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感悟兵团精神,唱响时代颂歌:唱响兵团精神
 

感悟兵团精神,唱响时代颂歌:唱响兵团精神

发布时间:2019-04-17 04:33:26 影响了:

  别了,边境农牧团场;别了,各族职工群众……兵团电视台“走基层·边境团场行”的编辑记者与坚守边境的兵团干部职工作别,依依不舍。4月6日至6月16日,兵团电视台先后派出4批共14人,分成两个报道组,深入兵团10个师、58个边境团场采访,累计行程1.5万多公里,与边境团场的各族职工群众同吃、同住、同巡逻,拿起笔、扛起摄像机、举起话筒,记下边境团场的酸甜苦辣,感受职工群众的喜怒哀愁……
  小故事大民生
  “关注民生、凝聚民心的报道最受欢迎!”
  “选择小故事,突出大民生”,以充满人文关怀的百姓视角来化解大主题是这次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
  [镜头一]兵团电视台社会新闻部副主任王志明:4月6日,我所在的报道组在总编辑黄土根的带领下,驱车近500公里,当晚来到农十三师最偏远的边境团场淖毛湖农场。4月7日,在了解团场基本情况之后的前期采访策划会上。以“关注民生”为主题,选择了退休职工陈顺喜为采访对象。陈顺喜从连队搬到场部新楼房,每月有退休工资,常与众多退休职工在健身场所锻炼身体。我们以此为切入点,反映第一代军垦人工资有保障、住上新楼房、健身有场地的变化,表现了第一代军垦人热爱团场、扎根边境的精神,以此引出团场50年来环境的变化、种植结构的调整、众多企业落户团场的现状以及军垦第二代运用科技种植晚熟哈密瓜,抓住商机变农闲为农忙,开展多种经营致富的美好生活。通过退休职工、军垦第二代、在企业工作的职工生活的变化故事,诠释了从“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转变的重大主题。
  [镜头二]兵团电视台记者仇丽:皮山农场是农十四师唯一的边境团场,也是南疆报道组此行的第一站。4年前我来到这里时,还很破旧;当我今年再次来到这里,眼前的变化令人感慨。由北京援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已经破土动工,团场廉租房建设已见雏形,一个新规划的边境团场新镇正在这里悄然崛起。无论是团场的民族手工地毯厂,还是新建成的温室蔬菜大棚,让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团场职工求变化、求发展的迫切心情,团党委“一班人”真抓实干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皮山农场政委蒙忠战告诉我们,团场新镇区今年将建设30栋新楼和一所养老院,力争用5年到10年的时间,建成一个人口聚集、商业繁荣、和谐发展的新型边境团场。
  走基层 体民情
  “镜头对准基层和群众才能发现感人的故事!”
  生活是新闻的舞台,职工群众是新闻的主角。走基层,就要带着对职工群众的深厚感情走,面对面、心贴心,真切地感受什么是接地气,懂得“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镜头一]兵团电视台记者仇丽:农三师托云牧场最远的连队二连位于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边境线上。在二连,我们采访了柯尔克孜族职工祖孙三代戍边的感人故事。马提·玉米尔阿力当了十几年护边员,儿子吐尔买买提·马提接班当了35年护边员,如今孙子哈里别克又接过爷爷和父亲的班。我没想到这里的生活条件如此艰苦,牧工们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哈里别克说,在山里巡边经常会遇到暴风雪和野狼,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一想到爷爷和父亲都在这里坚持下来了,他也应该继续在这里巡边护边。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无华的语言,但它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却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我的心在颤抖,眼泪一次次打湿眼眶。
  [镜头二]兵团电视台记者敬璐:农四师七十四团,边境线漫长。这里我们选取的切入点是钟槐哨所,因为民兵哨所往往最能突出表现兵团的作用和意义。钟槐哨所里有一张1964年拍摄的一对年轻夫妇在边境线上的黑白订婚照。丈夫坐着,妻子站在旁边,两手扶着丈夫的肩膀,两人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尽管没有现在结婚照里常见的灿烂笑容,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那种简单的幸福。我赶紧跟摄像孟庆博沟通,将这个画面记录下来,作为第一代军垦人奉献青春、无怨无悔守边的见证。现在,一对蒙古族夫妇在这里已经守了12年。刚来那几年,没有电,路也不通,孩子都在团部上学。虽说近两年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通了路、有了电,但仍旧是人烟稀少,只有大山和牛羊作伴。在如今这个年代,常年远离人群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每天除了放羊种地以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骑马巡逻。男主人憨笑着对我说:“没啥,我们就是牧民,这样挺好。”我被他的淳朴和满脸的幸福感深深打动了。
  表民意 勇担当
  “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是记者的责任!”
  走基层,在路上,不仅要反映50年来边境团场的发展变化,还要了解职工群众的期盼,善于发现、反映问题,揭示矛盾,促进矛盾问题的解决,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更好地架起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镜头一]兵团电视台社会新闻部副主任王志明:4月17日至18日,我们在农六师北塔山牧场采访时,发现这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这里至今还未用上长明灯,水资源极度匮乏,各种人才奇缺。缺电、缺水、缺人才成了制约北塔山发展的三大“瓶颈”,而这些问题是他们自身根本无力解决的。于是我们拍摄制作了两则8分钟的长消息《北塔山人的新期盼》。新闻一方面报道了北塔山牧场在各级党政关心支持下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一方面用具体的事例反映了制约牧场发展的三大“瓶颈”,呼吁各级党政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帮助北塔山牧场早日突破发展“瓶颈”,加快发展。
  [镜头二]兵团电视台记者曹桢:在农十师一八八团,团领导希望我们采访招商引资的内容。但我们了解到,职工尚进国在一八八团种过地、贩过鱼,赚到了钱,2001年,他投资百万元,承包了额尔齐斯河的分流河域屯川湖,从事冷水鱼养殖。在边境团场采访,此类报道还没有涉及过,我们很感兴趣。
  来到四面环山的屯川湖畔,在尚进国的渔船上,没有出现我们想象的鱼儿活蹦乱跳的场面。骄阳下,焦虑映在尚进国的脸上。与尚进国交谈后才知道,由于干旱,他承包的屯川湖水的面积从1万亩缩减到了7000亩,再不向屯川湖注水,一些冷水鱼就要绝收了。我们随尚进国下到屯川湖里,一边划船,一边采访。之后,我们电话联系负责管理屯川湖的新疆北屯额河特种鱼公司总经理马履行,希望他能帮助解决尚进国遇到的问题。很快,马履行来到现场,他告诉尚进国:“师、团领导很重视你遇到的问题。我们计划秋天向屯川湖注水。
  悟民心 励精兵
  “践行兵团精神,锤炼新闻队伍!”
  参加采访的全体人员通过两个多月的走基层,以实际行动感悟民心,践行、传承兵团精神,心灵得到了净化,意志得到了磨炼,能力得到了提升。
  [镜头一]兵团电视台记者李娜:在这次采访中,我学会了《屯南之歌》、《卡咎河精神之歌》两首歌,歌曲虽然没有唱遍大江南北,却唱进了我们的心里。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去过仅有18户56名职工坚守的农十师一八三团独立营三连,我们看到了农五师八十八团在边境建立的西部民兵第一哨。在农十师一八六团与我们坚守边防30多年的职工付华热情握手。这一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边境兵团人护边守边任务的艰巨以及三代兵团人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付出。正是有了那么多感人、真实的新闻故事,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搞好新闻报道。因为有了这样的磨炼,我们的收获显得分外甘甜和珍贵,这将是我们一生最大的财富。
  [镜头二]兵团电视台记者孟庆博:刚到兵团电视台的时候,总觉得“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句话有些夸张,但这次采访让我改变了最初的想法。在农九师一六四团,我们遇到了退休干部黄志安。1962年。一六四团成立时那里只有38人。当时,他是一名拖拉机手,带着保卫祖国、屯垦戍边的使命沿着边境线开垦土地。现在。黄志安的4个子女都在他退休前担任副连长的8连工作,19岁的大孙子在他和儿子的影响下,在农九师武装部工作。一家三代人的坚守深深感染了我。
  我感到,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增进对现实的了解,在与职工群众的交流中找到自身的不足,在艰苦环境的磨炼中锻造顽强的品质和过硬的作风。
  [镜头三]兵团电视台记者敬璐:6月10日,是我女儿1周岁生日。作为母亲,真想用所有的时间来照顾她、陪伴她。但参与台里今年最大的采访报道活动,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锻炼机会。何新民主任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专门准备了生日蛋糕,送到我家里。我为有这么关心下属的领导而荣幸。为能在这样一个令人感到温馨的单位工作感到幸福。我干好工作的信心更足了!参与这次采访活动,收获远远大于辛苦,这将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前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