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跳水课文大意概括_如何指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
 

跳水课文大意概括_如何指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

发布时间:2019-01-28 03:51:44 影响了:

  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是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据调查,学生概括课文大致有三种水平:第一种是能具体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多引用了书中的原句:第二种是比较概括,但仍引用了原文;第三种是概括得比较准确,语言简练。
  四年级是培养学生概括段落大意到概括课文内容的过渡阶段。这个年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主要特点仍是具体形象性占优势,因此从概括的角度看,大多数学生停留在第一、二种水平,其思维是不系统的,说话往往不是抓不住要点就是概括不全,不是词不达意就是冗长哕唆,不符合“明确、完整、简要”的要求。
  那么到底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文大意的概括呢?下面试以两个案例做一简要的剖析。
  [案例1]《巨人的花园》教学片段
  检查学生初读情况后――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巨人的花园很美丽,孩子们很喜欢玩,可巨人赶走了孩子,于是春天来了,而巨人的花园里还是隆冬。一天早上,春天来了,巨人看见孩子们又来玩,又发脾气,与此同时,冬天又来了,然后一个小男孩看着他,一伸手,春天又来了,巨人明白:原来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从此,巨人开放了花园,让孩子们玩。
  师:他讲得很好,但太长了,把所有东西都讲进去了,听老师讲,好吗7
  (教师简练地讲了一下课文大意)
  [评析]《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就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虽然回答比较具体,但基本抓住了课文的要点,在初读课文阶段能这样回答应该说很不错了。但此时教师急于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并匆匆用自己的概括代替学生的自主建构,使学生缺少了概括“从具体到抽象”的必要的思维过程,与学习规律不符。
  [案例2]《去年的树》教学片段
  检查初读后――
  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鸟和树。
  师:一个还是两个,是谁?
  生:鸟,都是写乌的,树只是鸟去找的朋友!
  师:发生了什么事?
  生:一只乌和一棵树是好朋友,冬天来了,小鸟离开了树。第二年春天,小乌回来了,树却不见了,于是小乌去司树根: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去问大门:我的好朋友树在哪里?去问小姑娘:火柴在哪里?最后,小乌终于找到了变成灯火的大树,最后它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师,鸟儿一次一次地问,可以归纳为怎么说啊7
  生,鸟儿到处去打听。
  师:对啊,结果怎么样7,
  生最后找到了变成灯火的树,对着灯火唱了一会儿歌,飞走了。
  师:那现在可以怎么归纳课文呢?
  生:一只鸟和一棵树是好朋友,冬天来了,小鸟离开了树。第二年春天,小鸟回来了,树却不见了,于是鸟儿到处去打听,最后找到了变成灯火的树,对着灯火唱了一会儿歌,飞走了。
  [评析]《去年的树》这篇童话出现了许多人物,其中“鸟”和“树”这两个形象一直贯穿全文,那么到底谁才是主要人物呢?教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有利于理清学生的思路,更加容易只奔主题。当学生大量引用课文语言、无法做好归纳时,教师立刻提出:乌儿一次一次地问,可以归纳为怎么说啊?那么多的次数,当然可以归纳为到处去问。这样设置了一些坡度,学生得出这个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然而这个案例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在初读课文阶段就进行这样的训练,似有吃力不讨好之感,因为学生还未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只能由教师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走,而且这样的概括恐怕也只有少数学生能达到,多数学生还是感到茫然。学生的这种概括水平属于上述的第二种水平,语言不够简练。
  [反思]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非常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但同时也存在“时机选择不当、方法操作不够科学”的缺陷,那么如何弥补这些缺陷,更好地指导学生概括童话体课文大意呢?
  首先,概括环节的时机选择要恰当。一般来说,概括课文大意环节宜安排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或学完课文后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如果在学生对课文不熟、对课文内容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进行概括,就像做无米之炊,其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引导过程要循序渐进。四年级学生在概括课文时存在着哕唆、抓不住本质属性的特点是正常的现象,这时候教师不必着急,只要循序渐进,抓住童话文本故事性强的特点,设置一些问题,比如“主人公是谁?为什么这样7经过怎样?结果怎样?“来帮助学生过渡即可。就像案例2中,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童话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抓住三个要点:冬天和春天的时令特点,树的前后变化,小鸟的内心体验,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冬天,一只鸟离开了树,春天回来时却伤心地发现树被人砍掉做成火柴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概括更趋精练、简要。
  最后,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中年级学生概括大意一般比较具体,还常常用上课文中的句子,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思维过程,根据课文特点,设置一些有坡度的问题,使之从具体到抽象,逐步要求概括准确、语言简练,而不是像案例1中的教师一样,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最后的答案,其实这时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而可以让学生再深入文本进行趣味盎然的阅读体验,在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再提出进一步概括课文内容的要求,这样从具体到抽象,逐步要求概括准确,就能做到训练与感悟两不误。
  进入四年级,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恰当的时机,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才会事半功倍!
  (浙江省象山县城南学校31570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