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化瘀散结汤治疗结节性红斑50例的疗效观察]化瘀散结
 

[化瘀散结汤治疗结节性红斑50例的疗效观察]化瘀散结

发布时间:2019-06-23 04:33:47 影响了:

  【摘要】 目的 为探讨自拟化瘀散结汤治疗结节性红斑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观察的本病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予泼尼松片,维生素C片,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治疗组加用化瘀散结汤加减治疗,2周观察两组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半年观察复发情况。 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达100%,对照组达79.2%,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复发率低。 结论 化瘀散结汤治疗结节性红斑疗效好,复发率低。
  【关键词】
  自拟化瘀散结汤;结节性红斑;复发率
  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常见易复发的皮肤病。近年来,本人应用解毒散结汤治疗结节性红斑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入选者均为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到皮肤科就诊的患者。入选标准:①受试者自愿。②符合诊断标准[1]者。排除标准: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有糖尿病、消化道疾病史、肝肾功能异常者,③受试者1周内曾服非甾体及糖皮质激素者,④有系统性结缔组织病者。
  1.1.2 98例患者中,男8例,女90例;年龄18~50岁;病程 2个月至7年;发病部位在小腿者88例,四肢者10例。按简单随机的方法将98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平均年龄 (30.5±11.56)岁, 平均病程(3.30±1.49)年;对照组48例,平均年龄 (30.4±11.54)岁,平均病程为(3.21±1.51)年。两组年龄及病程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及观察方法 按简单随机的方法将9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在急性发作期口服泼尼松片10 mg/次,3次/d,口服,5~7 d;伴明显感染者,针对病因使用抗生素;持续用维生素C片0.2,tid,po;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3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辩证分型予以自拟解毒散结汤加减。基本方:紫草、茜草各15 g板蓝根、忍冬藤、白花蛇舌草各30 g、防己、黄柏、夏枯草各10 g、赤芍、丹参各15 g。 若结节难消伴发热者加土贝母、柴胡、金银花,关节疼痛者加秦艽10 g、威灵仙10 g;下肢肿加车前子、泽泻;反复发作去板蓝根加黄芪、茯苓、苡仁、白芥子;结节紫暗难消加皂刺、鸡血藤;大便干结加熟军。1剂/d,水煎2次取药液400 ml分早晚温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行评价。同时观察不良反应。随访半年,并观察病情反复情况。
  1.2.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标准》[2],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2.3 安全性评价 通过电话询问的形式或复诊对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 t 检验,计量采用 χ2 检验。
  2 结果 
  2.1 1疗程后复诊时治疗组、对照组治愈6例和4例,好转30例和2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疗程两组疗效评价见表1。
  2.2 两组复发情况 两组中治愈的病例,观察半年,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发。其中治疗组有9例(29.03%),对照组有11例 (52.38%)。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3]。
  本病属于中医“湿毒流注”、“瓜藤缠”、“梅核丹”之范畴。病因是素有湿邪蕴积郁久化热、湿热下注;风热毒邪客于肌肤,凝滞血脉经络;或因脾虚蕴湿不化,阳气不足,腠理不固,兼感寒邪,寒湿凝滞,流注经络、致气滞血瘀,瘀阻经络;再因嗜食膏粱厚味,运动较少,气血运行不畅,湿热搏结阻滞脉络。不通则痛、瘀结成有形之物。治宜清热利湿、活血祛瘀、软坚散结。结节新起时红,热甚则灼热而肿,湿甚则腿跗浮肿,瘀久则趋于黯紫。方中紫草、茜草、板蓝根、清热凉血活血,忍冬藤、黄柏、防己清热利湿通痹止痛,赤芍、丹参、夏枯草活血化瘀散结。全方清热利湿,活血祛瘀通络散结。现代药理研究:[4-6]清热药有较强的抑制表皮细胞增长和抗炎、抑制体液免疫作用,活血化瘀药可改善全身及局部血液循环,调节机体反应性,间接或直接起到抗炎作用。丹参有抗炎抗菌,降低血液粘稠度及改善循环作用;白花蛇舌草有抗炎抗菌、抗肿瘤;并可增强免疫活性。诸药可能调节机体免疫,使结节消散。本病治疗初期少量短期用皮质激素能较快使结节消散,疼痛快速减轻;单用中药和西药,都没有联合用药疗效满意。
  参 考 文 献 
  [1]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15.
  [2] 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3] 吴志华. 临床皮肤性病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548.
  [4] 路又璐,秦建中.17味中药对培养的表皮细胞增殖的影响.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25(4):202.
  [5] 彭招华,袁侣明,韩民利.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中药材,2001,24(9):690-693.
  [6] 崔健,施松善,王顺春,等.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及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