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当今中国合唱艺术发展中若干问题与思考】医院发展中的文化思考
 

【当今中国合唱艺术发展中若干问题与思考】医院发展中的文化思考

发布时间:2018-12-27 03:56:21 影响了:

  合唱(chorus / choir)是一个外来的音乐品种,在中国只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初国人才刚刚关注和接受合唱艺术,但在短短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合唱创作和演出已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从20世纪初的《春游》(李叔同曲)、《海韵》(赵元任曲)到20世纪中期的无伴奏合唱《牧歌》(瞿希贤曲),再到世纪末的《雨后彩虹》(陆在易曲)、《大漠之夜》(尚德义曲),一大批优秀的合唱单曲脱颖而出。不仅如此,中国还诞生了《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等大型的史诗性合唱作品。这些都昭示出中国合唱艺术一个世纪的辉煌。但在成就的背后也存在许多不足。本文就合唱的训练与表演实践等有关问题,提出几点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一、中国合唱的训练与歌唱
  
  合唱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合唱教学、训练和实践。合唱和交响乐一样,都依赖于团队性的艺术表演,其关键就在于个体与整体、技巧和音乐内涵、内容与形式等关系问题的认识和把握。教学和训练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合唱团的质量。只有高水平的合唱教学和训练,才可能有高水准的合唱。但怎样才有高水平的教学和训练?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合唱界。毋庸讳言,中国有很多合唱团体的歌唱与训练与合唱艺术所应有的基本要素之间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除部分水平较高的合唱团外,大部分合唱团缺乏严格、科学的合唱声音训练,未能将合唱音乐的和谐美、和声美及声音、声部协调美放在首位,更没有将它们作为合唱训练与演唱的核心要素加以强调。因此,其音乐缺乏整体的合唱美感,也难以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内在形式美感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情感。笔者认为,提高一个合唱团的水平应着重解决合唱训练与歌唱两个问题。
  (一)关于合唱训练。怎样进行合唱训练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大力培养合唱团的和谐感。和谐感是一个合唱团最基础的东西。这种和谐感的获得,需要加强音程构成、和弦连接的训练。音程构成与和弦连接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合唱团的和谐意识。和谐感的获得还需要建立正确的、基础的合唱声音观念――以喉咙打开、呼吸支持的“直声高位置”声音为主。第二,加强练声。应虚心学习国外合唱团的声音训练方法,结合本团实际,制定合理、科学的练声计划。现阶段,我国合唱训练应着重解决合唱“融合度”低的问题。这就在于,加强“直声”的声音训练,减少振颤(Vibrato),从而使合唱声音高度融合,此其一。第二,突出“高位置泛音”的训练,声音靠前,使声音色彩明亮,具有穿透力,同时力图符合中国传统声乐的审美取向。显然,这种“直声”与“高位置泛音”相结合的声音训练与演唱,与欧洲“直声”合唱有所不同,而更贴近中国传统的歌唱审美习惯。笔者曾在Tiankong合唱团做了整整一年“直声”与“高位置泛音”的训练,使该团合唱水平大大提高,在国内外赢得了听众和合唱界的好评。尤其是演唱《小白菜》《玛依拉》等具有民歌风格的合唱作品受到广大观众及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第三,二度音程辅助三度音程的合唱训练。早在15世纪,西方多声音乐就有由不协和音导致协和音的观念。这种对立统一的美学原则贯穿整个西方合唱的历史发展。但在我国的合唱训练中却很少有人采用这种由不协和到协和的训练方法。只有加强紧张的、不协和的二度音程训练,才能更准确、自如地演唱三度叠置和弦。第四,无伴奏合唱的训练。无伴奏合唱是各种合唱形式的基础,它促进了西方合唱艺术的发展。就我国现阶段合唱训练而言,指挥和合唱团员应克服面对无伴奏合唱的畏难情绪,大量借鉴欧洲16世纪无伴奏合唱作品,进行声音的和谐训练,使合唱团的声音干净、淳美,音色既富于变化而又统一。
  (二)合唱的歌唱。在合唱的歌唱方面,学习外国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最终是为了唱我们自己的歌,抒我们自己的情,表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生活,形成中国的合唱风格。但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只有用那种“贼亮”的声音唱中国的合唱作品才具有中国风格,否则就是“西化”的、难以接受的、“四不像”的中国合唱。笔者认为,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可以是一种传统的、单声的、独唱性的风格,而合唱则要体现出多声音乐的风格;用合唱的形式演唱中国民歌就不必去强求民歌原有风格的“完全还原”。合唱作为多声音乐,有它自己的独特魅力,它的和谐性、层次感,以及声部间的差异与交融都是与单声部独唱性民歌的线性美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演唱那些运用中国民歌音调创作的合唱作品,应采用那种“高位置”的“直声”,并使声音稍稍靠前,具有明亮的色彩,同时咬字应清晰,使声部色彩更强烈,层次更分明,声音更和谐并“齐一性”,突出民歌合唱的民歌韵味和特有的艺术魅力。
  
  二、 中国现代合唱的探索
  
  合唱的发展与现代转型顺应了整个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作为跨入21世纪的中国合唱艺术,没有理由拒绝那种表现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合唱作品,更不应永远停留在19世纪的古典音乐的审美空间之中。以中国最具权威的中国合唱协会于2004年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合唱节”为例,决赛阶段共有38团队参加混声合唱、女声合唱和男声合唱三个组别的比赛,共演唱了118首合唱作品,其中58首是外国古典作品及20世纪上半叶的中外合唱作品,其余基本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运用传统观念和技法改编创作的“传统”合唱。如此大型的全国性合唱赛事竟然没有一首是现代意义上的合唱作品,这是不正常的。这难道不说明我们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拒绝现代合唱、远离现代音乐吗?雅斯贝尔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中指出:“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极大的变化,以往几千年中的任何巨大变化都无法与之相比”①。美国当代著名艺术批评家约翰・拉塞尔在其《现代艺术的意义》第一章开篇说得更精彩:“当艺术更新的时候,我们也必须随之而更新。我们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一种休戚相关之感,有一种与之分享和被强化的精神力量,这正是人生所应贡献于时代的最令人满意的东西”。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合唱创作被演出实践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对于中国现代合唱发展探索之路,笔者认为,首先,中国的合唱指挥要更新观念,要了解当代世界现代合唱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静下心来多听听现代合唱作品,在思想意识上接受现代合唱的多样性。其次,勇敢地面对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求实创新,积极地尝试各种合唱声音训练方法,大胆地实施以连续二度音程叠加的合唱声音训练,多进行一些不协和和弦的演唱训练,为现代合唱的演唱和推广作听觉上的准备。再者,加强原创性现代合唱新作品的创作。我们特别盼望我国的作曲家,特别是著名作曲家,多写一些合唱作品,尤其是那种既具有现代风格、又具有中国民族音调特点的无伴奏合唱作品,从而树立中国合唱的现代风格。
  
  三、 创造合唱艺术之美感
  
  艺术之美在于创造。近年来,我国合唱的演唱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充满激情的演唱更是层出不穷。但能够展现出合唱之美的演唱却如凤毛麟角。在第七届中国合唱节上,38个团队118首(次)歌的表演中,有多少歌的演唱能真正打动观众?这里,笔者有三点浅见供大家参考。第一,注重合唱的美感。任何艺术都追求完美、都旨在美的创造。合唱艺术更如此。合唱表演首先就是一种音乐诠释,应运用和谐之声、纯美之声、变化之声、真情之声准确而具有创造性地交代作品的主题、乐句、段落、层次与总体结构,从而使音乐具有一种形式上的美感。合唱指挥应具有一种创造性、美妙的艺术处理,体现出合情合理的合唱指挥艺术。这样,合唱音乐才能打动人的真情。第二,注重语言的表达。清晰的语言是合唱音乐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合唱的表演中,歌词的表达是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要素。无论是外国作品,还是中国作品,要想表现其深刻的内涵,进而打动听众,那就必须讲究咬字和归韵。指挥家严良�先生曾说,中国风格的合唱要特别注意语言,它是中国合唱之“魂”。在演唱外国作品时,要特别注重辅音与元音的关系;在演唱中国作品时,则应把握好声母和韵母的联系。在合唱中,辅音或声母是歌唱中语言表达清晰的核心要素,如汉语中的“空”、“东”、“风”想要清晰地表达,就一定是将“k”、“d”、“f”三个声母准确且夸张地念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将汉语的韵味和字声形象生动地显现出来。第三,展示合唱的美感应是每位合唱团员自觉、自主、自然的审美追求。指挥与合唱团员对音乐内涵所做的创造性拓展,应是合唱表演的重要内容,合唱团员的每个动作和团队队型的变化,也应是每位歌唱者内心与音乐的相互依托,与艺术表现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合唱本身的和谐统一永远是合唱艺术的核心。
  
  四、 合唱与音乐教育
  
  综观我国轰轰烈烈的合唱活动就不难发现,我国成人合唱水平偏低大多是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落后的深层次表现。从近年来合唱开展得较好的广州、北京、上海三城市来看,中小学生组成的合唱团队(学校组织的合唱团)总体水平往往高于成人。为什么呢?看看我们的成人合唱训练或许就可以明白。我们的成人合唱训练是在一个人音乐素质与审美感受已经定型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在这种听觉感受定型之后才接受音程叠置、声音和谐感、声部层次感的训练,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自然是不会好的。而这些基础的训练,在西方是从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始的。这样一来,我国的成人合唱团就只能在视唱练耳与合唱观念等基础性训练中艰难地跋涉。
  合唱应该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深入基层音乐课堂考察,就会发现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很少从教育的意义上进行规范的音程构建训练、和弦连接训练,更谈不上有多声音乐之合唱与层次感的训练,而这些恰恰是西方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内容。另外,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和建立人的多声音乐观念也最为有效的。因为这一时段的训练不仅能使一个人具有正确的多声音乐观念,而且还能培养一个人对合唱艺术的热爱,对于一个人的多向(项)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合唱艺术具有开阔的前景,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将面临许多的问题。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与合唱界指挥专家、学者一道参加到中国合唱艺术事业中来,共同将中国合唱艺术推向世界前列。
  
  ①伍蠡甫、胡经之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页。
  ②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常宁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田晓宝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