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魏晋以来儒佛道变迁在陶渊明身上的体验】 陶渊明是儒还是道
 

【魏晋以来儒佛道变迁在陶渊明身上的体验】 陶渊明是儒还是道

发布时间:2019-01-13 16:16:20 影响了:

  摘 要:从陶渊明身上可以体现出来的魏晋以来玄学的变迁及儒释道三者的融合。而把握这一观点,要从魏晋以来的思想流变,陶渊明的家世渊源以及他自身的诗文来寻求答案。   关键词: 魏晋玄学 玄佛合流 陶渊明
  
  伴随着对陶渊明重视和研究的日益深入,有各种各样截然不同的看法涌现出来。而我所看重的是从陶渊明身上所
  体现出来的魏晋以来玄学的变迁及儒释道三者的融合在陶渊明身上的体验。
  
  魏晋以来思想的流变
  
  魏晋时代是罕有的乱世时期,哲人们在形而上的思辨王国中逃避现实的苦难,用精神的自由来弥补行动的不自由甚至难全其身的困苦。儒家学说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他们这种精神需求,所以转向其它学说。玄学就兴起于此时,当时盛行的是新学和旧学的儒道之争,后来新学成为魏晋特有的思想,即玄学。
  魏晋玄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正史时期,这是时候以易学、老子思想最为兴盛,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第二个时期是元康时期,庄子学说非常兴盛,“越名教而任自然”大行其道,有温和派与激进派之争,激进派以阮籍、嵇康为代表,温和派则是山涛、王戎;第三个时期是永嘉时期,“新庄学”大胜,温和派的态度被这一时期的名士所接受,郭象著书立说,主张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第四个时期是东晋时期,佛学最兴盛,名教与自然再度分途。
  
  陶渊明的家世生平
  
  陶渊明本人、实为“外儒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者”[1],也是后世道教采取禅宗改进教义的先知者。从他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魏晋思想流变的痕迹。
  究其家学来看,陶渊明的血统属于溪族,家族宗教信仰为天师道,陶渊明生处玄佛合流、佛教大盛时期,士人对于这种思潮都有不同的抉择,当时的天师道世家对于佛教的态度可分为三派,一个是保持家传的道法,对佛教予以排斥,最显著的是范缜的神灭论,在当时轰动一时;另一种是舍弃家世相传的天师道去皈依佛门,梁武帝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第三种对于佛道是处于调停的态度,不尽弃;家传的天师道,也采用外来的释迦道义。陶渊明属于第一类,但实际上也不自然地沾染了佛学之气,因为“外服儒风之士可以内宗佛理,或潜修道行,其间也并无冲突。”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人,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陶侃出身贫贱,早年是武陵的溪族人,以打渔为生。虽然后来凭武功渐渐显贵,仍被一些贵族背地里骂作“溪狗”、“小人”。与陶侃相比,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的出身要高贵得多,孟嘉曾作过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是陶侃的女婿缘其家世看来,陶渊明秉承了天师道,但受其外祖父孟嘉的影响,他对于儒风的思想也有很好的继承,对于儒家积极入世的观点也是接受的。鲁迅先生对陶渊明评价时说:“陶渊明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末与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易代的时候。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
  陶渊明的思想
  陶渊明在少壮时就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他的这种抱负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理念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但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
  陶渊明的思想还继承魏晋清谈学说的演变结果,并对之有新自然说的创新,他的思想既不尽同嵇康之自然,更有异于何会之名教,也不像山涛、王戎那样主张名教,因为他自己创解了一种新自然学说。与嵇康、阮籍的有所不同的是,他“不沉湎于任诞之行和服食丹药求长生之志”,他开创了一种“创僻胜解”可以自己安身立命,“无须乞灵于西土远来之学说”。另一方面,陶渊明虽然自身主张秉承天师道,但也不免受佛教影响,这是这一时代的大趋势――在前面已经提到的是佛教的大盛。他提出的灭神论,实为“孤名先发”,因为他身世先于范缜之前,是后世道教采取禅宗改进教义的先知者。陶渊明所持的人生观,实乃佛教“六家七宗”,尤其是“幻化宗”、“诸法皆如幻化”、“心神犹真不空”的思想,所以陶渊明能在四十岁后毅然归隐田园,在其晚年的二十多年间承受寄居。
  陶渊明的《形影神》写了形、影、神三者的对话。这三首诗的立足点是生必有死,“渊明笃守先世崇奉之天师道信仰,故以道家自然观为立论之本,既不同于魏晋时期的自然崇仰者,如嵇康、阮籍等人,又不同于魏晋时期的尊奉孔孟、标举名教者,如何曾之流,而渊明既接受了老庄的思想,又有感于晋宋之际的社会现实,于是创为一种新的自然说。”《形影神》体现了渊明个人之哲学观里面很好的体现了“外儒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而或“内宗佛理、潜修道行,其间也并无冲突”的思想特点。
  先看《形赠影》:“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余平生物,举目情��。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君言,得酒莫苟辞。”“营营以惜生”是苦心经营以求长生不老,这是“旧自然说”所主张的用服药来达到长生,陶渊明是反对这样的,这首诗体现了陶渊明拟托旧自然说,并对其加以批评。其中主旨在于说明人生之短暂,不如自然之永恒,这正是嵇康、阮籍等人对自然所抱的看法。
  而《影答形》则针对上首,形主张饮酒行乐,影则主张立善求名;各设一说,以待下首神来释明。“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影答形》体现了他主立名教,他依托主名教者的口吻而对旧自然说进行了非难,并提出了对人生的看法。此诗首先指出长生不可期,神仙不可求,意在指责主自然说者的虚无荒诞,同时,以为死生无常,形影相随,一旦离世,则形影俱灭,名同身亡。认为追求长生是不可取的,只有立名立善才可以不朽,希望通过精神上的长生来达到永恒,这种主张显然得力于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思想,以为人有美名则可流芳百世,万古长存,因而不满于以酒消愁的处世态度,提倡追求身后之名。这是陶渊明思想主张名教的一方面。
  《神释》体现了渊明新自然说的主张,借神批评了代表旧自然说的形和代表名教说的影。“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及“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等语意在诋其主名教者鼓吹的立善可以不朽之说;“彭祖爱永年”以下六句则破除主旧自然说者的长生求仙与沉湎醉乡之论。最后提出纵浪大化,随顺自然,使个人成为自然的一部份,而无须别求腾化升仙之术,如此便可全神,死犹不亡,与天地共存。
  综其思想,可见陶渊明确实是“孤明先发”,革新旧义,无怪乎陈寅恪称“所以结束两百年学术之主流,政治社会之变局,岂仅渊明一人安身立命之所在而已哉”。
  
  参考文献:
  [1]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世纪出版,2005.4.
  [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金明馆业稿初编.
  [4]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北京大学出版,1991.2.
  
  (作者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04级本科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