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7~,9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分析】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7~,9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18 03:53:05 影响了:

  [摘要]新课程标准实施后,7~9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依然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从外部原因、语文学科自身、教师、学生等方面来分析形成原因。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7~9年级学生 语文学习 兴趣 分析
  
  为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后7~9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本调查在四川省南充、安徽省淮南两个城市各选取示范、普通、农村三所中学7~9年级学生,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和访谈。通过调查与访谈,笔者发现,学习状况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的态度仍然是漠然,学习方法欠缺等。现从影响语文教学的几个方面来分析形成现状的主要原因。
  一、外部原因
  1.语文课程改革全面展开,但考试制度改革不配套
  由于考试制度改革的滞后,从考试内容到考试评分仍停留在旧有框架内,致使考教分离,考试成绩不能反映师生真实的教学状态。笔者了解到,现在许多教育主管部门仍然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给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学校教育由相对封闭转向相对开放,导致教育力量分散
  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与整个社会日益一体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在丰富学校生活、吹进鲜活气息的同时也削弱了学校、教师的教育力量。本次的调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最主要因素”中,有10.2%的学生选择“外界影响”,可见其对语文教育影响的分散效应。
  3.社会、家庭普遍注重教育,但功利性倾向严重,排挤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
  社会中重经济轻文化、重理工轻人文、重英语轻母语的思潮已成风气。在这样一个注重效率、注重实用的大环境下,加上语文学科自身存在的问题,基础教育的基础――语文由主科地位沦为“小三子”、“小四子”。
  二、内部原因
  一切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部矛盾的发展变化。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矛盾。下面,就从语文学科、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来分析。
  1.语文学科
  语文是母语教育,有它先天的优势,也同样存在着不利因素。首先,语文教育不是对一个全新领域的探索。其次,语文学科主观性较强,对语文知识、能力的评价难以精确化,难以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努力程度。本次调查中,“影响课余学习语文的主要因素”中,13.4%的学生认为“复习不复习没有区别”,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第三,语文内容庞杂。第四,“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长互生的过程”,其功效显现的周期要比其他学科长。
  2.教师
  其一,语文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角色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新课程标准没有提供可操作性的指示,为语文教师创造性教学开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使得他们因无法可依而生无措之感,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去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二,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力度不够。首先是对学生了解不够。其次是计划性不强。其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忽略内化训练。调查中,笔者将“教师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与“学生学习方法自评”作了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005,呈低相关。也就是说,教师指导了学法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掌握了。
  3.学生
  语文学习的外部动机强于内部动机。在项目“推动学生努力学习语文的最大动力”的回答中,“对语文的喜欢”仅占33.9%。大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来自“父母的期望”占22.5%、“升学的需要”占27.8%、“教师的逼迫”以及“同学的尊重”等这些外部压力。语文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发展不同步,后者落后于前者。但元认知方面有所欠缺,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特点“很了解”。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需要帮助。由于学生在学习方法、元认知方面缺少足够的训练,加上长期“他主”的、被动的学习,已习惯接受现成的观点,过分依赖教师,因而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不满意。
  除此以外,受外界“语文无用论”的不良影响,学习任务繁重而时间相对较少、考试压力、未来生存压力,加上教师教学方法、原有基础等都层层压在学生并不成熟与坚强的肩膀上,学生疲于应付,无法轻松地进入语文学习之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家庭、考试制度等外部原因,也有语文学科、教师、学生等内部原因。彻底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不仅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而且整个社会也要反思:应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个怎样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JG0724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