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中国民间国粹有哪些_开民智 保国粹
 

中国民间国粹有哪些_开民智 保国粹

发布时间:2019-02-13 04:37:49 影响了:

  在济南市大明湖南岸,有一座园中之园,绿荫掩映,曲水环绕,她就是曾有“江北第一园”之称的“遐园”。100年前,中国最早的公立图书馆之一――山东省图书馆就在这里成立。在历史风云变幻的100年中,山东省图书馆经历了时间的洗礼,见证了中国从贫穷弱小、民不聊生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历史进程,也见证了中国图书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革。她本身也经过百年的历练,凤凰涅�:馆舍宏伟壮丽,馆藏宏富丰厚,服务细微周到,活动丰富多样,馆员克己敬业,是全国一级图书馆、读者最喜爱的图书馆,并跻身全国十大公共图书馆之列。
  
  一、遐园初创(1909~1929)
  
  1、发轫之始,开启民智
  1905年11月,山东省学务处议员宋恕拟就《粹化学堂办法》,上书山东巡抚杨士骧,请求在山东创办“粹化学堂”,同时请求创建“海岱大图书馆”及阅报室,不久又提议,将图书馆及阅报室设在大明湖公园内。此动议后因经费紧张及宋恕、杨士骧先后离开山东,未及实现。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末,山东提学使罗正钧就筹划创办图书馆事宜向山东巡抚袁树勋呈文。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袁树勋上书朝廷《奏为东省创建图书馆并附设金石保存所以开民智而保国粹折》,2月20日获得批准,3月20日动工兴建,12月16日图书馆正式落成,定名“山东图书馆”,附设金石保存所。1915年冬改为“山东公立图书馆”。
  2、历下风物,以此为盛
  图书馆坐落于济南旧贡院东北风景秀丽的大明湖畔,仿浙江宁波著名藏书楼“天一阁”而建,因而得名“江北第一园”,是一座典型的馆园结合式建筑。门楣正中嵌有罗正钧手书的“遐园”二字门匾,园内古树假山、曲水拱桥、回廊幽径互相映衬,加之读书堂、宏雅阁、海岳楼、明漪舫等建筑错落有致,曾和“天一阁”并称“南阁北园”。
  3、名贤荟萃,主掌馆务
  图书馆创办之初实行坐办制,1913年9月改为馆长制,自1909~1928年先后由张百城、保厘东、王寿彭、刘宝泰、庄陔兰、陈名豫、丁麟年等担任此职。
  4、宝笈琳琅,金石尤富
  图书馆早期典藏包括4部分:一是书籍,购置各省官书局出版之书,家刻坊版之善本,或以馆中自印书籍与各省官书局交换。1916年馆藏13万卷,此后受经费所限,加之1928年“五三惨案”,藏书遭炮击,损失大半,仅余62770册。二是金石古物,设山东金石保存所储之。三是书画碑帖,罗正钧以提学使名义,通饬各县,就所在石刻,每石拓送一份。四是书板,包括山东官书局板片,仍照旧印售,凡书106种,16983片。
  经历年陆续收藏,截至1933年7月底,图书馆已收藏铜器、石刻、钱币、砖瓦、陶器、玉器、瓷器、祭器、金石拓本、帖等共计16256件。1937年日军侵入济南以后,金石保存所藏品损失惨重。1949年建国后,陆续接收了一些各政府机关移交的文物。1954年山东省博物馆成立,图书馆将金石保存所历年所藏尽数调拨给博物馆。
  5、服务于民,以开民智
  图书馆初创时期,读者服务主要是提供馆内阅览,设阅览室和展览室。因馆园合一,来馆游人,每人需收铜元两枚购买游览券,阅书者每人收取铜元两枚购买阅书符。星期二至星期五为男子游览日,星期六为女子游览日。
  
  二、奎虚文脉(1929~1937)
  
  1、群能荟萃,共襄盛业
  1929年夏,图书馆改称“山东省立图书馆”,隶属于省教育厅,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任命著名学者王献唐为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并成立山东省图书委员会和山东省立图书馆图书设计委员会,许多社会知名人士被聘任为委员,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自是年起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图书馆迎来了一段事业上的辉煌时期。
  2、城子崖考古,成就斐然
  城子崖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龙山镇龙山村东北,1930年首先在这里发现了著名的龙山文化。该遗址的发掘对中国史前考古与古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享有“中国考古圣地”之誉。1930年11月4日,中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联合组织“山东古迹研究会”,王献唐馆长担任该会秘书,与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等人共同领导了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收获巨大。
  3、营建奎虚,泽惠齐鲁
  奎虚书藏,北临大明湖,东临遐园,始建于1935年3月,是年10月竣工。因奎星主鲁,虚星主齐,以二星之分野,括齐鲁之疆域,又因此楼为山东公共藏书所在,故名“奎虚书藏”。
  在1984年新阅览楼建成之前的50年间,奎虚书藏始终是山东省图书馆的主体建筑,承担着图书的采编、收藏、借阅功能,馆藏善本古籍、普通古籍、海源阁专藏以及过期报刊在2002年新馆开馆前也一直存放在这里。目前,奎虚书藏已被山东省列入省级保护文物。
  
  三、战乱离散(1937~1948)
  
  1、为保国粹,载书播迁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使珍贵典籍文物免遭涂炭,王献唐与屈万里选善本及金石书画精品装为31箱,分别于1937年10月12日至15日、10月23日、12月20日,分3批运至曲阜孔德成奉祀官府内。又从第一次所运10箱中选出宋元秘本、唐人写经、商周铜器、秦汉瓦当、明清瓷器等装成5箱,于1937年12月27日,王献唐、屈万里与工友李义贵三人携载远徙。三人途经铜山、郑州、武汉,在四川万县停留数月,于1938年11月24日,终将文物运至乐山大佛寺天后宫中保存,行程凡7000余里。在经历了10余年的战火与各种困难局面的考验之后,1950年底,保存在曲阜、乐山两地的珍籍文物完好运回故里,王献唐等人受到文化部的表彰。因历史原因,这批珍贵文物分藏在图书馆和山东省博物馆。
  2、历经炮火,抱残守缺
  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济南,图书馆惨遭抢掠焚烧,玉佩桥以东的海岳楼、宏雅阁等建筑全部被付之一炬,留存馆内的图书文物损毁殆尽。1938年5月起,日伪政权派人修理残毁房屋,在海岳楼旧址改建抱璧堂,搜集散佚图书,补充新旧书籍。
  上世纪30年代初,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的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因战乱开始散佚。时任馆长的王献唐曾赴聊城调查,并撰文呼吁抢救海源阁藏书。1941年,海源阁后人杨承训将海源阁明清版古籍运往北平,时任馆长辛铸九恐本省宝藏流于外籍,与名士苗兰亭、张蔚斋等人募集300万元巨款,于1942年三赴北平,将书买下,运回济南。抗战结束后,在山东省财务厅厅长刘道元的倡议以及当时的代馆长罗复唐的斡旋下,这批古籍被捐赠给山东省馆。
  3、军戎缤纷,筚缕经营
  1945年9月,图书馆成为“山东挺进军前进指挥部”驻扎地,12月27日,山东境内日军投降典礼在图书馆大阅览室举行。现图书馆尚保存有当时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李延年手书的“我武维扬”匾。
  日本投降后,罗复唐奉命接手图书馆,共设总务、采编、阅览、特藏、研究辅导5个部。至济南解放前,图书馆成为国民党军队的军用仓库,图书馆职员可以在馆内整理旧书,但不许读者涉足。1947年9月,图书馆开始在大门外开展借阅工作,不久又在市内别处设立阅览室。
  罗复唐接手图书馆后,即积极收回移存他处的书籍和文物,并广泛搜集、充实馆藏,先后入藏海源阁藏书、王筠著述雕版、安丘赵氏模鬯阁藏书等。
  
  四、重获新生(1948~1966)
  
  1949年3月,图书馆重新开放,1952年更名为“山东省图书馆”。
  1959年,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遐园除抱璧堂外连同古碑刻被划拨给大明湖公园,原有建筑全部拆除,金石碑刻也在“文革”中被破坏。
  图书馆恢复开馆之初,馆内残存的书籍加上一部分国民党官僚机构和私人藏书以及新购图书,共计30余万册。为了尽快将这些书分类上架,1949年7月,副馆长刘惠吾主持编写了《山东省立图书馆分类新法》,1950年1月推出油印本。它是建国后编制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之一,被称为“山东法”,对后来的一些图书分类法产生了较大影响。
  这一时期,图书馆通过扩大馆内外阅览场所、组织读书小组、兴建图书阅览站、延长开放时间等一系列措施,以及举办报告会、朗诵会、座谈会,办读者墙报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各项工作稳步前进。
  
  五、淹蹇停滞(1967~1977)
  
  1966年秋天,“文革”开始,山东省馆受到冲击,各方面业务处于停滞状态,除了查阅敌伪资料外,很少进行读者服务活动。这一时期的业务活动主要是配合政治形势,进行各种宣传活动:197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50周年,展出毛泽东著作、图片、画像等;1972年举办了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展览。1971年以后,响应“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号召,图书馆陆续恢复了一些业务工作,和一些单位建立了交换关系,帮助一些县市筹建了图书馆。
  
  六、转折新生(1977~2002)
  
  改革开放之后,山东省馆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内部业务逐步规范化。
  1、创建省学会,加强业务联系
  1979年6月,成立山东省图书馆学会,涵盖全省公共、高校、科研等系统的图书情报单位。同年,召开山东省第一届图书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1981年9月,创办《山东图书馆季刊》。
  2、“易庐易藏”,入藏奎虚
  1979年夏,接收著名易学文献专家卢松安先生所捐献的穷毕生精力搜集的“易庐易藏”,计980种3534册,使山东省馆成为海内外最大的易学书籍收藏单位。山东省馆在奎虚书藏设“易庐”专藏,妥善保存这批珍贵文献。
  3、兴建馆舍,拓展服务
  1984年9月,山东省馆兴建的综合阅览楼投入使用,较大地改善了本馆的办馆条件。1985年建立缩微复制部,建成声像室,部室达到13个。山东省馆着力引进现代技术设备,1994年引进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1995年建立光盘数据检索系统,1997年组建了局域网,1999年建立电子阅览室,2000年扩充了计算机网络。实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先后设立了10余个图书流动站和分馆。1999年成立山东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除为小读者提供借阅服务外,每年还举办许多儿童喜爱的活动。2001年重阳节,成立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中首家老年人阅览室,这里很快成为老年人的家园,老年读者书法展、灯谜会、上网培训等活动已经成为品牌。
  4、内强素质,外重交流
  从1986年起,为提高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山东省馆多次举办“山东省公共图书馆业务竞赛”和全省图书馆业务培训班。1982年以来,与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合作举办图书馆学、金融学等专业函授班,并举办各种短训辅导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加强与省内外图书馆的业务联系,山东省馆承办了第六届全国图书馆馆长联席会,并每年举办一次省内17地市图书馆馆长联席会。同时,山东省馆还注意加强与国外图书馆的交流与协作。
  5、建设新馆,开拓创新
  经过数年的规划、选址、设计等准备工作,1995年10月,位于济南市二环东路的新馆正式动工兴建,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分别于1998年9月和2002年9月竣工。1999年8月陆续开始搬迁工作。2002年10月,新馆正式开馆。
  
  七、走向辉煌(2002~2009)
  
  山东省图书馆于2004年11月13日顺利通过文化部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被定为一级图书馆。
  1、计算机网络建设
  山东省图书馆网络系统是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适应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和网络信息服务的需要而建立的。馆域网以千兆以太网为主干,桌面带宽达到100M,以1000M的宽带城域网专线实现与Internet的高速互联。山东省图书馆网站(www.省略)是该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窗口,为读者提供书目检索、网上续借、网上图书阅览、在线咨询、信息检索等服务。
  2、山东省图书馆文献编目中心
  为了推进山东地区图书馆界文献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共享工作的开展,由国家图书馆与山东省图书馆联合建设的“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山东省分中心”于2003年8月8日正式建立。分中心的建立,使广大读者和全省各级各类图书馆、出版社、经销商、书店等在第一时间能够享受到以国家图书馆为主体的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3、读者活动
  为倡导全民读书,共建阅读型社会,山东省馆举办了“读书夏令营”、“全民朗诵大赛”等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丰富了泉城人民的文化生活,为广大市民奉上了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使得山东省图书馆真正成为“文化的殿堂、读者的家园、群众的客厅”。
  4、图书流动站
  在作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图书馆扩大了服务的范围,通过建分馆和图书馆流动站的方式,全力打造覆盖全社会的馆外流动服务网络,先后在部队、学校、企业、农村、儿童福利院、劳教所等地建立分馆和图书流通服务点,年接待读者10余万人次。
  5、山东省图书馆两会服务
  从2001年始,图书馆在每年省两会召开之际,派工作人员到代表驻地服务,为代表们免费办理图书借阅证、数据库检索卡,为代表们检索、传递、复印、打印文献资料,以及提供议案咨询服务,并带大量期刊到驻地,供代表们借阅,获得与会代表好评。
  6、文化下乡
  图书馆积极响应山东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的号召,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下乡活动,支持山东省各市(地)、县的文化事业建设。根据文化下乡活动的要求,结合农村文化现状,图书馆精心挑选了各类书籍送到农民手中。
  7、社会捐赠
  “巍巍高山,积于寸土;浩浩大海,源于涓流”,百年的宏富馆藏与社会各界的厚爱是分不开的。经过几代同仁的不懈努力,又承蒙社会各界关爱,大批捐赠图书入藏山东省馆,从而大大丰富了图书馆的文献收藏。百年来,各种大型捐赠可谓不胜枚举。
  8、文化广场
  山东省馆切实结合人们的文化需求,利用现有资源,以知识广场的文化消夏活动为基础,以“读书求知”为主题,汇集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了各种广场演出和电影放映等活动,从而使广场活动别开生面,独具文化韵味,成为泉城广场文化的亮点,好评如潮。
  9、展览服务
  新馆正式开放以来,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读者的文化需求,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山东省馆借鉴先进馆的办展经验,积极举办各种展览。几年来,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百余场,参观人数达200万人次,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10、“大众讲坛”
  山东省馆与《齐鲁晚报》共同举办的“大众讲坛”以齐鲁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作为讲座重点,兼顾大众不同层次的文化知识需求,尤其突出山东地域文化特色,力求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探索的是一条使严肃学术走向大众的新路子。今天的“大众讲坛”在政府积极倡导、专家大力支持下,已成为“市民的教室,城市的课堂”。
  11、共享工程
  山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文化部门和各级政府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目前山东省已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省、市、县、乡、村5级网络,省、市、县3级中心都具备了资源接收存储、信息整合发布、终端服务和业务辅导培训的能力,并结合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服务需求,完善了镜像站软硬件系统;开发了“山东省网上图书馆共享服务平台”,整合了35万种电子图书、1900多种在线电子期刊、3300多万篇期刊论文全文数据库、2000多部共享工程视频节目、60多万条联合书目数据,具备了资源分发、在线阅读、信息检索、视频点播、参考咨询等功能;开发了“山东新农村网上图书馆”,包含农村适用的电子图书1.7万余种、在线电子期刊1900多种,等于全省8万多个村基层服务点和1万多个社区服务点都拥有了一个中型数字图书馆。在2008年山东省文化工作会议上,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代表文化部授予山东省“示范省”称号,山东省由此成为第一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省。
  12、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工作是文化共享工程的核心,目前山东省馆已建成了山东彩印花布库、“五三惨案”专题数据库、山东地方法律法规库、手足口病防治专题数据库、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数据库等8个专题数据库,加工、处理、录入数据1.6万余条;开发制作了山东省政务信息公开导航平台、地震信息知识平台等多个专题信息平台,为读者提供了上亿条专题信息的搜索导航服务;开发了馆藏缩微文献数字资源库;拍摄了专题片《山东农村常见病防治》,制作了专题系列片《话说古籍》,完成了31期《大众讲坛》的录制制作,征集了文化系统的舞台艺术作品及文化专题片41部,整合了党员远程教育课件资源565部;与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联合制作了系列专题片《齐鲁民间文化之旅》,并在山东省范围内开展选题征集活动,目前已完成多个地市的拍摄工作,素材拍摄量达到60多个小时。
  13、古籍保护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全面启动以后,为了全面实施山东省的古籍保护工作,山东省馆成立“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保护中心成立后,即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举办了一系列培训活动,目前,全省大部分古籍从业人员都经过正规的培训,基本上能够从事古籍的保护和整理工作;2007年9月,积极组织申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最终有14家单位的95部古籍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家单位被评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08年,组织了首批《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和“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和评审工作,最终选出首批《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3810条和首批“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4家,并从中择优申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301条和第二批“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2家;为了增强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展现古籍保护的阶段性成果,于2008年6月举办了“山东省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珍品联展暨《中华再造善本》珍品展”。
  在古籍修复方面,2008年2月,山东省馆成立了“山东省古籍保护修复中心”,不仅负责全省的古籍修复工作,而且承担全省古籍修复培训工作。目前,该中心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修复中心”。1156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