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在大通古镇的三次行走】 大通古镇
 

【在大通古镇的三次行走】 大通古镇

发布时间:2019-06-19 04:35:56 影响了:

  第一次。  有一天,是双休日的前一天,黄小慧发来信息,“明天,某个人想去一个地方发呆,看云,他能陪她去么?”马建树当即回了一个“!”  随后,马建树想起了一个古镇,离市区也就一二十公里,他此前曾去过一次,那里临着长江,盛产一种当地叫花达子的江鱼,极其鲜美,古镇虽然破败了,但过往的遗迹还约略能找到一些,有一条长长的古石板街,还有一个香火颇旺的寺院。到了周六,黄小慧如约而来,她手里拿着一个大大的硬本子,马建树问她是什么?她说,素写本。你会画画?马建树问。画着玩吧,黄小慧说。
  他们打车到了古镇,天阴阴的,便坐着一艘破旧的轮渡过江,江面上风吹起来,吹起她的头发一飘一飘的,马建树偷偷地看着她的侧影。到了对岸,这真是一个行将消逝的古镇,因为年年淹水,镇上居民大多搬到远远的移民建镇点上去了,留下的多是老头老太太,他们寂寞地守着老房子,漠然地看着马建树他们俩,几只狗看见外人竟也不叫一声,低了头贴着地面碎步快走。沿街的老房子虽然破败损毁了,但站在街头望向街尾,那些飞檐黑瓦还是勾勒出了一种古意。他们漫无目的地闲走着,黄小慧忽然指了一户人家阁楼,看哪,看哪。
  马建树顺着她的手指看去,是一个老旧的阁楼,窗子打开了,木窗台上有一盆火红的太阳花,蓬勃,火热,而背景的阁楼却破败不堪,摇摇欲坠,已经人去楼空没人居住多日了。黄小慧打开手中的素描本用眼睛朝他征求意见。马建树笑着点点头。黄小慧也笑了笑,取出碳笔画了起来。她于是坐在对面一户无人的房子石门槛上,支住画本,用碳笔勾勒,擦拭,马建树专注地看着,看看花,看看画,又看看她,一只吊吊虫从空中吊下来,降落到黄小慧的衣服上,马建树赶紧为她赶走。画了一会,基本显出了那花的雏形,黄小慧停下来,叹口气,合上本子不画了。马建树问没画完怎么不画了?黄小慧冲他一笑,还是坐坐好,不觉得这么一个好地方不坐会儿可惜么。
  他们在门槛两边坐着,他们面对的方向,除了房子就是长江,江边有水鸟,一只,两只,三只,飞过来,又飞过去,有时像停在空中不动。天上有云,先是大朵大朵的白,后来,变黑了。黄小慧忽然说,希望会下一场雨,这样对面的江上就有雾气。
  马建树点头说,我也喜欢,我还喜欢雨落在眼前的水面上,打出水泡泡的声音。
  有一刹,他们俩真的没说一句话,在发呆。
  黄小慧说,我们多奢侈啊,跑到这里来发呆。
  马建树说,那是因为在日常里,没有让我们安安静静地发呆的地方和心境,能完全地和自己的心情单独在一起多好啊。
  黄小慧侧过来,对着马建树点点头,莞尔一笑。
  他们一直坐到午后,期待中的雨一直没有下,像一个停在半空里的动作始终没有落下来。
  那天他们回去分别后,马建树又收到了黄小慧的短信,“建议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是他和她的发呆日。”马建树回复了一个“:)他愿意!”。
  这是我的一个小说里的片断,这个片断里出现的背景,就是铜陵市的大通古镇。而这个小说,让我最满意的,也就是这一片断,我将正在恋爱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约会地点放在了这个古镇,我得诚实地承认,多年以前,我与我的女友,就是在一个秋天的午后第一次来到这个古镇的,那里给我留下了如许美好的回忆,以致于,多年以后,我仍然愿意不时回想那些场景并写在我的小说里。
  第二次。
  2008年的六月,我以随团记者身份参加了“挑担徽茶雾里青,徒步进京庆奥运”的大型公益活动。我们的一艘船沿长江而下,到了铜陵,准备夜宿大通古镇。
  我记得,那天下了一场雨,雨后天晴,我与电视台的记者上了岸,走在雨后的大通石板道上,恍如走进了沈从文笔下的那些边城小镇。有一家理发店,陈设是老的,古旧的镜子,古旧的椅子,古旧的收音机,屋子是老的,木板泛出了古旧的色泽,理发的师傅也是老的,他手持着古旧的刮胡刀,用古旧的理发手艺为老人理发。刚好无事,我也上前请老人给我理发,老师傅告诉我,他八十岁了,干理发这营生已经六十二年了。我躺在那粗重的铁椅上,听着老人絮絮叨叨地说着清末、民国的那些陈年旧事,夹杂着老“红灯牌”收音机里的现代流行音乐,一睁眼,头顶上方的天井里泻下一束阳光,光柱流转,一时竟不知身在何方人在何世了。
  当晚,我和参加活动的义工们睡在船上,逆风吹浪,轻拍船舷,我睡不着,便走到甲板上,看对岸的和悦洲,见灯火依稀,听见有狗吠声。白天听古镇的老人说过,洲上只二平方公里范围当年却住着十万多人,有教堂,有报馆,有青楼,有十三条街巷,有五行八作,有上江下江汇聚于此数不清的传奇。我一时恍惚,看见船边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悄地围拢了一只只大小船只,橹帆林立,成一只扇形排列在江面,锣鼓响起,狐媚的唱腔,凤冠花翎,热闹的戏台就在江上……
  我睁大眼睛再看,一切又消失了,黝黑的江面上,唿啦一响,那是不是长江的精灵江豚在这里灵光般一现?
  第三次。
  2012年5月下旬,随着“中国知名作家写铜都”的队伍,我再一次来到大通。
  这支队伍中有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叶兆言先生等,铜陵市委书记姚玉舟先生等也在这队伍中。到了江边渡口,我们与和悦洲上的老百姓同船过渡,到了洲上,只见一辆辆板车、三轮车装满着新鲜的蔬菜,等待着运往对岸,车队蜿蜒数里,像一个大的菜市。原来,洲上的土地是极肥沃的,最适宜于种蔬菜,渐渐就成了铜陵城里的蔬菜基地,吃到这样的蔬菜,铜陵的人是有福了。
  让我意外的是,我本来以为,这样的一个活动,按照别处的常规,是应该有警察维持秩序,让领导先行的,而这里却没有任何事先的安排。菜农们在等待过渡,他们有的认出了市委书记姚玉舟先生,有打招呼的,也有提意见的,反映菜农过渡困难,耽误时间太多,姚书记像邻居一样和他们交谈,并让随行的区委领导尽快想办法解决菜农困难。铜陵市的领导们也并不避讳让王蒙等作家知道老百姓的意见,王蒙先生听不懂洲上菜农浓重的方言,他们还慢慢将菜农的意见“翻译”给他听。
  在洲上参观完后,再赶到渡口返回对岸,而渡船还没有来,在初夏的阳光下,我们一行寻找着江边的柳树下阴凉处,看着对岸,等着渡船,约摸过了二十多分钟,渡船来了,菜农们推着板车、开着拖拉机,人呼机叫,抢先上船了。让我感动的是,那些作家们没有一个与菜农争抢上船,更让我感动的是,铜陵的为官者们都是微笑着观看,丝毫不急,静静等候着下一趟渡船。
  等船的时候,我和一位作家闲谈,我说,听说铜陵正在着力打造精致大气之城,我看了那些精美的铜雕,参观了大通古镇水乡街市,领略了这座城的精致之处,而眼前,这座城的主政者们在百姓面前如此柔软的身段、如此谦逊的表情,让我更深地理解了这座城的大气。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