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注重实效 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基本能力
 

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注重实效 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基本能力

发布时间:2019-01-24 03:52:20 影响了:

  从近几年全国高考试卷看,高考文综(政治)试题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紧扣重大的社会热点、重点问题来设题,现就对高三思想政治课的总复习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在夯实基础的单元复习
  
  从高考的改革来看,突出能力考核是大势所趋,但能力并非空中楼阁,需要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组再现、灵活运用体现出来,“双基”是能力的基础,缺乏必要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就很难有坚实的立足点。为此,我们在第一轮总复习中,坚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采取“四环节”复习法。
  
  第一环节:把握主干,抓“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经过高一、高二两年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这些知识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甚至有不少属于“夹生饭”。所以高三复习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这些散乱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具体可采用“点辐法”,即教师指导学生以主干知识为中心,辐射这个知识点相关的主要知识,形成一幅知识辐射图。为操作方便,教师可要求学生以课为单位,结合教辅资料,构建章节的知识网络。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要扎扎实实地将基本概念、规律、方法和技巧落到实处。
  
  第二环节:解析考点,抓“本质”,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经过第一环节,学生虽然将知识网络构建起来了,但对考点该掌握到什么程度仍有疑惑。所以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结合知识点辐射图,找出本章节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易混点,并做逐一讲解。为了加深理解,教师可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资料,设置情景,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做既能弄清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又突出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使学生对教材中的主干知识“烂熟于心”,在必要时可熟练地进行知识鉴别、再现和迁移。
  通过以上两个复习环节,教师可帮助学生在宏观和微观上建好知识体系,为提高能力提供前提条件。
  
  第三环节:关注热点,抓“应用”,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我们要坚持“小课堂”与“大社会”相联系,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以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采取师生双向互动方式。即一方面由教师从大量的课外资料中进行精选,先让学生作答,或进行单元测试,再进行解题指导。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学会概括材料的中心思想,充分利用背景资料提供的点滴信息找到教材中的理论依据,并着重加强了答题的规范性训练,要求要点全面,对词(特别是对“政治术语”)的运用要准确,条理清晰,格式对路,逻辑性强。
  另一方面,由学生自行组成“时政述评”小组。具体做法是:由学生自由组合,最好是前后桌同学进行组合,每小组4人,他们共同寻找当年时政重点热点问题,分别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对该现象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要点突出,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并在课前用5分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可在学生进行评析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板书,帮助学生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在活动结束时进行总结点评,既要概括出此类问题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点,又要对该材料的特殊性给予必要的说明,从而实现政治答案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这一复习环节,既能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能力,从而提高政治课的复习功效。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求学生备好“错题本”,并适时进行记录、纠错。
  由于前三个环节是对各章节内容的复习而言,故在第一轮总复习结束前,有必要做好以下步骤,即
  
  第四环节:串点成线,理线织网,优化整合
  我们可把高一《经济常识》八课的知识内容以经济的科学含义为线索,织成四张网:基础理论、生产部分、分配部分、交换与消费部分。高二《哲学常识》织成四张网:唯物论部分、辩证法部分、认识论部分、人生观价值观部分。高三《政治常识》以政治的科学含义为线织成四张网:国家制度、政党与政党制度、民族与宗教、国际社会和我国对外政策。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各个板块的联结点。这样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形成脉络清晰、相互交织的知识网,使知识系统化、结构网络化。
  总之,第一轮复习一定要做到三个字:细、慢、实。
  
  二、重在提升能力的专题整合
  
  专题复习有两种形式:一是按教材知识进行专题复习;二是以时事为载体的专题复习。由于有第一轮复习的铺垫,我们习惯采取第二种复习方式。我认为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 研究《考试说明》,关注考点变化
  考试说明是每年高考命题的依据,而且每年都使用加减法。仔细分析这些考点,参照十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高考试题涉及的频率,区分高考内容的必考点、选考点和盲点。对于必考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进行复习;对于选考点特别是当年新增加的考点必须倍加重视,并且要与当年时政热点(焦点)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作为政治总复习的重中之重;对于未列入《考试说明》的考点不必浪费过多时间。
  
  2 选取、整合、剖析热点
  高考政治试卷以“社会热点”作为背景,结合课本基础知识,围绕一个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多学科提出各种问题,以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那么,到底哪些是社会热点?我们应该如何来选取、整合和剖析呢?
  
  (1)热点的选取
  热点选取时可按如下原则进行:①当年社会生活中突出的、影响较大的、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②要善于捕捉新的热点,特别是“典型案例”的收集。③要选择不易引起负面效应的热点。要选择那些对社会有积极影响,体现党和政府所积极倡导的,能够树立党和政府良好形象的热点材料。如关于解决“三农”问题、再就业的新举措;倡导人们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关于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建设;关于鼓舞民心、体现国家地位等等。④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发展,探讨人类生命价值的话题。如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⑤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性的典型事件。
  
  (2)热点的整合
  一年来的社会热点很多,即便是按照上述原则去选择专题,专题的数量仍然很多,这就需要对热点专题进行整合。一般说来,可以把所有热点分为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公共安全、国际关系等几个大的方面,然后像在电脑里建立文件目录一样,在大专题下建立小专题。
  
  (3)热点的剖析
  就高考试题而言,能“猜中”高考热点的人不少,但能“猜中”热点命题切入点的人几乎没有。热点有限,而命题切入点无限,以所谓有限的热点分析角度(指运用 政治学科理论知识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角度去分析)去应对无限的命题切入点,无异于盲人摸象。它既束缚了考生的思维,又违背了高考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意图。
  那么,到底怎样分析热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重点分析热点本身。可是很多热点涵盖的观点很多,涉及的知识很广。我们知道,高考命题一般不外乎三个角度,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因此,对每个专题或其下辖的核心观点和理论的分析,同样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分别展开。
  
  3 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发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学生课上一听就懂、一看就会的知识就是记不住,就是不会用,这是许多老师在教学中深有感触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形成与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而要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构建和获得知识。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学、教、练三者关系,贯彻和实施“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为本,留给学生空间。要坚持精心的质疑、释疑和解疑,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多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如我们在高二哲学常识的复习教学时,就要求学生适时自行整理哲学原理,教师给予方法指导,最后教师将哲学常识的所有原理整理给学生,以解决学生在整理中的困惑。这样,为我们复习哲学常识节省了时间。常言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第三轮复习时,教师要尽量将时间还给学生,如果在省质检后,语、数、外三科能为综合科让出一点时间,则是提高综合科复习效率的最佳途径。
  
  三、重在实效的综合训练
  
  训练应做到“少而精”,教师工作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做好以下工作:
  
  1 重视基础,回归课本,注重课文的目录、导言、小结、总结、黑体字等等,做到由此及彼、纲举目张。
  
  2 总结整理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结论性的语句,争取拿到加分部分,力求答案有所创新。
  
  3 倡导同学之间在互动中整理思路、探究问题。
  
  4 领悟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消化错题本。
  
  5 我们必须结合考前训练加强学生应试技巧和应试心理的指导,以排除非智力因素的干扰,保证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走进考场。
  总之,高考无论怎么考,其实都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对主干知识及知识网络的构建。只有重视知识的储备、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不是搞突击复习、题海战术、猜题押题,才能在高考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