进行第1批技术改造,使其淀粉质量达到国内同行优级标准。三是新组建1~2家万吨级标准样板淀粉加工企业,创新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向科研、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方向发展,使产品质量稳定达到国颁优级标准或国际标准。
  3.2强化基地建设
  全面实现“两化”,2009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近14万hm2,其中脱毒薯6.33万hm2,专用薯3.33万hm2,分别为播种面积的45.2%和23.8%。在稳步扩大面积的基础上,加快品种专用化、种薯脱毒化“两化”进程,力争到2010年,使品种专用化率和脱毒化率均达到100%。与此同时,依托原州区、西吉县、泾源县3个脱毒中心选育不同用途的早、中、晚熟新品种进行脱毒,原原种生产能力由2009年的3 000万粒提高到6 000万粒,建立西吉东部、原州南部、泾源南部六盘山区3个原种繁育基地,面积由400 hm2扩大到1 333.33 hm2,在西吉、原州、泾源、隆德县建立稳定的一级良种基地6 666.67 hm2以上,二级良种基地稳定在2万hm2以上。发展优质淀粉加工原料基地3.33万hm2,全粉加工原料基地1 666.67 hm2,油炸薯片薯条加工原料基地5 333.33 hm2;发展优质无公害商品专用薯生产基地2.67万hm2。
  3.3强化科技支撑
  “人才”资源是事业成功的智力保证,应重点强化对3种“人才”的科技培训[2-3]。一是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使之成为既有专业技术特长,又懂市场营销和WTO规则的综合型优秀科技人才;二是加强对企业管理与生产经营骨干技术人员的培训,使之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人才;三是加强对农民经纪人和生产基地“乡土”人才的培训,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农民致富的科技带头人。加快培育建设西吉县马铃薯高新科技示范园区,于2005年列入自治区马铃薯科技工程研究中心,并启动实施,辐射带动全市农户逐步建立符合产业要求的标准化生产基地。
  3.4改善和提升鲜薯贮藏及营销条件
  从2006年起,新建原原种低温贮藏室4个,贮藏能力达到3 000万粒以上,新建2 000 t原种贮藏窖3个,贮藏原种6 000 t,新建中型种薯贮藏窖300个,贮藏能力达到6万t以上,改建和提升一批农户小型贮藏窖;巩固提高西吉县国家定点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的功能,在固原火车站附近新建占地5 hm2的大型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1处,建设专用线铁路轨道1 km,仓储保温保鲜库6 000 m2,实现年外销鲜薯30万t以上。
  3.5强化产业经营环节之间的利益机制创新
  走种薯、加工和商品薯“三管齐下”之路[4]。一是组建集种薯繁育、淀粉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马铃薯产业集团公司,种薯繁育采取“中心生产、政府采购、农民种植、企业订购”的办法,与基地农户以合作社形式建立种薯生产基地,为企业原料基地提供种薯。按照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方式组织生产和推广专用品种。二是积极推行订单制。以淀粉加工企业或民营薯业公司为经营主体,本着就近、方便、低耗的原则,以“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建立自己的专用薯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订单种植,互惠互利。三是以固原市马铃薯(农产品)外运协会为流通企业龙头,组建由农民专业协会和个体经纪人共同组成的流通服务团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流通服务领域,扩大马铃薯商品薯外销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通过引导帮助农民采取民办公助、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立“金融部门+企业+经济人+农户”的行业协会模式,鼓励薯农成立马铃薯产业协会,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3.6强化品牌战略
  一是突出六盘山资源优势,打造“绿色”品牌。六盘山是镶嵌在黄土翰海之中的一座“绿洲”,其“湿岛”作用所提供的自然资源条件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六盘山”是创建绿色品牌,以质取胜的基础,推介马铃薯首先要宣传“六盘山”。二是突出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优势,打造历史文化品牌。六盘山是国家森林公园,松林涛声,六盘鸟道,弹筝峡谷,泾河源头老龙潭,荷花苑里百葩艳。古往今来,汉武大帝七巡高平,中兴汉业。成吉思汗征战南北,曾养马六盘,避暑休整;毛泽东主席长征二万五千里,驻足六盘,纵情高唱《清平乐・六盘山》。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在这里交映成辉,源远流长。徜徉六盘之巅,陶冶人文情怀,品尝土豆套餐,领略人情风貌,借此提升固原市马铃薯产业的历史、文化品位。
  3.7强化政策扶持力度
  从2005年起,自治区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固原市马铃薯产业的扶持力度,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固原市召开第二次“固原工作会议”上,对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提升产业化经营层次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同时根据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对南部山区马铃薯种植农户实行良种直补,并逐步扩大直补面积,进一步改善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4参考文献
  [1] 赵永健.商州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10(5):125-127,141.
  [2] 马文,王昱力,司怀军.民乐县马铃薯产业链拓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马铃薯,2010(4):249-252.
  [3] 胡高峰.盐池县大水坑镇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373.
  [4] 程素林.太原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探讨[J].中国农技推广,2010(9):6-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