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立足村情谋发展,新闻报道_立足京郊办教育 服务社会谋发展
 

立足村情谋发展,新闻报道_立足京郊办教育 服务社会谋发展

发布时间:2019-01-25 04:57:36 影响了: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多年的社会服务工作,大大推动了京郊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区县政府和基层农民的赞誉和欢迎,得到了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等部门的肯定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农村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农业类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及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此,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长王振如在接受《教育与职业》采访时指出,高职院校无论是在培养合格人才,还是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时,都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加强实践探索,努力实现服务社会与学院发展的耦合双赢
  
  
  在开展服务“三农”的具体实践中,该院围绕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培养等实际工作,开展了以“专家调研、专题培训、专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工作。
  该项工作通过组织专家调研参与决策咨询和服务策划、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提高郊区干部群众素质、通过输送专业技术促进郊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渐形成了“滴灌式”、“孵化式”、“菜单式”、“套餐式”等多种服务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社会服务和学院发展的耦合双赢。
  王振如告诉记者,组织专家调研是开展社会服务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近年来,该院先后组织了北京市8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京郊“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工程实施情况调研,以及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农村实用人才等专题调研,形成的专题报告和培训方案,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此外,该院教师调查研究所形成的成果,如王振如的《北京边远山区村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陈天宝的《宋庄镇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对策》、李香允的《宋庄镇农民养老保障解决方案》、李凌的《社区主导型新农村建设方案》等被当地政府采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京郊新农村建设中的棘手难题,受到政府决策部门和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好评。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该院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部署与安排,积极主动地组织专家为京郊农村制定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和项目方案,被基层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为“京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库”、“智囊团”和“设计院”。
  
  开展专题培训,提高郊区干部群众素质
  
  近年来,该院根据京郊新农村建设中干部和农民的需求,积极分担政府的各项培训任务,开发培训项目、策划培训形式、编写培训教材、开展培训服务,举办了一系列面向“三农”的培训班。
  王振如介绍,学院承办了一系列高层次干部培训班。仅去年一年就举办局处级干部、高级管理人员及乡镇专业干部参加的系列讲座、研修研讨、辅导培训等各类班次20多期,共培训学员达3641人次;另外去年和今年分别承办了面向北京市首批8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干部及驻村指导员培训班8期,共培训学员2200人次;还策划、组织、实施了以大学生“村官助理”为对象的专题培训。
  2007年,学院与京郊乡镇签订了209份人才培养合同,利用学院的优势培训资源,为郊区提供智力支持。学院还先后开展了民俗旅游礼仪培训、常见法律纠纷及其处理培训、农村理财培训等,这些培训对于农村民主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文明乡风的形成,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学院又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不仅组织了北京市高级实用人才培训班,对167名农村高级实用人才进行了集中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学院每年争取到的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服务、培训项目20多个,获得的资金支持近1000万元,每年获得的科研项目资金支持近300万元。政府资金的支持,有力地保障了学院服务社会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如今,学院每年都对“三农”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如2006年,19个科技服务项目共计投入资金50多万元,确保了“三农”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确保挂职工作取得实效,学院除对挂职人员的工作量予以减免之外,还给予专项补贴。
  
  此外,学院还每年列出6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应用型和服务型科研课题的研究,为社会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充裕的资金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学院的“三农”服务工作。
  
  强化保障措施,促进“在办学中服务,在服务中办学”机制的形成
  
  学院的服务工作不仅培训了农民、帮助了农村、服务了农业,同时还培养了学生,锻炼了教师,取得了院、区、镇、村共赢的效果。
  在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该院注重对服务思路的调整与完善,注重服务平台的搭建和服务格局的构建。在多年开展“三农”服务实践的基础上,该院于2006年5月成立了“三农”服务中心,以整合学院的各种资源,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服务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一年多来,中心利用学院人才、科技、信息等优势资源开展服务活动,投入资金上百万,参与人次过千,服务农民逾万,服务足迹遍及京郊所有区县。
  “三农”服务中心依托系部专业资源和条件,先后设立了新农村规划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农产品营销和培训咨询策划等五个专业服务工作室,面向社会,积极开展专业服务工作。
  目前,各工作室已面向郊区承接服务任务,有的已在“三农”服务工作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科学、长效的服务机制是服务工作深入开展的有效保障。建立完善学院服务“三农”的工作机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已经引起学院党委的高度重视,被列入学院的议事日程。
  学院在制度建设方面,一是建立了教师教学、科研和服务的结构性考核体系,将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纳入日常工作量的考核之中;二是出台了《关于科技骨干挂职服务工作的管理办法》,对于挂职服务人员的职责、任职条件、选派与管理、待遇、考核与奖惩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三是出台了《专业课教师参与校外服务规定》,明确规定“新补充到教师岗位的教师和在校连续从事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满五年的教师要有不少于半年的校外社会服务经历,否则不得安排教学工作”,并明确了社会服务的要求和待遇。
  
  进一步加深认识,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
  
  能否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工作,是衡量农业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办学定位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志。因此,农业职业院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为“三农”服务的态度和信念。
  “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社会服务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更有利于其健康成长。但是,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一定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就有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在王振如院长心目中,要从师生共同参与社会服务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形成有利于推动师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的制度保障和可持续发展机制。
  他进一步指出,强调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更主要的是实现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面对“三农”的新需求,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以人才、资源、技术优势面向生产第一线开展科研和服务工作,把“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造福一方百姓,同时更要坚持在服务“三农”的工作中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体现农业职业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更多在新农村建设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从而实现社会服务与学院发展良性互动和耦合双赢。
  
  为更好地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学院的科研项目注重与京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研究》、《北京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研究》、《高等农业院校产教结合机制创新研究》等30多个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都是重在研究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社会管理问题,对学院的“三农”服务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多年的社会服务工作,大大推动了京郊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区县政府和基层农民的赞誉和欢迎,得到了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等部门的肯定。2005年9月,学院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并获“优秀”;2006年,学院被北京市教委等部门联合授予“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北京市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立德修业,求知笃行。今天,面对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伟大历史机遇,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正按照“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两个转变”,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力争到2010年,建成办学理念先进、定位准确、职教特色鲜明、专业优势突出以及实验实训条件一流的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