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放弃“预设”,捕捉“生成”又何妨?]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放弃“预设”,捕捉“生成”又何妨?]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发布时间:2019-01-28 04:02:07 影响了:

  在教人教版小学数学笔算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复习完表内乘法,紧接着创设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计算34×2=(),并抛出疑问,计算顺序是先用2去乘34的个位还是十位?学生A说,先用2去乘34的个位得8,再用2去乘34的十位得6,积为68;学生B说,也可以用2去乘34的十位得6,再用2去乘34的个位得8,积也是68;学生C自作聪明地说,两种方法都要得。教师不慌不忙地点评,还是C同学说得好,像这道题,两种算法都可以。接着又出示一道题:25×3=(),让学生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顺序。
  这时,学生D忍不住发言了,乘的顺序还是A的算法好!教师追问,好在哪里?谁能说说理由?学生E迫不及待说,如果按照B的方法先用3去乘25的十位上的2得6,但用3乘25个位上的5得15,这时积的个位怎么写呢?教师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讨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过师生互动交流后一起总结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先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个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然后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十位,依次计算……”。最后,老师布置了几道题,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
  我观摩了这堂朴实无华的数学课,从该教师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的教学中,使我想到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从容地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也许有人认为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但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有时放弃“预设”,捕捉“生成”又何妨呢?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项具有“预设”与“生成”互存的创造性工作,其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对教材的取舍与对教学的“预设”或对课堂教学情景中出现意外情况机智地把握新信息而产生非同寻常的教学资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机智不在于能预见到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现场的教学情景,巧妙而自然地作出相应的变动”。一个成功的教育活动,仅有精彩的预设是不够的,充分地预设表现在教学前对整个活动的规划、设计、假设与安排,只是一个教学活动获得成效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预设”操作,而是凭借教学机智与经验积累,对学生即将反馈出来的信息灵活地进行过滤、筛选,与预设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全新的教学新天地,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基于“预设”并超越“预设”,去牢牢地把握动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显得富有灵性与开放。
  教材与课程自有它的体系,内容安排自有其道理,教师能不能打破常规,为教学“解套”而重新作合理的调整呢?本课的教材体系是先学不进位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再学进位乘法。这是按照知识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方式编排的。本课中学生B采用的方法对于34×2这道题来说是可以的。怎样处理B的这一不同寻常的算法呢?教师如果说C的这种算法是错误的,恐怕有点不妥。教师在充分肯定C的算法后,出示25×3=(),让学生尝试计算,孩子因内心需求而产生了认知矛盾。教师拽住教学中难得的“生成”,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教学一气呵成,恰到好处。这样破常规,创造性的教学,引导学生解决认知冲突,既释前疑又教新知,更发展了思维,一举多得。也许有人会置疑,本堂课应该是教不进位的乘法,怎么变成教进位乘法呢?课堂教学的任务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但其根本任务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不是以哪个知识是否完成为标志,何况这节破常规,跨教材顺序的课,是顺应了学生思维发展而出现的“生成”。无论从知识的展开,还是从学生的思维,教师组织得天衣无缝,确实达到了发展学生的目的。其实,不进位的乘法与九九乘法表一样简单,学生一学就会,不必花太多时间去重复讲解。在本课中,教师利用学生自己引出的认知矛盾,顺水推舟,引导孩子得出了更新的、更难的知识,拓展了思维空间,相得益彰。这一切的成功,得益于教师放弃“预设”,捕捉“生成”的非凡气魄、大胆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教育机智。教学中,只有解放思想,敢破常规,勇于创新,一些非同寻常的教法在动态生成中会奇迹般的产生,为我们开辟新的教学天地。
  新课标把教育活动过程看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组织课堂教学不应该拘于“预设”的固定模式,课堂生成激活了教学活动,使教学充满了生命灵气与活力。没有“预设”的教学活动是杂乱无序的教学,没有“生成”教学的活动是遗憾而生硬的教学。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使“生成”与“预设”融为一体,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课堂教学活动不要以老师牵着孩子的鼻子走,也不能由孩子牵着老师的鼻子走。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捕捉、判断从孩子中间涌现出的各种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预设体现对教学内容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可以巧妙利用“意外”,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吸引孩子回到预设中来,一起营造充盈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有时放弃“预设”,注重“生成”又何妨呢?精心的课堂“预设”体现了教师的责任与道德,精彩的课堂“生成”体现了教师的气魄与智慧。
   (责任编辑:吴阳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