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走进生活,孕育真品】正品生活
 

【走进生活,孕育真品】正品生活

发布时间:2019-01-26 04:00:32 影响了:

  摘要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性是本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关键词 品德 生活 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品德教育应当如何求“真”?陶老说得好:“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鲁洁教授也指出:“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可见只有让道德之花盛开在生活的沃土中,学生的道德生命才会生动、完满。
  
  一、关注生活,获取真知――为有源头活水来
  
  1,挖掘“真”材料。
  审视现在的品德教材,研读教参,我们可以发现教材力求以真实的生活事件来促进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主要以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以日常的生活事件为主,以今天的生活事件为主,以首属群体的生活事件为主。遵循这样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才能缩短教材和儿童生活的距离。然而教材的编写者需要兼顾地域、发展水平等各不相同的学生,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教师不应简单地照本宣科,而要结合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实际,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喜爱,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使其在主动探索中收获真知。
  例如,一教师在教《不胆小》一课时,大屏幕播放护士阿姨在教室里为同学们打预防针的情景:小东将手臂伸出,勇敢地看着护士将针头扎进去;小丽不敢看针头,当护士打针时,她努力将头扭向一边;小花边打边哭,一只手正忙着擦眼泪;小勇不敢打针,无论老师、同学、护士怎样劝,他就是挣扎着不让打针……
  大屏幕上的图像定格了,同学们仍然意犹未尽,因为这是他们熟悉的情景啊!这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啊!中间就有自己的影子。此时教师再适时引导讨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让我们害怕的事情,此时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战胜害怕?”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从“小东是最勇敢的”到“小东,你的眼睛看别处,就不会觉得疼了”,再回到“下次打针我要第一个打”,“我以前打针也哭,但我还是打了,我发现只有一点点疼。我以后再也不会害怕打针了”的生活中,这些发自孩子肺腑的话语中,确实让我们觉得这样的品德教育才是最贴近孩子,最能够让孩子有真情实感的,也是最易击中孩子“软肋”的。这样的品德教育也是最有实效的。
  2,补充“活”材料。
  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例子,努力挣脱教材的禁锢,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就地取材,信手拈来。从学生的本土生活中补充课堂教学的素材,为孩子们打开生活的窗户,这样,不仅教科书上的内容将更能贴近孩子的心灵,更加容易地被孩子所接受,而且学生对自己用眼睛发现的将更加感到真实可信,更能激发强烈的道德情感,这就为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教学《农产品的家园》时,身为衢州人的我深知衢州本地最具特色的农产品就是碰柑。因而在处理教材时我撇开教材中“柚子的旅行”这一主打材料,取而代之的是“柑子的旅行”。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围绕“衢州�柑”这一主题,了解父母采摘、用保鲜袋包装保存、销售等劳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观看现代化的机器选果、打蜡、包装等多媒体录像,设置包槿柑大赛的游戏。整节课孩子就沉浸在�柑的世界里,被浓浓的乡土味萦绕着,不经意中明白了父母的劳动艰辛,懂得�柑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的道理,有了要为�柑未来的出路献计献策的情感。
  
  二、体验生活。感念真情――绝知此事要躬行
  
  1,情境模拟,感同身受。
  情境模拟是品德教学中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设置情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可以动态生成知识,领会思想方法,感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例如,在教学《让我们同行》时,我将本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一路上有你”的体验活动。活动中一组同学戴上我事先准备好的眼罩当盲人,一组同学则扮演普通人。整整10分钟的下课,我要求他们互帮互助,一直到两生相互搀扶到多媒体教室上课。这1 0多分钟实实在在的真实体验使他们一致感慨:盲人生活太不方便了,我以后一定要多帮助他们。
  2,游戏活动,真实体验。
  道德情感是品德教育的灵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用心去经历,细心去体验,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真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在生活化的新教材引领下,我们应该启发学生通过角色表演、竞赛游戏等方式,在生活中寻找真实的体验。
  例如,教学《让我们同行》时,我设计了吃水果的游戏。每组四位同学面前都放置了一盘水果,要求用右手拿水果左手不准帮忙,拿的时候手臂必须伸直,手肘不能弯曲,否则就被取消品尝资格。当我宣布优雅的吃水果游戏开始时,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伸直手臂从水果盘中艰难地举起一块水果,可费了好大的劲,好多孩子都没有尝到一口水果。当我发现终于有几位“聪明”的学生尝到水果时,我立刻喊停,没有吃到水果的孩子呆呆地望着我,似乎心有不甘。我随即采访几位孩子:“你为什么没有吃到水果?”而后我请吃到水果的孩子上台表演他们怎样吃水果,孩子们立刻明白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品尝佳肴。接着我请孩子互相帮忙品尝美食,这一下孩子们脸上洋溢的是因帮助而获得快乐的幸福。这样的体验完全来自孩子自身的活动,是任何枯燥的说教都难以达到的。这样的课堂真正“动”起来了。
  
  三、创造生活。养育真品――千树万树梨花开
  
  1,“无痕活动”替代“有形说教”。
  品德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样做,而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在生活中践行,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这是我们对于课程回归生活比较全面的理解,唯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践行生活,我们才能最终完成品德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马路不是游戏场》这一课,讲到怎样遵守交规时,我让学生亲自当回小交警。在学了几个简单的交通手势之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系列小朋友遵守与不遵守规则的图片,让学生直接与图片中的小朋友对话,学着交警的口气告诉图中小朋友遵守或违反了什么交通规则,怎样做才安全。学生兴趣高涨,小手举高,小脸涨得通红,学习效果当然非常棒,相关的交通规则都牢记于心了。
  2,“课外延伸”变换“就此止步”。
  有许多品德课课堂效果相当不错,但由于教学活动往往就此止步,原本成功的教育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减了功效。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品德教师,我们绝不能只满足于课堂上的成功,而应设计有效的延伸活动来巩固课堂所学,直至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例如,在《我爱我家》一课教学中,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小手洗大脚。要求写成日记并请家长反馈信息。孩子们听了,议论纷纷,有的惊讶,有的高兴,还有的用小手挡住了鼻子……
  第二天课堂上,我走进教室,孩子们都喜气洋洋,看来作业完成得不错。郑晓第一个发言:“晚上,我给妈妈盏了一盆水,把洗脚毛巾也拿了过来。我认认真真地给妈妈洗脚,左搓槎,右摸摸,还学着小时候妈妈给我洗脚的样子,把每个脚丫都仔细地洗了一遍。”他的话语真挚,透出浓浓的亲情,孩子们给了他热情的掌声。王玉强接着说:“劳累了一天的妈妈下班回来了,她很累,整个身体都靠在沙发上。看到妈妈有气无力的样子,我很想帮妈妈减轻疲劳。于是我倒了一盆清清的温水,端到妈妈跟前,帮她脱掉袜子说:‘妈妈,我帮你洗洗脚!’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说:‘强强,你长大了,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听了妈妈的夸奖,我心里热乎乎的。”沈晶晶也不甘落后,她勇敢地站了起来,声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洪亮:“我先把妈妈的脚浸在热水中泡一泡,然后认真地搓了起来。妈妈不习惯,痒得直笑。我擦了一点香皂,终于把妈妈的脚洗干净了,细细一闻还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呢。妈妈亲了亲我的小脸蛋,我的心里美滋滋的。”他们的小脸涨得通红,喜悦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孩子们你一段他几句地说着,教室里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听着孩子们的肺腑之言。我感悟到,那些空洞的说教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孩子们已经用实践行动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一次小小的亲身实践,使亲情更浓了。
  让我们打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课程交往的屏障,把孩子带进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在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中,他们一定能变得更真、更善、更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