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笔记 生物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达成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笔记 生物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达成

发布时间:2019-02-02 04:13:57 影响了: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教书育人为教师的天职,育人更是首位,结合生物教学,针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实际,将情感目标渗透于日常教学中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新课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健康向上人格的重要表现。教师应结合教学,寻找知识教育和爱国教育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和聪明才智,特别是新中国建成后的迅速发展,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肯定我国的优势又指出不足。如在进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保护”的教育时,笔者通过大量事实例举了我国生物资源的丰富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让学生深切体验到“地大物博”的中国,令人自豪的中国。同时,还向学生指出,我国生物多样性不容乐观,由于盲目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许多生物灭绝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大。我国的生物资源并不丰富,加之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比起许多先进国家,也相对落后。因此生物资源有待保护和发展,我们应该有危机感。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真实地了解我国的现状,能够正确分析、对待我国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现象,增强爱护祖国的情感和为改变祖国现状、祖国发展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
  
  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托尔斯泰说过:“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的成功和失败”。 大到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小到对工作、学习的态度都与平时良好习惯的培养分不开。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中,特别强调“种子是有生命的,请你好好照顾它”。学生在按时浇水、仔细观察的同时,明确自己的责任,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其他生命负责。生命科学的发现和研究过程,科学家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明代李时珍的故事,酶的发现史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民族精神。
  
  三、启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是新课程的情感目标之一。从清华学子的伤熊事件到中学生的自杀、杀人事件,包括对幼小动物的蔑视,都体现出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的淡漠。在生物课堂中,要教育学生珍爱人类的生命,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体验生命的奥秘。教育学生珍爱动、植物的生命,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爱护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生物学科的许多实验材料都是活的动物,对这些动物的爱护和妥善处理,是生命教育的好契机。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后,提醒学生将鼠妇放回它们的“家”;在调查校园植物时,不乱攀折花木,不践踏草坪;在遗传病调查时,正确对待残疾人群体,给他们以人文关怀……从细节做起,保护周围的生命,关爱自身和他人的生命,树立提高生命质量的意识。
  
  四、深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新课程提出“热爱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情感目标,这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备素质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使他们明确自己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备知识。因此,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应始终贯彻环保意识。如通过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产生深深的环境忧患意识,“设计绿化方案”、“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等活动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之,任何一堂生物课都是情感教育的舞台,教师要仔细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制定切合实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就一定能收到实效。教师在表达情感时要注意实事求是,真情实意,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科学,动手实验、调查、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都是落实情感目标的良好途径。教师要多动脑,尽量创造实践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责任感,深化生命意识、环保意识。学会宽容,帮助学生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