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古典诗词的策略_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创新研究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古典诗词的策略_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13 16:37:57 影响了:

  摘要:国家教委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古代诗歌是中华文明璀璨的明珠,是汉语水平发展的精华之作。古诗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积累词汇、丰富想象、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四方面加以阐释。
  关键词:古诗 中学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将这些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学,即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技术,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中学语文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结合,笔者认为主要有三大关注点。
  古诗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和瑰宝。古代诗歌的特点是朗朗上口,适合于中学生阅读和背诵。下面笔者主要从积累词汇、丰富想象、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四方面介绍古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积累词汇,开发语言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悟了课文的语言特点后,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去,从而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使情感得到升华。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语言学习,重要的不在于学了多少语言的名词术语,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学生学到规范精彩的文学语言。诗歌语言,往往又是很精炼的,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或优美婉丽,或放纵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琵琶音乐作的生动形象的描绘――“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还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对春雨的细致入微的描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是具有直接的作用。
  二、丰富想象,拓展思维
  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文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古今中外,不少伟人对诗歌都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据说,拿破仑出征时,骑在马上还在读歌德的诗。毛泽东、周恩来等都爱读中国古典诗歌,他们还能写作精彩优美的诗词。这些伟人高尚的思想境界,宽广的胸襟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跟他们深厚的古诗词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生多读古诗名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高鼎的《村居》描写的是在明媚的春天,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放风筝的欢乐情景。在学习这首古诗时,可以让他们边背边想象诗的意境,并且用手中的彩色画笔画出诗中描写的自然美:在春光明媚的一天,一条小河的两边杨柳随风飘扬,绿草茵茵,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在草地上放起了“小金鱼”,“大蝴蝶”,“小燕子”,“小蝌蚪”等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风筝。这样可使学生在动手画画的过程中感受文学形象,开创他们的创新想象能力。还如学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句时,要引导学生想象,把学生带入冰雪冬天的意境。
  三、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去说、去读、去讲。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着手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在班上开展每日新闻交流活动,利用早晨上课前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采集到的一条新闻,并且每天请一位学生上讲台讲述。这就促使学生通过观察、看电视、听广播、向家长询问等方式,学会采集每天要闻,并经过处理,选择重要的讲给别人听。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搜集、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个性化发展。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古今优秀诗文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和语言美。比如,杜牧的《山行》,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写出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景,表现了诗人热爱山河的思想感情。在优美的古今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德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好的诗歌同好的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一样,都能陶冶情操。但诗词的作用更为直接。其他文学样式,或侧重故事,或侧重知识,或侧重趣味,直接调节情感的作用都不如诗歌。诗是抒情的,直接诉诸情感,又有节奏,语短意长,易于背诵记忆,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四、拓展知识面,健全人格
  学习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期待”,强化“自读反思”。如教学《火警,119》,我让学生读完每一个自然段都想一想,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读完全文后再思考,为什么说小杰是个了不起的孩子?以此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在教完课文后,应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课堂,去查找资料,去调查访问,去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个性的需要。
  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不同的诗歌往往反映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诗歌是社会人生的浓缩,可以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多读这类作品,能够培养他们从小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比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耕耘夜积麻,村庄儿女个当家。”描写农民从早到晚,男女老少都要投入劳动的社会景象,表现了农民的勤劳和农村的生产紧张,使学生懂得社会生活用品是来之不易的,要节约、爱惜粮食,不要浪费的高贵人品。又如,曹植《七步诗》通过描写豆杆煮豆子的过程,告诫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和睦相处,团结诚信,争创一个和平安宁的大世界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要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人生品格。再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诫学生要珍惜时间,要趁年轻力壮的时候奋发图强。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李福灼.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0.
  [3]周一贯.中国中学语文教学名师精品录[M].1998,3.
  [4]彭雪卿.经典诗文诵读策略研究与实践[J].现代中中学教育,200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