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大二马原考试题_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大二马原考试题_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发布时间:2019-08-02 09:44:52 影响了:

马原试题

简答题

科社部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正当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4、在未来社会的认识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空想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对凭空猜想无法知道的事情,他们以唯物史观为根据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展望,其具体方法是: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实现依据。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阐发未来新世界,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未来世界做详尽的细节描绘,因为,未来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将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以抽象理性为前提来设计未来社会,二十通关过揭示人来社会发展规律使人们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并为人们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5、“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容和关系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是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马哲部分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及其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计划性和目的性、创造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3)、意识能动作用发挥的途径---实践

(4)、意识能动作用发挥有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

(5)、意识能动作用发挥要遵循客观规律。

2、怎样理解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第一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不便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矛盾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怎样理解实践检验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时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凡经实践检验证实的真理,新的实践能丰富它、完善它和发展它,却不能推翻它;第二,即使某些认识一时还不能由实践作出检验,但无限发展的实践,终将会对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作出确定检验。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因而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检验和发展人的认识。第二,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是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是要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4、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及时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科学技术是你是发展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革命。

第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刀”,即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1)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消极作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引起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2)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有关。不公平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导致资源环境文化以至国际关系中的强权主义和霸权主义。落后国家不科学的发展战略,在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上受制于人,形成新的社会问题。

5、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马经部分

1、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2、资本积累的有机构成及其发展趋势?

从物质形态看:有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在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有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

发展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3、资本循环的过程及条件?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的职能。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4、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

这一问题既是对历史走向的理解,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的理解。 第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资本主义不是永恒的、绝对的社会制度,而是一种同以往的各种社会制度一样的过渡性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共产主义政党队伍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产生了不可否认的消极影响,但它并不意味社会主义的失败,只不过表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社会主义模式僵化的失败。

第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具有长期性。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衰落和灭亡的辩证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在上升时期,尽管也有停滞和下降,但发展是主要的方面;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尽管也有发展,但也存在停滞和下降,发展与停滞并存;资本主义在衰

落时期,尽管停滞和下降是主要方面,但也有发展。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论述题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二者的关系:

第一,二者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矛盾的特殊形式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第二,二者十相互联系的。其表现在: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存在与特殊性之中,即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离开特殊性而独立存在的普遍性;特殊性有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本质;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第三,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在另一场合转化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方法论的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否则就会走上邪路。同时,又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应我国的具体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提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在实际工作,“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抓典型”等工作方法,都是这一原理的运用。

2、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的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否定方面和肯定方面相互斗争,最后否定方面,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事物的发展、内部矛盾的展开和解决是通过自我否定实现的。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它是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转变和飞跃,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其二,它是联系的环节。否定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的同时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成分和内容。辩证的否定作为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叫做“扬弃”。所谓“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在理论上,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把否定看成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它在绝对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是抽象的否定。

在实践上,要坚持辩证否定观的革命、批判精神和科学分析态度的辩证统一。一方面,

辩证否定“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其“否定的理解”,即“必然灭亡的理解”,“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另一方面,要坚持对一切事物采取辩证否定的科学分析态度,反对简单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在改革开放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对资本主义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3、怎样理解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于统一?

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价值原则是指人类追求价值,注重效益,满足主体需要的原则。

二者是有区别的:(1)、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3)、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这些区别,说明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之间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联系表现为二者相互依存,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依存决定了主体本性与客体本性、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相互依存,同时,二者也是相互渗透的。整理中包含着价值的因素,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价值中也包含真理的因素,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真理的认识的运用。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使价值服从真理,使需要服从可能,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部。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来实现二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如何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当今社会思潮?

二者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指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是指社会意识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并通过实践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力量,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思想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各种社会思潮应时而生。

第一,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理解社会思想多样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趋多样化,决定了社会思想的多样化,这是一种正常状态。

第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一个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又对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具有巨大地反作用。

第三,如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一是要坚持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二是要对社会思想状况有全面准备的把握;三是要根据各种社会思潮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景,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1、 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科学理论。

错,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

2.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

错,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是社会实践2;被人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也可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

3.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错。 这种看法注意到了外间环境对个人成长有重要作用,但夸大了这种作用,并使之绝对化,从而否认了人的能动性。2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面通过内因起作用。2 这说明

近朱者可能赤也可能不赤,近墨者可能黑也可能不黑,关键在于内因。1

4.人的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

(1)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自觉的活动,人的一切创造活动始于人的自觉选择。但是,人在历史实践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存在于人的自觉活动中,它一经形成又成为制约人们行动的客观力量,因此人的选择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进行。相反选择就无法实现。并且人的选择还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素质、文明程度与客观因素的制约。

(3)人的自觉选择与历史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5.“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肯定了真理的辩证法。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它既否定了真理观上的唯物论,认为真理是主观的,没有客观性;又否定了真理观上的辩证法,认为真理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性。

(2)所谓真理的辩证法是指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意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二,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其二,从认识的角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此,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三、 分析论述题(共22分)

得分 评阅人

1.材料1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害,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 科学悲观主义者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恢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去。

材料3 科学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12分)请回答:

(1)材料2与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归罪于科学,科学乐观主义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2)指出材料1与材料2、3的区别。

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技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技的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

(3)比较材料1、2、3,请回答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否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来展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十分不开的。因此在发展

先进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正确处理科技与价值的矛盾,把科学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技、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2、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1)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4分

(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道路。尽管如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仍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4分

结合中国实际{略}

1、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1分

科技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全球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是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没有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成的,也是科技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造成的。3分 科技本身不具有“原罪”特别,其正负将就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

正确。1分, 这是马克思在论及观念的产生及其本质时所说的一句话。这一论断表明:(1)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所谓“移入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2分 (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人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2分

3、“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1分。

(1)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作用。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2分

(2)恩格斯的这个论断主要说明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属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2分

4.生产力是判断一个社会性质和面貌的客观依据。

错1分。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们改造大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作为判断一个社会的社会性质的标准。2分。只有社会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关系中的所有制关系才是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依据。2分

四、分析题(每题10分,共 20 分,计算请给出过程)

得分 评阅人

1、论述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个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 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个人的自我价值只有在个人为社会、他人作出贡献时才能得以实现。 4分

(2)在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发生矛盾时,应自觉使个人的自我价值服从社会价值,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 3分

(3)要实现个人的价值,必须正确处理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首先,要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能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贡献。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4分

2、一企业一年生产20000件商品。固定资本额为2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入流动资本额为10万元购买原料,周转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200人,月人均工资40元,每件商品的售价36元。请计算:(1)计算剩余价值率(4分) (2)计算年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保留一位小数,3分) (3)计算年剩余价值率(3分)

(1)(6/20+12/10+2/4+8×6)/(20+8)=1.8(保留一位小数)

(2)36/6/4×100%=150%

四、材料题(13 分)

得分 评阅人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 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3分)

(2)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4

(3)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 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

3

(4)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 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3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