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美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由教会完成的吗?]青少年道德教育
 

[美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由教会完成的吗?]青少年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2019-01-28 03:56:40 影响了:

  经常听人们说美国学校尤其是公立学校中不存在德育,美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由教会来完成的,教育的内容就是宗教。对此我一直深表怀疑。尤其是当自己到了美国,更不相信单单靠教会的力量就可以把道德开展得那么深入、那么广泛,更不相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青少年品格塑造方面会是一个空白地带。与此同时,我也坚信美国的德育教育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方法与模式。那么,美国德育与宗教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从美国的做法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带着疑虑和希冀,我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深入一些学校,对美国中小学德育进行了研究和调查。
  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我发现要想真正了解美国的德育,弄清它与宗教的关系,必须先了解美国德育的历史。
  
  一、美国德育的历史
  
  美国德育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美国早期的德育(1607~1820年)
  1607~1750年间的美国还是欧洲的殖民地。欧洲殖民国家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德育。这时的德育实质上是一种宗教教育,因为教育的内容大部分来源于《圣经》。教学方法是非常严格的“教义问答法”,即教育者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要严格地根据圣经的内容回答。这一时期,德育的任务主要由家庭来承担。学校、教会和社区在德育中只起一种辅助和巩固家庭教育成果的作用。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美国虽然保留了在早期殖民地时代的许多德育内容、方法和形式,但仍然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尤其是在稳定繁荣的沿大西洋地区,这里的生活舒适而随意,德育不再那么严格,出现了新的温和的德育风格。这种德育强调人性中的顺应性,游戏的重要性和允许孩子慢一些成长的价值观。这一时期的德育虽然仍以家庭教育为主,但由于专业人士、商人、技工越来越多地离家工作,教育的主要任务落在母亲的身上。同时,家庭开始把德育的责任分散一部分给其他机构,教会和学校在德育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2.19世纪的德育革命(1820~1890年)
  稳定给18世纪德育带来的温和的风格一直持续到美国革命时期。1820年以后,当美国开始面临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人口变革时,这种温和的德育崩溃了。19世纪,父母教育子女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为子女很早就离家生活作准备。家长们认为外面世界很危险,道德很差,所以他们放弃了原来宽松的教育态度而对道德教育采用严格和强硬的方法,赋予德育以18世纪所缺乏的紧迫感,而且重视教育的质量和系统化。
  19世纪,美国德育的任务落在能给儿童以集中训练的两种机构――家庭和学校。在教育方法上,开始抛弃教义问答法,不只简单教授宗教条文,更多地关注普通的道德规则,更重视简单的道德真理的教诲和是非观念的塑造。
  美国的普通学校在殖民地时代是零星存在的并且处于次要地位。美国革命以后,入学率急剧上升,学校在日趋标准化的德育方面获得了独特的重要地位。1830~1860年间,美国人开始建立庞大的公立学校体系,而且很快成为19世纪最重要的教育体系。直到19世纪的最后10年,德育在公立学校体系中一直占据着中心位置。教育的内容是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19世纪好公民观念的结合。
  
  3.现代化的影响(1890~1945年)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现代社会的效率体系把专业化、技术技能和合作的能力放在首位。在这种体系中,成功更多地依赖于技能、效率和社会竞争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品德。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学校需要扩大它的功能,出现了教育的扩张和变革。学校相应地增加了学术供给,提供复杂的社会实践,职业咨询和指导。当教育者努力去迎合新秩序的各种需求时,他们更关注学术成绩和社会竞争。学校成为有很多目的的复杂的机构,德育只是其中之一。
  20世纪前40年,德育内容世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公立学校体系的教育者中,两种相互对立和冲突的观点并行。一种观点认为应该用在19世纪发展的价值观体系去迎接新秩序的挑战。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通常依赖一些“德育项目”,试图去保留教授高尚品德和培养良好性格特点在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这时的德育项目包括童子军、学生俱乐部等青少年组织的建立,道德章程的提出和使用等。另一种观点则是革新教育运动的产物。革新主义教育家批评现存的“德育项目”,认为这些项目的效果微乎其微。他们认为学校应该抛弃教授特定的道德箴言和鼓励特定的品格特点的做法,而去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道德判断的能力。因为他们把道德界定为一种思考的方式而不是关于一定价值的知识。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革新主义者创立了强调问题解决和社会学习的教育方法。他们用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熟悉的问题,去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推论和民主商议的问题解决模式。
  
  4.衰退和复兴(1946年至今)
  在二战和冷战初期,美国学校里开始了对德育的再肯定。美国人把二战和冷战看成是道德竞赛,是用民主和高尚对抗独裁和罪恶。他们希望教室在这场竞赛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对德育尖锐而激烈的争论也逐渐地开始缓解。正当德育在现代美国学校教育中似乎到达了安全地带的时候,新的力量开始腐蚀它。20世纪40到50年代,这些挑战还是细微的和间接的,但是到了60到70年代,各种力量开始挑战德育的地位,在全国的学校里,德育全线衰退。
  就在学校好像明显地远离了德育的时候,大量著名的知识分子和普通的美国人在战后时期都开始复兴德育。这些复兴的努力于60年代中期在教育领域获得了一席之地,他们中的一些人在80到90年代开始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意味着德育在学校里还没有最后被封杀。1965年以后,大多数美国人把复兴德育的希望寄托在公立学校身上。尽管在60年代和70年代受尽挫折,他们仍相信在公立教育的传统框架内进行改革是可能的。不仅如此,1962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祷告非法化,1963年宣布公立学校的圣经阅读非法化,宗教活动从公立学校教室消失,意味着在公立教育体系中,德育与宗教的彻底分离。
  复兴德育的革命现在还在进行,它的结果还不清楚,但是,仍然可以做出两个判断。首先,不同教育思想之间的界限被突破。原来曾经进行激烈争论的不同的理论和流派趋向和解与合作。其次,改革者成功地赢得了大量的对在公立学校里进行德育教育的支持。大多数州通过了要求学校进行一定形式德育的立法,很多学校提出了德育的指导方针。全国有大量的学校或采用了特殊的德育项目,或努力把德育与课程结合起来。那些提倡在学校里进行德育的人们被这些成绩所激励。从60年代中开始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进步充分显示德育已经重新获得了它在二战之前学校中的地位。
  回顾美国德育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的德育确实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曾经一度以宗教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到了当代,在美国的公立教育领域,德育与宗教已经分离。在美国,学校德育的客观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德育同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校德育表面上并不大张旗鼓地宣传,但它却切实地体现于学校教育行为当中,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有着不同的目的、内容与形式。回顾美国德育的历史,我们又可以看出,正如其他任何事物发展的历程一样,美国德育的发展经历了几起几落、忽左忽右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各种思潮和流派之间的激烈的争论和斗争。也许正是这种争论和斗争,才体现出了美国的教育者和美国人民对德育的深入思考,才促使美国的教育者创造出许多新鲜而又经得起考验的值得我们借鉴的德育的方法。
  
  二、借鉴美国德育
  
  1.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
  在美国,很多人认识到通过课程和课堂去发展价值和提升品格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课程开发和传授是品格建造活动”,“德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每门学科的一部分”。美国的教育者提出课程计划者在编写课程时,教师在教授每一门课时,都要注意以下5个基本要素:(1)怎样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程的道德维度中;(2)怎样引导学生深切地考虑道德原则;(3)怎样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历史事件的精神道德层面,怎样去分析和讨论它;(4)怎样让学生领会故事的寓意,并让他们明白怎样把它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5)怎样在学生中构建道德研讨的技巧,而不仅仅是随便的争论。美国迪尤肯大学(Duquesne University)德育中心主任蒂莫西・鲁斯纳克(Timothy Rusnak)说:“我们开始意识到把道德融入课程和学校日常课堂教学可能是准备我们的年轻人迎接下个世纪挑战的钥匙。”
  
  2.重视正面强化的作用
  美国的学校采用正面鼓励、引导而不是负面惩罚的方式去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正面品格,如诚实、守时、合作、尊敬、责任等。他们认为依赖言辞的恐吓、讽刺挖苦、严厉的惩罚、身体威胁的管理策略和技巧可能会暂时使学生遵从老师的要求,然而,如果教育者经常示范这种消极的行为,会使学生认为这些是人际交往中的正当方式。所以正确的做法是经常用肯定、表扬去鼓励和支持学习者。珍妮特・帕泰拉(Janet Paterra)是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创造了一种在年纪小的学生中培养“尊重”观念的独特的方法。她的方法的主要部分就是不断地运用正面强化。在她的教室里经常能听到像这样的正面的肯定:“我喜欢约翰能坐得那样直。”“谢谢你在回答问题之前能举手。”“每个人注意到了吗?玛丽削铅笔时是那样的安静,这样就不会打扰别人了。”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不仅在学校,在校外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品德。
  
  3.强调运用故事的感人力量并将德育付诸实际行动
  众所周知,故事与音乐最能触及人的心灵,触动人的情感。美国的中小学充分利用故事的感人力量去对学生进行德育。他们把道德小故事引进课堂,引进不同学科的教材或教学过程之中,尤其是在语言艺术和文学课上,实现了故事与课程的完美结合。教师不仅关注故事本身,更关注把故事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取出故事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大量的活动,将故事带给学生的启迪最终落实为学生的实际行动,这样就架起了一座从学习到行动的桥梁,使学生把学习中形成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霍勒斯・曼(Horace Mann)小学是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非常优秀的小学,这所学校四年级的老师德博拉・索斯(Deborah Sorce)关注“爱”这一品格特征。她选取了劳伦・米尔斯(Lauren Mills)写的故事《一件破外套》。在这个动人的故事里,一个穷苦的阿巴拉契亚小女孩收到了爸爸送给她的一件拼缝起来的外套,外套的每一片都是由她同学的旧衣服或旧毯子制成。通过回忆慈祥的父亲和父亲的这件礼物,小女孩虽然经受着贫穷和偏见,但她学会了去爱。反过来,从这个勇敢的小女孩身上,她的同学也学到了爱和尊重。虽然这个故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它毕竟发生在50年之前。德博拉想找到一个方法把它带到现在,使这个故事对她的学生更有意义。德博拉从慈善机构获得信息,阿巴拉契亚山区的孩子们现在的生活仍然十分困苦。她引导学生们讨论,结合所学到的拼缝外套的故事,孩子们决定为贫穷的阿巴拉契亚孩子制作填充拼缝枕头。孩子们对于他们的计划非常兴奋并且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许多家庭也慷慨解囊,捐赠布料和填充材料。当所有的枕头缝完后,学生们在课堂上举办了一个联欢会,学生们用骄傲的目光看着他们完成的作品。当这些拼缝枕头装箱之后,一些学生想更多地帮助那些不幸的孩子。当学生们听说慈善机构想在贫困地区创建一所托儿所却缺少足够的资金和设备时,发起了一个全校范围的捐赠玩具和书籍的活动。当每样东西都包装好以后,一共有15个装满了学生们的爱的礼物的大箱子在慈善机构的帮助下被送到了贫困地区。德博拉说:“我敬佩孩子们的热情和家长的慷慨。通过这个项目,我们不仅读到了别人对于爱和理解的诠释,并且有机会自己去亲身经历它。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少存在这样的机会。通过这个项目,我们的学生学习了数学、历史、地理和缝纫的技巧,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感觉自己能使世界变得不同。这种变化是真实的和可感知的。学生们学会了爱并且能够经历和分享它。”
  
  4.社会提供德育园地
  在美国,德育并不孤立地存在于学校教育中,它广泛地渗透在社会教育中,社会为德育提供了园地。美国的各种博物馆、展览馆等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全部有免费向青少年学生开放的时间。我就读的大学附近有一个植物园,植物园景色优美,植物品种繁多且不乏一些稀有品种。植物园全天免费向游人开放。就在植物园内还有一个“小小植物园”,园内的土地被划分为许多小块儿供孩子去种植和管理。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这块土地上自由地栽种自己喜欢的蔬菜、水果,每到收获的季节,孩子们不仅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也收获了勤劳、坚持、热爱等优秀的品质。
  
  5.学校自己开发的几个成功的德育项目
  (1)“建议者”项目。宾夕法尼亚州的“独立中学”开发了这一项目并坚持了10年。这个项目的主要做法是将学校的学生分成许多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教职员作为小组的特定的成年成员。学生们可以和这个成年成员进行私人的接触,也可以组织小组范围的活动和讨论,倾诉、分享青春期在校内外所面临的问题与挫折,表达、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关注的重点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学生和成功的人。严谨守时、责任、冲突解决和诚实是讨论的一部分主题。“独立中学”的校长助理卡罗尔・罗森菲德(Carol Rosenfelder)说:“这个项目是中学所必需的。它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而且培养一些积极的特性,如合作、做选择、接受所做选择带来的责任等。”
  (2)社区服务项目。这个项目是由“独立中学”的校长罗伯特・戴维(Robert David)发起的,其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良好品德、社会技巧和责任感的机会。在校内,学生们可以做同学的辅导老师,图书馆管理员、安全警卫和学校校务会的成员。在校外,学生们参与帮助照顾儿童,帮助残疾人,为医院做花篮和礼物,保护环境,为当地慈善机构筹款等活动。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他们的社区和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学习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有能力去改善世界。
  (3)学生引领的家长会。传统的家长会采用的是“教师―家长”模式。这种模式没有直接包含最重要的人――学生。宾夕法尼亚州的J・E・哈里森(J・E・Harrison)中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变传统的家长会为“学生引领的家长会”。在学生引领的家长会上,学生向家长们展示自己准备的一个特殊的公文包,里面装有孩子自己挑选出来的作业样品,同学、教师和朋友对该学生学习及行为品德的评价。在学生进行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协助者去帮助学生并向家长进行一些必要的解释。学生引领的家长会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学生、家长和教师能协同一致地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三、对我国德育的反思
  
  在对美国德育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始终在不断地思考着我国的德育。对比美国德育,我认为我国的德育中确实有许多值得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学习的先进的思想与做法。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德育也存在着不足。
  第一,我们很多学校的德育仅仅起到保证纪律,规范学习行为,稳定教学秩序,为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起保障的作用。这种德育只能是一种外部的约束和对行为的规范。真正的德育应该从内部去建立,影响、改变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从而使之形成高尚的品质和人格。
  第二,我们的德育重视高尚品格的内容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价值形成的过程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口号喊得响,实际落实差,尤其是没有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另外,在学校德育中,见不到对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的训练。这样,在现实世界中,学生没有自主思考、判断、选择的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外在的灌输。
  第三,在研究美国德育的过程中,我自己经常会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感觉,美国德育的许多好方法其实我们也知道、也在做,但效果却不那么理想。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具体操作上没有人家那么细致、具体和深入。例如:宾夕法尼亚州的贝瑟尔・帕克(Bethel Park)学区的学校普遍实施一个名为“警察朋友”的德育项目。在这个项目中,一个或两个当地警察局的警察和一所特定的学校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警察定期走访学校并且参加在学校举行的大多数的社会活动。我国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与之类似的项目,警察到学校做法制报告、参加学校活动等。但在美国的学校,工作更细致、更进一步。警察甚至经常到学校的食堂和学生一起吃饭、聊天,警察还是学校很多学生俱乐部的成员。这样,警察不是高高在上地去向学生说教,而是与学生融为一体,在与学生的共同生活和活动中实施教育。
  第四,在德育的内容上,我们还存在着空白地带。如缺乏对交往的技巧,问题解决和冲突解决的技巧的教授。美国的中学把这些方面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一些中学还教学生运用正面肯定的方式去拒绝的技巧。他们教学生怎样去说“不”,不仅对于毒品和酒精,还有考试作弊、在商场偷东西等企图。
  第五,我们应该提倡全员参与的德育。这里的全员参与,广义上指全社会共同参与德育,狭义上指在学校范围内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的德育不能单靠校方组织的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也不能只靠几名负责德育工作的管理者。学校里每一个教师都是开展德育的主体,我们应该提倡教师个人的努力,利用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以及教师自身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学校应培养教师的德育意识,培训教师的德育技能。
  第六,我们应该实现德育的资源共享。学校的德育应该是一个开放、流动的系统,而不应该是孤立地进行的。只有实现了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硬件资源的共享,软件资源的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效用。除此之外,实现资源共享和教育者之间的合作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教育者本身都不能很好合作的话,如何能教育出合作的学生?
  蒂莫西・鲁斯纳克说:“如果我们想变革美国的学校,必须首先变革和抓好对学生们的德育。”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学校。我们一再强调学校教育应该以德育为首,但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确实仍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作者系北京市燕山教委副主任
  (责任编辑 潘静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