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社会化目标的缺失与中学政治教师的“补位”:大学生目标缺失
 

社会化目标的缺失与中学政治教师的“补位”:大学生目标缺失

发布时间:2019-01-24 03:46:28 影响了:

  中国社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使中学生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学生一方面享受着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好处,另一方面也承受着社会剧变所带来的压迫感和迷茫感。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中学生对社会化目标产生迷茫感。如何带领中学生走出迷茫,就成为中学政治教师面临的课题。
  
  一、当代中学生社会化目标缺失的表现
  
  1.人生态度的庸俗化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民间的社会心理、人生态度等领域弥漫着一股世俗化的潮流,“享受人生、注重当下利益、跟着感觉走、一夜暴富、能挣会花”等成为许多人的人生格言。涉世未深的当代中学生也难免受到这股世俗化的潮流冲击。
  2.社会理想的空虚化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出生在90年代初期,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同成年人相比,他们在政治上的追求趋弱,理想信念相对淡化,更重于强调个人利益,人生观、价值观,有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斜的趋向。可见,当代中学生社会理想空虚化的趋向越来越强。
  3.诚信缺失的普遍化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带来了困惑与迷茫。《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可见,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因素尤其是诚信的缺失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于网络时代的到来,嗅觉最灵敏、反映最强烈、受影响最深的群体莫过于我们的中学生。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时代的虚拟现实激发了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强化了中学生的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但过频的网络交往也使中学生产生了诚信缺失。网络交往的隐蔽性,使一些中学生认为网上可以随心所欲,经常发布虚假信息,诚信缺失有普遍化的趋向。
  4.传统文化的边缘化
  在愈演愈烈的媒体造星运动中,中学生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和最主要的观众群。不可否认,媒体造星给中学生的业余生活增加了色彩和调味剂,对中学生的紧张情绪是一种有益的调节。然而令人担心的是,中学生对事情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容易产生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近年来,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在不同历史时期民众学习的榜样,也成了人们闲谈中和网络上取笑的对象。这种拿红色经典人物寻开心的“恶搞”泛滥成灾。有位专家说,恶搞使“权威被解构,庄严被嘲弄,对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是一种巨大的消解,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历史观产生消极影响”。媒体造星与网络“恶搞”使传统文化边缘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
  
  二、中学政治教师应该如何“补位”
  
  中学生对社会化目标的缺失与迷茫,是社会剧变的必然趋势,还是德育的迷失?在涉及价值与道德问题上,有些中学政治教师尴尬地发现,他们心中的困惑其实并不比学生少多少,很多时候自己也不清楚怎样做才对。政治教师其实也面临着一个重新疏理、整合自己固有价值观的问题。如何带领中学生走出迷茫?如何填补中学生社会化目标的缺失?就成为中学政治教师面临的难题。
  1.坚守道德底线,让学生懂得基本道德规范
  改革开放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价值多元化以及价值冲突,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深圳经济特区,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更加明显,它对我们的道德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面对人生态度趋向庸俗和消极的中学生,面对社会理想空虚化的中学生,面对诚信缺失较普遍的中学生,面对拿网络“恶搞”寻开心的中学生,政治教师应该怎么办?如果还像过去一样在培养圣人上下工夫,事实上是得不偿失的。我们应该首先守住伦理道德底线,立足于不让孩子做坏人,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孩子做个好人,即遵守社会公德,包括伦理道德、公共道德、职业道德等。因此,对教材中高层次的道德价值与目标,如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我们不必作较深入的分析,对市场规则与诚信,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内容则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守住伦理道德底线不是代表一种悲观的情结,而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也不意味着关注底线就可以轻易放弃对人类终极价值的道德关切,更不能放弃对个人道德问题的关注。实际上也只有实现对最低限度道德的普遍性和有效性的达成之后,才有可能、有意义地谈论并实现更高层次的道德价值与目标。
  2.直击社会阴暗面,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目前,广大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当今的中学生缺少责任感,他们只顾读书,只要成绩、分数,其他什么都不愿参加,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差。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差有深层次的原因,也有社会表层的原因。一些出事前大谈理想信念的腐败高官落马后被发现原来个个“五毒俱全”,这样的“两面人”现象给老百姓尤其是中学生的信念打击很大。而长期以来官方所宣传的理论和道德等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落差太大,很多人对这些宣传经历了一个从信任到怀疑,从怀疑到失望,从失望到抛弃甚至颠覆的过程。对红色经典的“恶搞”其实就是对传统理论和道德的颠覆。因此,要让中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必须直击社会阴暗面,培养学生辩证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认清社会的主流和支流。在高一的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不能回避社会问题和社会阴暗面;在高二的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要理直气壮地宣传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教会学生客观地、辩证地分析社会问题。
  3.渗入心理辅导,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中学生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期各种观念的碰撞以及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当今的中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格上的缺陷。密切关注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导,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矛盾,帮助中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中学政治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4.荡涤网络尘埃,让学生选择正确价值观
  网络给社会带来的信息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教育的信息化有助于中学生知识的更新,使他们接受教育的渠道从单一的课堂、课本向广阔的网络延伸,从而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局限,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但随着中学生上网的普遍化,“网络游戏”的痴迷问题、网络虚拟世界的诚信问题、“网恋”问题日益突出,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家长、学校和社会日益关注的热点,也成为中学政治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面对网络尘埃的冲击,中学政治教师既要与社会、家长一起,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也要从思想上做好“防火墙”的建设,做好把关人,让学生全面认识网络的正面和负面效应,以特定社会文化价值的判断标准对多媒体信息、网上信息进行净化处理,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在前面,提高学生的“免疫力”,把“网上垃圾”拒之身心大门之外。
  中学生社会化目标的缺失已经成为不能回避的问题。带领中学生走出迷茫,填补中学生社会化目标的缺失已经成为中学政治教师不能回避也是必须承担的责任。要承担起这种责任,中学政治教师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