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新课标第一网小学数学_新课标下利用生活解决小学数学问题
 

新课标第一网小学数学_新课标下利用生活解决小学数学问题

发布时间:2019-06-15 03:55:33 影响了: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把生活经验或亲身经历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平时学生能天天做的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迁移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创设情境:由于我教学的是农村小学五年级,农村传统习俗在中秋时用一个大月饼切成家人数,然后进行分,于是问学生自己家里有多少人,月饼平均切成多少块?当学生要据自己家庭成员情况回想后得出多种答案之后,从中选择四种:(1)每个切成3片;(2)每个切成4片;(3)每个切成5片;(4)每个切成6片。然后在后面分别写下一个人分到的分别为13 、14 、15 、16 ,两个人分到的分别为 、 、 、 。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每家分到的表示方式不一样,一个人和两个人分到的表示也不一样,于是老师指出,我们就把这样的表示方法叫做“分数”,同时引入分数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迁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转变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10人,小朋友22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25人以上每人20元。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10+22)×20=640元
  2.不买团体票:10×30+22×15=63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10+15)×20+(22-15)×15=605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数学问题“日常生活化”
  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买东西非常熟练,即使是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综合算一般都不会出错,于是我们可以把应用题中的单位变成生活中学生经常用的单位和数字。比如:利用黄豆炸油,每千克黄豆可炸82克油,现有150千克黄豆,可炸多少克油?很多学生对炸油不熟悉,往往看到应用题就有怕的感觉,甚至看都不看,于是我们可以换成:学校请你购买手表做这奖品,每块82元,现在需要购买150块,需要给你多少钱?
  这样的转化,就能使学生更能接受,并且生活中最常见,学生也是最常用。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迁移,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常见问题,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进行因材施教,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生活中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得更好而努力,真正做到学为已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