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运用“认知双螺旋”构想完善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构想
 

运用“认知双螺旋”构想完善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构想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8:12 影响了:

  专家简介:  陈树杰,男,1941年3月生,原首都师范大学科技教育中心主任,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研究与培训基地主任、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委员会理事长,曾获国家教委等六部委表彰的“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先后以核心成员参与或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五项部委级重点课题,主要从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和推进工作。出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含网络版)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等专著,主编两套供学生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先后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用有效实施、常态运行、区域推进‘三重愿景’引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发展”等观点,在国内首次提出 “认知双螺旋”理论构想。
  2011年3月31日和2012年7月18日福建省政府和教育厅分别下发《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闽政〔2011〕26 号)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以试点改革引领中小学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闽教基〔2012〕42号),要求2012年底前,所有中小学校必须按规划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任何学校、任何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擅自调整课程计划,明确提出“切实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是落实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六大目标之一“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而独立设置的一门新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小学三年级至高中的一门实践性必修课程,被称为亮点课程。从2002年启动实施到今已有10年了,该课程的教育功能已得到大家的充分认可,“爱您没商量!”是大家的共同心声。但由于其课程内容的复杂性、课程资源开发、组织实施的艰巨性,评价考核难量化,导致这门亮点课程行动缓慢,步履维艰,总体上实施不尽人意,离课程设置初衷相距甚远,仍然处于“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不检查不重要”状况。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我们拜访了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委员会理事长陈树杰教授,试图从理论高位上来认识这门具有独特教育功能的课程。
  邹开煌:陈教授经历了我国从设置活动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改全过程,在近30年有关实践活动课程的课题研究中,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陈树杰:说不上专门研究,只不过这些年接触和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多一些。从1986年到2006年,先后参与或组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下达的5项部委级课题,都是研究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从2006年到现在,在全国教师教育学会领导下,继续以课题研究形式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可以说经历了我国从活动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是事实。
  要说感受最深的,就是:教育研究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解决实际问题。具体讲,即是搞教育一定要有理论作指导,而理论要从实际出发,又一定能为教育实践服务。总之,理论上要说的通,实践上要做的到。
  邹开煌:30年来您主要研究的是活动课程,为什么要关注教育理论的建构?
  陈树杰:办教育,做课程,都应该懂得一点教育理论,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的新生事物,要想在学校里站得住脚,就一定要得到理论上的支持。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仅是个实践问题,同时又是个理论问题。理论是实践的向导。理论的混乱,必然会造成思想的困惑和行动的踟躇。任何事情,实践上出了问题,大多又都可以从理论上找到原因。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实施10余年,整体效果不尽人意,究其根本,理论混乱难辞其咎。
  邹开煌:就您个人的感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建设着眼点在哪?
  陈树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建设不能单打一。任何将这一课程孤立起来研究的所谓课程理论,都缺乏说服力,因而也就都不适用。不与当前学校中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和信息渠道的学科课程联系起来,整体地予以深入和切实的研究,最多也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都难以博得干部教师们由衷的认同,更不可能激发他们主动地开发和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其收效必微,理所当然。
  学校课程设置是一个整体,是整体就必须统筹兼顾;要实现统筹兼顾,首先必须有统一的理论作指导,使各类课程都能有所遵循,并贯彻始终。只有“理论上要讲得通”,才有“实践上能做得到”。也就是说,只有将两类课程做整体考虑的教育理论,才有可能科学地指导和规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几年来,我们课题组始终坚持“实践开辟道路,研究把握方向”的原则,把学校里的两类课程联系起来,努力从教育哲学和认识论的角度探索和研究,逐步形成并明确提出了“认知双螺旋”的构想,从根本上提高干部和教师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邹开煌:请您简单介绍什么是“认知双螺旋”?
  陈树杰:简单地讲,人们的认知内容和过程包括“知”和“行”两部分:所谓“知”,即指知识或理论,属于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主要以接受式学习获得;所谓“行”,则是指实践经验,是人们从切身的经历中获得的感悟或认识,主要从实践学习中积累。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经验的积累,二者都会呈螺旋状发展,两条螺旋紧密结合,互为支撑,便构成了人们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其形象恰如人类基因的双螺旋一般,我们将其称为“认知形成和发展的双螺旋结构”,简称“认知双螺旋”。
  邹开煌:您是从学校实施学科和活动两类不同课程的角度提出“认知双螺旋”构想的吗?
  陈树杰:最初就是这样考虑的。当我们的课题研究发现“活动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时候,为在学校设置活动课程寻找理论根据,必须让人们相信“活动”,也即实践学习的重要性,以便在学校里能够全面设置学科和活动两类不同的课程,帮助学生既通过学科课程学习相关知识,又通过活动课程积累实践经验,充分发挥接受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相辅相成的作用。为了要阐明两种学习方式对人才成长都重要的道理,最初,我们也曾借用过时尚的“一车两轮”或“一鸟两翼”的比喻说明问题,但在现实中都碰了壁,最后才从人类基因双螺旋的形式受到启发,提出了认知双螺旋的构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