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人才培养具体措施 高职机床再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人才培养具体措施 高职机床再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04 04:21:09 影响了:

  【摘要】机床再制造作为再制造产业的一部分,对于节约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有着重要作用。开展机床再制造的瓶颈是人才,尤其是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缺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与机床再制造人才需求定位吻合,但仅通过高职院校现有专业增开课程无法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培养机床再制造人才所需要的师资、设备要求较高,高职院校开设专门机床再制造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研究。
  【关键词】机床再制造;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一、机床再制造
  
  机床是一切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是制造业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机床再制造是指将废旧机床进行专业化修复、改造的批量化生产过程,再制造产品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或超过原有新品的质量和性能。再制造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
  
  二、开展机床再制造的瓶颈
  
  目前机床再制造存在着社会认同度不高、制造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质量良莠不齐、技术标准不完善等等问题,但开展机床再制造的瓶颈是缺少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现有的从业人员都是由于工作原因“偶然”进入机床再制造领域,至少有15-20年从业经验,靠经验型积累逐步成长起来,年龄结构偏高。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对机床厂、机械加工厂、机修厂等机械类企业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发展前景并不看好,认为这些企业的岗位脏乱差,劳动强度大,不愿意从事此类工作。加上机床再制造人才培养仍处于师傅带徒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阶段,没有统一标准、复杂程度高、周期过长,机床再制造人才已经出现断档。人才的缺失制约了机床再制造的开展,人才的缺失是我国大力发展机床再制造的瓶颈,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机床再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课程设置)
  
  机床再制造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有:机床维修、机床设备安装调试、机床升级改造,人才培养方案除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培养规格等通用内容外,其核心是课程设计,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岗位能力的获得等都是通过课程的完成而实现的。其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应体现专业特色,满足专业就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专业主要课程及内容如下:
  (一)机械制图
  机械制图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要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但在高职院校中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机床再制造专业开设的机械制图课程,不同于机械制造、数控技术专业,除掌握基础知识外,应加大实践性教学学时,使学生能够熟练绘制典型机床零件图、快速绘制零件图、识读机床装配图,并以此作为课程核心,以保证岗位需要。
  (二)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
  某高职院校精品课所列课程教学目的:“掌握互换性及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各种公差表格的应用,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圆柱结合精度设计原则及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一般了解最新的国家标准;要掌握常用量具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课程学习仅学会使用千分尺、螺旋测微器、百分表使用。机床再制造过程中涉及计算复杂尺寸链和使用各种专用量具,仅学会使用千分尺、螺旋测微器、百分表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该课程应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复杂尺寸链的方法,特别是对装配尺寸链的解算和形位公差的检验等在实践中常用而在理论教学中作为选学内容实践知识的培养,熟练掌握包括通用量具在内的各种机床用量具的使用。
  (三)机床概论
  机床概论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常与其他课程合并成为其他课程的一部分或者被列为选修课程。机床再制造专业,机床概论应列为必修课。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包括数控机床在内的各种类型机床名称、型号、功能、结构特点、传动链计算、造价等,必须结合实物以使学生牢固掌握。
  (四)机床再制造工艺
  机床再制造工艺作为专业最核心的课程,培养学生熟悉机床再制造流程,掌握典型设备再制造工艺编制方法。了解机床大修,检测的基础知识;了解机床性能评价,拆卸,维修,装配,检验的一般程序及基本操作;在了解机床基本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但具备修理恢复机床原有性能的能力,还应结合机床的工作实际,具备机床再制造,机床性能改进的能力。
  (五)钳工工艺
  钳工工艺课程,区别于其他机械类专业只培养学生掌握通用工具与工艺,应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各种机床再制造用工具,熟练掌握钳工技能,尤其是刮研技能。必要时能够自主制作专业工具的技能,熟悉机床装配工艺流程,掌握典型机床装配方法。
  (六)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
  掌握检测设备故障的流程与方法,熟练使用检测工具,快速排除典型故障,掌握设备维护相关知识。
  确立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原则。在了解常用数控机床的结构、工作原理与常见故障机理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下初步学会用数控机床中常用的检测技术与方法去分析现象,故障定位,并学会用基本方法去排除常见故障。
  (七)机床电器与PLC
  熟悉常用机床的运动形式、控制要求,掌握电气控系统路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熟悉PLC编程方法与技巧,具备典型电气控制系统的PLC设计能力和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改造能力。
  机床再制造的特点决定了以上的课程均应在保障理论够用基础上设置实训课,理论课与实训课比例至少为1:1,理论课与实训课授课教师应保持一致,以保证学生切实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四、机床再制造专业师资配备
  
  机床再制造的特点决定了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均与一般机械类专业有很大区别,同时对师资也有更高的要求。承担以上所列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必修能同时承担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教学任务,既能理论授课又能实践操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专业从业经历,这样的师资条件要求是非常高的,但也是必须的。没有这样的师资条件就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五、机床再制造专业教学设备与条件配备
  
  与师资同等重要的就是教学设备,只有师资或只有设备都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师资与设备需要同时齐备。设备包括机床再制造用各种机床、工具、量具、起重设备、场地。只配备普通CA6140,X5032等普通机床是不够的,各类轻型、中型、重型机床都要配备,设备投入需要的资金较大。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模拟式的实训达不到教学目的,虽然场地、工具、量具、起重设备,包括各类机床可以一次性集中投入购买和建设,但无论是持续购买机床设备还是同一台设备破坏-修复-再破坏-再修复的模式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都不符合再制造本身的循环经济模式。
  
  六、机床再制造专业真实职业环境创建的途径
  
  专业对师资和设备的高要求,对进行真实的实践教学的要求似乎表明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创建真实的职业环境,持续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作业本”。创建真实职业环境有三种途径,分别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企业举办职业院校,职业院校举办企业。机床再制造行业自身的现状决定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企业举办职业院校这两条路走不通。可行的方法是职业院校举办企业,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生产性实训,相对于以往传统的模拟仿真、消耗性的实训,是有企业参与的、能生产出具有市场价值的有形或无形产品的实训。开展机床再制造生产性实训可以融入机床再制造产业链中,以开展机床再制造业务持续不断为教学提供“作业本”,以造血式发展代替输血式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专业发展的师资、设备问题。
  
  七、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机床再制造实践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依托独资创办的齐三机床有限公司,具备了开设机床再制造专业的师资、设备条件。齐三机床有限公司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各类加工设备40多台套,起重设备总起重量101吨,公司设有机床再制造事业部,具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超的专业队伍。开展的机床再制造业务也完全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因公司是学院独资,能够主动、密切配合教学活动,实现了人才培养、企业发展的双赢。学院机电工程系经过近3年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在机械、数控专业开始机床再制造类课程,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证明了通过教育性传递,在3年内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再制造人才,走完靠经验性积累需要10至15年的道路。学院机电工程系正在筹备申报机床再制造专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机床再制造人才。
  
  作者简介:郭香敏(1982―),女,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焊接教研室主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