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的数学教学]
 

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的数学教学]

发布时间:2019-01-28 04:01:43 影响了: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必须从“旁观者”转变为“实施者”和“亲历者”。但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究其原因,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用自然的、贴近生活的态度去组织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如果我们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概念、方法与思想的起源和发展都是自然的,贴近实际生活的,水到渠成的,那么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数学。因此,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体现新课程中数学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知识的引入要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的发展应归结为生活的需要。中学数学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的数学精华和基础,其中的数学概念、方法与思想的起源和发展都是很自然的、合理的、贴近生活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揭示数学概念、数学方法的形成以及与其他概念的联系,揭示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形成的合理性,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垃圾处理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
  比如在函数单调性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函数的图像千变万化,但函数值是实数,实数的变化,无非是变大变小。要考察函数的性质,自然要在大小上做文章。大,大到什么程度?小,小到什么程度?函数值是随自变量变化的,那么函数值又是如何变化的?是先增后减,还是先减后增?函数图像又是如何变化的?是一路上升还是下降?接下来再出示一张北京市七、八月份的气温曲线图,结合图像给出函数递增、递减及单调函数的描述,并简单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选择八月份召开的原因。这样的引入自然合理、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从而促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是指数学知识向生活世界回归,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已获得生活意义的经验和生命成长连接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概念、数学命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数学知识获得过程的“脚手架”,而课堂教学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教师可以从新课导入、概念讲授、公式推导、定理发现和论证等方面入手,实施教学铺垫,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应将感受生活、导入新课放在首要位置。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出发,提出趣味性或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脱离生活的数学教学只会使原来抽象的数学更加抽象,使数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才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二、问题的提出要贴近生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或现象无处不在,取材于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或现象,它反映了社会的某一侧面,具有真实性。我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方面的典型问题、现象结合起来作为材料来设计问题,能使数学教学与社会现实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并为学生提供接触实际、应用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这样既可强化学生关注现阶段不断涌现的新思想、新信息、新技术、新方法,而且也有利于他们关心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球面距离的最短性可这样设计:一架东方航空公司的班机从上海飞往美国洛杉矶,因受强气流影响,被迫降在美国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的某空军基地。打开地图,上海和洛杉矶的纬度差不多,从平面地图上看,似乎沿纬度圈飞距离更近,为什么飞机会迫降在阿拉斯加呢?飞机是不是在绕远道呢?再给你一个地球仪和一根橡皮筋,你能用实验证明吗?
  这样的提问紧扣教材、有层次、有价值,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讨论交流,能亲身感受到数学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如果问题设置过难或过易,或过于牵强附会,都达不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因此,教师设置的课堂提问一定要自然、合理、贴近生活,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问题的解决要贴近生活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华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辟叙述。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是近年来数学教改的一个热点,也是新课改强调的一个重点。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设计应用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走出课本的“围城”,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贴近生活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从数学建模、数学探究两方面入手。
  (1)重视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的能力。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建模的教学,能使学生走出课本、走出传统的习题演练,使他们进入生活、生产实践中,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由来、发展和数学的应用,体验到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学,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倡导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索式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它的特点是重过程、重应用、重参与、重体验。它“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新的课标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告诉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善于以数学的目光看待生活,善于以贴近生活的态度学习数学;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叶有福.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7(3).
  [3] 娄小力.新课标下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7(9).
  [4] 蒋利敏.自然的数学教学――谈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7(8).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县第二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