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强化巩固_感受,建构,强化,巩固
 

强化巩固_感受,建构,强化,巩固

发布时间:2019-06-12 04:25:03 影响了:

  摘 要:科学概念在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学中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出发,分析初中生概念学习的障碍,从“生动直观,感受概念;引发冲突建构概念;类比同化,强化概念;反馈实践,巩固概念”等方面提出提高“科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概念;有效;策略
  科学概念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获得的感性认识,是把科学现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科学事实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从实际教学看,科学概念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是难点。因为日常教学中,概念教学往往是由教师硬塞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所以容易忘记,即使勉强记住,也不能促进学生对科学持续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加强概念教学,是正确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知识的前提,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
  一、初中生概念学习的障碍分析
  没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就不可能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过程上升到科学概念,也不可能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就像天生盲人,从来没有看到过他人,就很难想象和理解人真正的形象。所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有助于概念形成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是学生进一步思维加工的依据。    学生在学习科学之前,对科学现象便已有了自己的认识,极可能形成一些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和规则。因此学生常常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概念,这就是相关概念干扰的表现之一。
  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式,当面临现实问题时,我们能不假思索地把它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路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即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弊端是在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开拓创新时,阻碍新观念的构想,同时也阻碍了对新知识的吸收。
  二、初中生概念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生动直观,感受概念
  感性认识是进行思维加工以形成科学概念的基本材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有效武器。感性认识不足,是学习科学概念的主要障碍。因此,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必须创设一个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充分的感性认识。
  1.在演示实验中感受概念
  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的现象。所以在概念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与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
  例如在建立“惯性”概念时,教师可先在课堂上演示两个小实验,“打蛋入杯”和“钢尺抽取硬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当塑料片在棒击下飞出,而鸡蛋却掉入烧杯中;钢尺飞速抽出一叠硬币,却只有一枚飞出,其余硬币落回原处。这时学生对这些现象必然兴趣盎然,感受深刻,教师便可顺其自然导入惯性概念。
  2.在典型事例中感受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许多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现象和事实,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科学概念的环境,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例如在进行密度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列举一些从日常生活中早已获得的“铁比木头重、铅比铝重、水比汽油重”等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比较集中地再现这些感性认识,然后提出问题:"难道一只小铁钉比一根大木梁还重吗?难道一杯水比一筒汽油还重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重"这个词不能说明上述事实。那么,应该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性质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加工,建立密度的概念。通过教师这样的讲解,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引人密度的概念,对于密度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会理解得十分深刻。
  3.在建构模型中感受概念
  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课本设计了许多图形、卡通片和表格,这些图表朴实而形象地把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微观运动显现出来,细看深思图表和立体模型,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及深奥的原理至关重要。
  例如讲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展示一杯水的构成层次(水的三态变化模型、水分子电解模型),让学生根据模型可知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而水电解反应的是化学变化。可见充分利用图表、模型,把抽象的概念变成能看见、能摸到的模拟实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容易由感性向理性发展。
  (二)引发冲突,建构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在学习概念之前已经具有对科学事实的认识,即“前概念”,而前概念往往是不正确的,同时也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学生头脑中已经具有的那些前概念其实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它可以成为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生长点。如何让前概念成为科学概念的生长点呢?关键教师要是剖析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前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前概念的不合理性。
  “生活的功”是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几乎每天都体会到用力就做工的感觉,于是学生就以自我为中心,主观地断言:用力就做功。这样“科学功”与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的功”便是一对认知冲突。面对这样的冲突,如何消除呢?我们可设计如下的学生活动:
  a、用手托着书本,把书本匀速举高
  b、用手托着书本,使书本在空中静止
  c、用手托着书本,使书本水平做匀速运动
  ■
  教师在学生活动基础上引导分析:过程中我们消耗了化学能,使书本的势能增加,科学上就认为人对书做了功;“静止”、“水平移动”、“举重”过程我们消耗了化学能,但书本的势能没有增加,科学上就认为人对书没有做功。通过这样的分析将“功与能”紧密相连,并在加深联系的基础上又设问:从“手施力”及“书运动”的角度对比分析为何过程做功,有的过程不做功?让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头脑中发生认知冲突和危机,当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观念与当前面临的现实无法调和,便促使学生原有结构的解体和新结构的建构。
  (三)类比同化,强化概念
  概念的抽象与概括要注意多层次地进行,概念的形成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