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张洁:阅读是一种心灵跋涉|心灵跋涉图片
 

张洁:阅读是一种心灵跋涉|心灵跋涉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13 04:16:53 影响了:

  提起著名作家张洁,无人不知晓她面对媒体的低调,初出茅庐的我却浑然不知。在那次歌德学院推介德国新生代作家的沙龙上,我凭着一腔热情和一股真诚,贸然向她提出采访的要求。很自然地,我也被宛然谢绝了。
  可是,一直以来,我对名气拒绝接受采访有疑问,总觉得他们应该对媒体对公众有这份责任感。面对张洁,我却突然没有了这种强求,只是有些许的遗憾。当然,这并不妨碍我对她关于阅读的一些理解。正是基于这种与她面对面的感悟,我大胆地把她在沙龙上的关于阅读的想法做一些解读,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洁老师的谦虚、随和,却又超然卓著,浑身散发出的那种孤傲、清高、凌然不可侵犯的气息。即便她在讲一件很幽默的事,听众在笑过之后,便立刻觉得意义深刻地不容你亵渎她的讲此话的严肃性。让你觉得她可亲可敬却又必须和她规规矩矩地谈话、交流。否则,便担心污染了她那种不着尘世的感觉。
  
  阅读的兴趣是会发生改变的
  
  很多人可能会有一种误解,想当然地认为,一个成绩斐然的著名作家肯定是个非常喜欢阅读小说的人,而且他的阅读量一定是很大的。尤其是对文学作品来说,他的阅读应该是一种乐趣。然而,张洁对这个问题,却毫不隐讳,她坦言:“在不短的时间内,我似乎已经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在她休息的间隙里,记者悄声小心翼翼地问她:“您刚才说,您已经很久都不阅读了,指的是哪方面的阅读呢?指的是小说吗?”她很肯定地告诉记者,是小说。当记者问她到底是当代的还是现代的,国外的还是国内的时,她没有做具体说明。她只是解释,不能说是当代的,就是不喜欢读小说了。记者无从得知她对这种阅读兴趣的减弱,是否因为当今小说不能带给她阅读兴趣,还是她已经转向一种对人生的顿悟。但是,有一点,应该能够断定,她以前肯定是非常喜欢阅读小说的,否则怎么会有很久不阅读了这种对比呢。
  众所周知,在那个物质极度溃乏的时代,书尤其是很稀缺的物品,而且阅读小说被视为小资情调,那个时候酷爱阅读和写作的人,往往要克服今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这一点在电影《巴尔扎克和小裁缝》里有很好的体现,为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电影有主人公偷偷地藏书。在那个时代,阅读是那么地弥足珍贵。张洁也不例外,在她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中,她描写的“母亲”钟雨把笔记本当作情人的替身尽诉衷肠;她像中了魔症一般恋着他送的一套契诃夫小说选。这种精神之恋不仅越出了伦理的樊篱,也超越了生死。那套契诃夫小说选亦作为幻觉中爱情的信物同她的灵魂一起进入天国安息。相信,年轻的她也曾经如饥似渴地读过很多文学作品。或许这是一种臆断,但至少她应该是喜欢契诃夫小说的,否则为什么单把它写进她钟爱的主人公的爱情信物中呢?把一套小说当成精神之恋的载体,也足以说明她对于小说的喜爱。对于生活在当今时代,对中外文学名著司空见惯、甚至觉得重复出版有些泛滥的现代人,是无法去体味那种阅读的快乐,以及小说成为爱情载体的可能意义的。
  人的阅读兴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世事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作为一个著名作家,张洁同样也有阅读兴趣的转变,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并非作家就喜欢阅读小说,有些体验型的作家,他们更注重对于世事的思考,对于内心世界的沉淀和体悟。曾有人说,有经历的人不一定是有阅历的人。作家从某种意义上,应该是阅历丰富的人,他们未必经历得过,但一定是对现实对人生思考得很多的人。
  
  职业阅读的精辟见解
  
  作为职业作家,对作品的见解与一般读者有所不同,张洁对德国新生代作家作品的评论很认真,虽然说得不多,但句句中的,给人启发很多。沙龙上,不时有人发出会意的微笑。
  尽管出于友情,出于对德国同行的赞赏,参加读书沙龙,张洁还是表现得很谦虚。她说:“仅仅从读过的十几页作品中找感觉、作介绍,很不着调也很冒险,但我愿努力去做。”她还说,这全是因为她和德国的关系很深,在那里有很多朋友,有些是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朋友。她还补充说:“我去德国的次数,简直比回老家的次数还多,德国几乎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从中,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德国歌德学院要请她来做评介。
  事实上,正是张洁对德国社会背景的了解和切身体会,加上她的作家身份,她才能对作品做客观公平的介绍。这,从她对舒尔茨先生《简单的故事》的介绍可以略见一斑。她说:“《简单的故事》并不简单,它向我们传递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肯定会让许多中国读者心领神会。因为,之前,曾经的东德和曾经的中国在生存环境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而现在他们又面临同样的尴尬,我们不知道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的生活,哪一种更好或更不好?德国的许多旅游景点都设立了简体中文警示: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扔垃圾!不要大声喧哗!……这些都可以作为《简单的故事》的小注释,也可以作为这个小说的续篇。”
  在张洁看来,德国新生代文学的介绍小册子的文学取向非常明显。它赋予她阅读的快乐,使她享受到了阅读的快感,因为她曾感慨:“在不短的时间内,我似乎已经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她对于其它几篇作品的介绍也非常精辟。比如:她认为,朱丽・泽的《雄鹰与天使》,使读者与书中的人物同时坠入了一种不易察觉而又错综复杂的煎熬,然后又被尖锐的忧伤所覆盖。托马斯・黑特彻的《阿伯加斯特案件》似乎是对自以为是的阅读的一个冷笑。她说:“当你以为这不过是一个性爱故事的时候,小说的第二部分就以它的复杂、冷酷、阴沉、力量,嘲笑你在阅读第一部分时所掉以的轻心。尽管男女主人公做爱做得如此壮烈、淋漓尽致,” “壮烈”一词一出,很多听众笑了起来。张洁接下来的话更让听众震撼,把整个阅读感觉扭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她接着强调:“但它绝对不是一篇色情小说,这种控制和把握在中国的同类故事中,不大容易看到。中国的作家很可能会让主人公兴致勃勃地做下去,一直做到一本书的结尾。” 雅克布・海因的《延森先生的遁世记》中的许多含义也是她所认同的。那就是某些不被世俗认同的理由的充实性、合理性。由此,张洁还讲了她对于历史的一些看法。她认为,时常,我们对世间万物、对历史、历史人物所作的结论不够负责。有人责怪“戏说”,她也并不赞成“戏说”,然而正史就可靠、就万无一失吗?她对此提出了质疑,她认为,某种结论性的证据,也不过是人云亦云地从第一个人的结论延续下来的。
  记者想到了很多普通读者的一种阅读心态,或者说一种阅读期待。前不久,采访邱华栋时,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中国读者喜欢故事情节,中国作家也在由着读者的性子,迎合他们的口味,造成中国的文学作品总也成长不起来。
  由此,可以想见,作家的职业阅读,因其丰富的阅历和想象力而显得愈加生动有力。
  
  阅读一种个人心灵跋涉的历史
  
  张洁说:“各位作家,也许我的读后感对你们是意外的,但是对一部小说、甚至是对一幅绘画的阅读,实际上是读者在重温、阅读自己心灵的跋涉史。我还高兴的是我在这本小册子里,读到的不是故事。”
  是否她可以这样理解,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心态是融入了太多的个人感悟,而作家作为一个职业读者,不仅仅是阅读一种个人心灵跋涉的历史,而且能会超然其上,读出作品的深层内涵?
  现实中,这种例子枚不胜举。的确,普通读者在阅读中过多的地关注故事情节,有时太容易读“偏”了作者的意思,即批评家提出的所谓“读者迷误”,这可能是为什么通俗作品读者多而严肃作品曲高和寡的原因吧。由此,记者想到了徐坤评论,说《无字》把“无数女人对现实爱情的期待给彻底泯灭了”,读者从《爱,是不能忘记的》那里懂得了爱,“深深的爱,由禁忌之中而一定要完成和坚守的爱;现在,我们却在《无字》天书里理解了恨,由无际的爱而化生出来的恨”。也想起了张洁曾问北大学子:在这个世界上,在你的生命里,你当真觉得能跟谁沟通吗?“反正我不可以。” 她这样回答。
  
  文学本来就是小众的事
  
  张洁说:“故事是很容易写的,而心绪、意境、沉默、灵魂的不可探知、一片光影、一缕气息……却是最难写的。”
  同时,她也意识到:“当然,这样会失去许多爱好故事的读者。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可怕,文学本来就是小众的事。如果所有的人都喜欢我的小说,反倒让我感到有些可怕,我会觉得我的创作出了什么问题。我常说,如果有十个读者能真正进入我的小说,我就心满意足了。希望我能成为你们这十个读者中的一个。”
  作家不可能指望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他和他的作品。尽管作家是为大多数写作,但是,书写出来了,很多时候他已经把主动权交出去了,至于读者怎么阅读,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正如评论界一些人士所说,不管张洁怎样地特立独行,怎样地各色,她都不会刻求读者怎么阅读,没有太多时间顾及评论,因为她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文学本来就是小众的事,况且人与人有时是不可能完全沟通的。她只会努力用生命写作,融入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期待着有一个新的超越。
  (陈晓飞)
  
  张洁,女,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作协专业作家,国家一级作家。第四届中国作协理、第五届中国作协全委。现为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
  1978年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中篇小说《祖母绿》(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森林里来的孩子》(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是我国第一个荣获长篇、中篇、短篇小说三项国家大奖的作家。另有短篇小说集《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篇小说集《方舟》、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张洁文集》(四卷)等。2005年4月10日她凭《无字》再度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由此,她也成为我国目前惟一一位获得过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曾获1989年度意大利马拉帕蒂国际文学奖。1992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作品已被译为英、法、德、俄、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荷兰、意大利等多种文字出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