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发布时间:2019-01-16 03:58:17 影响了:

  【摘 要】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也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整合”狭隘地理解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际上,整合不仅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主要的是要促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多门知识能重新有机地组织起来,变无序为有序,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这才是整合的主旨所在。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也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整合”狭隘地理解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际上,整合不仅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主要的是要促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多门知识能重新有机地组织起来,变无序为有序,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这才是整合的主旨所在。在探索信息技术与某一门学科整合之前,应先明确整合的任务、方法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简单地讲,任务就是以某一学科任务为中心;方法就是让教师采用行动研究法, 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目标: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协调发展。
  1.“任务”
  这里的“任务”就是指为了促进学生所学IT(信息技术)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或转化),在各学科教学中采用以任务(或问题) 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运用IT工具和资源去探索。这与探究性学习相似。探究性学习产生于美国,它包括这样几个步骤: 确定问题所在――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类似的还有建构主义提出的抛锚式学习、美国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但这里的“任务”不是一般的问题,它是教师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的实际问题为基础,构成一个研究项目。教师对生活观察的敏感度与对学生所学的其他学科的精通程度是确定一个结构良好的任务(或项目)的关键所在,而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程度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
  2.“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教师而言就是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研究。其要旨是反思,它与我国一些学者提出的反思性教学名异实同。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弟子曾子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思,从古至今,几乎每个人都在身体力行着,然而,教师只反思还不够,找出问题后,还要努力去解决,去尝试,去探索,这就要学习行动研究法。
  教育行动研究是“为教师所执行,探究教育实践,结果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教育实践以达教育理想”的一种教育研究或教育专业实践方式。它有三个主要特征:实践导向、协同合作以及反省思考。在研究中,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行动研究法一般包括着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思。这四个环节循环上升,以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为目标。
  “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的一部分,就是教学生学会这种学习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在与人合作、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该方法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可行性较高,因为二者有两个契合点,即(1)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手段,而研究性学习则是一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2)二者都体现着相同的教育观,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3.“目标”
  明确了“任务”和“方法”就更关照了学习化社会教育的目标,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它将对教师和学生产生以下三方面的作用,即为教为学的方法,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协调发展的能力。具体来讲:(1)在方法上,教师要掌握行动研究法,学生要学会研究性学习法,这将使教师和学生终生受益;(2)在思维能力上,教师能够锻炼并增强反省思维能力,学生能培养起探究、创新、批判的思维能力,摆脱学生的求知欲一直受压制的状态。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总体向前发展,但水平较低;初中阶段创造性思维水平随年龄增长有显著提高,但到高中阶段有所下降,高二年级降到最低水平,高三虽有回升,但仍没有超过初三时的水平。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思维与能力势在必行。而在高中阶段通过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教育就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结果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能够“无缝链接”,并且达到两个提高,具体来说,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包括三个层次:使用媒体和制作课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意义建构并培养其信息素养;在学科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研究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学会获取、加工转换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知识的能力。
  教是为了学,同样,这种整合的最终目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研究性学习为途径,以各学科的专题研究为载体,让学生学会五种学习:
  1.自主学习: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
  2.协作学习: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
  3.探究式学习:摆脱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垄断知识的教学方式,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4.创新学习: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以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在学习中提高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5.综合学习:将所学的大量知识建立有机的联系,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处于有序状态,能融会贯通地综合各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减轻学习负担。
  这种整合还将产生以下几方面深层次的影响:
  1.学生能感受到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的一日千里, 激发起求知欲,培养起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
  2.在书本(符号世界) 与社会生活(经验世界)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将从空中落回地面,关心人类生存环境中的种种问题,培养起为人民谋幸福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理想。
  3.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满自信,而不再做学习的奴隶。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