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中等职业学校职能_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职能的延伸扩展及其价值
 

中等职业学校职能_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职能的延伸扩展及其价值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4:13 影响了:

  摘要: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而中等职业学校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质量下降令业内人士担忧、用人单位失望进而影响学生及家长就学兴趣是问题之一。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多方面,学校教育职能的延伸和扩展是缘由之一,社会、学校应科学认识、积极应对。
  主题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职能;延伸;扩展;价值
  作者简介:王轶群(1968-),男,河南信阳人,河南省针炙推拿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3-0039-03
  
  职业教育在中国发展了一百多年,一开始就被赋予“求强”、“求富”的历史使命,教育目标取向走过了一个在“社会”与“个人”间选择的过程。现在国家把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当前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十分明确――个人、社会并重。但职业学校面临许多困境。
  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困境是:多数学校招生困难,不得不把工作重心放在招生上,这样就出现了重招生、轻培养的局面,进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这种局面令业内人士担忧、用人单位失望,并且累及学生就业;就业前景不明,学生及家长对学校不感兴趣,学校招生更困难。这种恶性循环的成因较为复杂:国家对学校的投入不足,学校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学校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缺乏核心技能和市场竞争力;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等。本人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原由之一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职能的延伸和扩展。
  中等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之上与高等教育平行而独立的教育层次,教育对象是初级中等基础教育完成者,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相应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实践型的技术类人才。当前,教育理论与教育现状有相当的差距,这种差距使学校在行使其教育职能的过程出现了“职能的延伸和扩展”。
  
  一、教育职能的延伸主要表现为施教内容的前伸和补充
  
  (一)职业意识的启蒙、培养与强化。在我国,政治对教育的控制和影响一直比较强烈,教育目标总体上呈社会价值取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就业计划分配体制解体,毕业生要自谋出路,这给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完成性教育的教育目标赋予了新的内容――“为学生谋生计”被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但学校和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同步前进。职业学校学生入学动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贫困急于就业,一类是中学学习成绩一般,升高中考大学希望渺茫而年龄尚小就业困难,家长作主入学。这两类入学动机的实质是:强调了教育的人本性特征而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特征。学生就业愿望紧迫而简单、期望值较高,但不了解所学专业特点、基本要求和发展前景,对职业教育不解和误解,缺乏职业意识。这种情况造成了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学习目标不明。我在2005级一个60人的班级分别于2005年10月和2007年6月作了两次对比性的调查。2005年10月调查结果显示:入学选择学校、专业时,自己意愿占主导地位的28人,占总数的47%;32人由家长或老式意见主导,占总数的53%;在28个自己意愿占主导地位的同学中,了解专业背景、就业前景等内在因素或从个人性格、爱好、知识结构出发的仅20人,只占总数的33%。参考从业人员、考虑就业因素和无更好选择的为21人,约占总数的35%。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职业教育的不解、误解、期望和从众。2007年5月,我又对该班同学做了一项“专业感受和职业意识”的调查。我把调查内容分成“专业学习感受、学习成绩、拟从业时间”三个方面。结果显示:经过2年的学校教育,45人喜欢或能接受所学专业,53人成绩达到合格要求,一半人拟从事本专业10年以上。学校职业意识教育必需而且富有成效。另外不想学的有11人,成绩不合格的7人,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教育的艰辛、无奈和失败。
  (二)文化基础知识的补充。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对象应是初中及以上毕业生,即初级中等基础教育完成者。他们应当具备基本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一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知识状况不容乐观。我对一所学校2007级4个班学生随机调查100人。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初中修学时间统计:满3年的56人,2―3年的27人,1―2年的11人,不满1年的2人,其他4人。二是入学后首次命题作文问题统计:作文字数在800以上的29人、500―800的23人、300以下的3人,错别字50―30之间的11人、30―10之间的67人,语句不通顺3处以上的35人。三是叙述“勾股定理、阿机米德定律和牛顿第一定律”为内容的科学基本知识统计:完全准确的分别是27人、21人和18人,概念模糊、表意不清的分别是21人、27人和33人。
  从上面三个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知识基础不好。职业学校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和技能讲解中,经常要补充讲解初中甚至小学的文化知识。调查显示,教师中认可“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中职学校‘差生多’”的占80.70%,只有19.30%的教师表示“不同意”。教师认为学生“差”的理由,排在第1位的是“学习习惯差”,第2位是“行为习惯差”,第3位是“学习基础差”。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理论成绩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学生专业思想启蒙和基本文化知识,原本应在进校之前就应基本具备,现在都要由职业教育机构和人员来补充完成。教育内容远离具体的岗位知识和能力的这种泛化教育,他既是学校的无奈选择也使学校无能为力而倍感艰辛,其实质是学校教育职能的延伸。
  
  二、教育职能的扩展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无限制性和教育空间的扩大
  
  (一)教育对象的无限制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对象是初级中等基础教育完成者,现实中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而变考试招生为注册入学及初级中学毕业证的泛滥,使招生基本没有门槛――文化知识、学习时间、行为习惯等方面。教育对象的无限制不仅带来了教育成分的扩大,还改变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教与学”的基本关系。无限制的教育对象的文化知识等内容的缺失很少是智力因素。这样,基础知识差、学习目的不明、纪律观念不强成为部分学生的突出特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抽烟、喝酒、滋事、迷恋网络等随意性行为大量存在。我在2005级一个60人的班级作了一次以“兴趣爱好(文艺、体育等)、遵守纪律”为内容的调查和统计:在兴趣爱好中有计划培养发展的8人、随学校教师要求安排而自由发展的10人、从众学习和无事可干的42人,在校两年间旷课86人次、迟到160人次、考试作弊54人次、打架斗殴17人次、其它违纪9人次。
  对于上述问题,学校一般都采取包容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形成有学校的存在、发展等经济因素,也有家长的实际需求、政策和社会舆论导向、影响等复杂的社会因素。但这种态度的实质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软弱与无奈,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性质的改变和异化,而不是深化和升华。这种态度的直接后果是问题学生进一步放纵自己,并不断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影响学风校风,与较低的基础文化知识相联系,教育质量下降是必然。
  (二)教育空间的扩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孩子从小在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后的学校教育就能顺利进行,这相当于为在白纸上作画做的前期准备。如果孩子在家庭受到不良教育,那他在以后接受学校教育时就会产生困难,这跟要在一张乱涂一气的白纸上再去作画而感到困难一样。报刊载有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七成以上的父母不真正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我围绕青年人性格中的“圆通、宽容、自律、爱心”和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影响因素“父亲的信任、交流、以身作则及人生信念,母亲的倾听、督促、为人处事及理想生活”等内容,作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并不理想。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正常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替家长完成基本的人生信念教育和基本的性格改正。家庭教育学校完成,这是特定教育的时间、地点、施教者、受教人、教育环境的大错位,如果遇到不配合或不懂得如何配合的家长,这种工作就更难做好了。
  以人的全面发展、着眼未来学习生活能力提高从而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观念已占了社会主流意识,通识教育的泛职业化理念已得到不少人的认可。在这种广泛知识的教育目标面前,我们如何能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养成过程中,把这种学习过程内化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思维过程,在今后的转岗等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迁移的学习能力,这是职业教育者的难题。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是理所当然的目标,而且职业能力中的职业是具有某特定范围的,它应直接对应于社会生产(广义的生产)相关的岗位或某类岗位。既然是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过程中,就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至少是在模拟的职业情境中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整合并内化为某职业的具体岗位能力。但是职业教育内容的泛化、对象的无限制性和家庭教育的缺损,使职业教育本应追求的教育目标大打折扣。这也是业内人士担忧、用人单位失望、学生及家长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职能延伸和扩展的认识及应对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职能延伸和扩展是现实情况,对此我们如何认识、评价呢?又该如何应对这种现实呢?能否因部分毕业生职业意识差、技能不合格而否定中职学校的工作或者让其再退回到10年前严格数量、质量、程序的老路上?我认为应该把中职教育放在社会现实和国家大发展的背景下科学认识、科学评价,并据此采取积极的应对方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职能的延伸和扩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必需。我国职业教育目标走过了一条从“求强”、“求富”的社会本位目标到注重“个人生计”、“个性发展”的个人目标之路,其内在因素是教育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职业教育目标增添了“为个人生计服务”、“谋个性发展”的内容,是人本主义、平民思想的体现;职业教育成为普及化的平民教育,重视人本身,重视学生需要,这一切都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其积极意义:1.提高全体公民劳动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是唯一途径,即使他们是应试教育中的失败者,也依然是提高劳动素质的对象。使更多的适龄人口接受职业教育,哪怕是一种基础的专业教育或职业引导教育,也是对我国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重要渠道。这是我们对职业教育两难选择(大力发展教育成本高而只有少数人得到专业教育即真正的职业教育,或者大力开展在经济支撑能力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使更多的适龄人口接受到基础的专业教育)的选择结果,是社会经济对教育制约的一种表现形式。2.为年轻一代选择学业、选择职业、发展个性提供一次机会,即使是失败的尝试,也有教训的价值。3.把这部分年轻人留在校园,比把他们放在社会上(无论是对他们自己还是对别人来说)安全系数要大得多,为此国家、社会和家庭投入部分人力、财力、物力都是值得的。
  (二)政府和学校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这种现实。学校应坚持科学发展观,走“规模、质量、效益”之路。特别要重视教育质量,因为这涉及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涉及到职业教育的存在价值。对此可在政府的支持下改善办学条件、充实教育内容、完善办学体制。1.科学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准确把握“德育”内涵,政治、思想、法制、心理等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与机制有一定的差别,不能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如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经常被冠以“品德”问题处理,这样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可以积极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德育理论、方法、模式。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西方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到学校深入到青少年之中,搞调查研究,搞实验对比。他们或对品德心理结构某一侧面单项探讨,或对道德教育过程的某一环节重点突破,或主要研究教育者,或主要研究受教育者,总之研究的问题非常具体微观,结果方案具有可操作性。2.实施“分层次教学”,即对受教育者的先天差异性和成长差异性客观情况进行认可,在此基础上分层设立发展目标。以“改革教学评价机制、科学配置教育资源”为核心,以“教学的组织、内容、辅导、管理、考核和待遇等系列问题科学分层、合理安排”为手段。促使每一个人都奋发有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活力都被点燃,让所有的人都齐步跑。3.在学校教育中引入法治教育力量和方式。由于教育对象无限制性和教育空间的扩大,学校在坚持教育目标时遇到的困难很多。我们应当通过相应的教育力量的延伸和扩展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不应强求所有的学校都要通过教育而解决多变的现实问题。政府可以根据学校学生人数,派出司法力量常驻学校,协助学校进行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司法力量的合法执法主体身份和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及威慑力,可以弥补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的缺损和社会教育的无力。
  职业学校教育内容的泛化、教育对象的无限制性和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的缺损,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学校的一种无奈选择,是社会经济对教育制约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现实给职业教育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如毕业生不具备基本的上岗能力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完成普通公民的初始职业化也是职业教育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申家龙.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内涵与特征.职业技术教育,2003(16).
   [2]张岂之.西方近代现代大学理念评析.高等教育研究,2003(4).
  [3]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