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数学教学质量与新课改理念] 数学新课改基本理念
 

[数学教学质量与新课改理念] 数学新课改基本理念

发布时间:2019-01-19 03:48:17 影响了: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六重六轻”的弊端。即:教学操作“重教师,轻学生”;教学设计“重形式,轻内容,”;教学评价“重知识,轻能力”;教学任务“重积累,轻理解”;教学范围“重教材,轻延伸”;教学方法“重贯彻,轻探索”。这样的教学方式很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名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重任的教师。更应转变教育观念,主动运用新课改理念、方法、手段,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一、深刻领会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积极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学会知识。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在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因学生存在差异性的发展。故新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次设计教学目标。分层次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
  二、采取多种手段。大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为此,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大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是要多关心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生活,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起真挚的感情,使学生因为爱老师,而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二是要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实现良好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要让学生多留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是要有意识地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景并茂的趣味情境,用学生喜欢的谜语创设趣味情境,等等。例如:在讲解“解斜三角形”一课时。我做如下开场白:“我的‘法术’无边,能不上高山测山高,不过河去测河宽”(学生感到惊奇)。”我接着说:“我的‘法术’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两项定理吧。”顿时,便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把课堂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把课堂留给学生并不是教师就撒手什么也不管了,而是教师要设置好问题,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尽量留给学生去做。为此教师要把握三点。1.问题的设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水平,设置的问题要恰到好处,让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既不能过分难也不能过分简单,设置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内容要有丰富的直观背景。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自始至终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跃跃欲试地冲向知识的海洋。2.方法的启迪。教师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积极地进行启迪。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一个或一部分学生思路受阻时。让其余的学生去感悟、探索解题方法,让了解的同学大胆叙述起解题方法,以帮助思路受阻的同学获得解题方法;另一种是学生茫然无措、无从下手时,教师要弄清学生思维受阻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以获得解题方法。3.过渡的节奏。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注意两个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其目的是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补充或修改他的回答,从而使学生的回答更系统。教师要处理好两个等待时的关系:延长“第一等待时”可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第二等待时”的延长要灵活掌握,对“判断性”、“描述性”的问题要短,对于“论证性”的问题要长,这有助于学生对思维过程的了解。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