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孔雀帝国与阿育王】 《阿育王》舞蹈视频
 

【孔雀帝国与阿育王】 《阿育王》舞蹈视频

发布时间:2019-02-20 04:34:04 影响了:

  印度历史上有三个最著名的强盛统一的帝国:孔雀帝国、笈多王朝和莫卧尔帝国。      孔雀帝国      公元前324年~公元前187年为孔雀帝国时代,这是古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但统一者不是列国时代的强国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义领袖。在此有必要说一下,印度的历史存在着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波斯人人侵之后至亚历山大到来之前的100余年的印度历史存在着许多疑点。“印度人没有历史。”这是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印度古代有发达的神话故事和宗教经典,但史书奇少,根本没有像中国的《史记》和西方希罗多德的《历史》那样的历史典籍。印度人喜欢讲故事,提到历史,他们喜欢说“从前有个国王……”,至于该国王的真实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在位时间等基本材料,几乎全无。幸存的极少的史书,几乎每一页都掺杂着大量的空想和传说,使人无法判断究竟是历史还是神话故事,所以说印度只有神话而无历史。可以理解,一个把整个物质世界看做不过是一种幻觉的国度,对如时间和地点一类的细枝末节是不会感兴趣的。印度历史关心的仅仅是能否使印度哲学中的永恒真理清楚明白地显示出来。因而,在现今能得到的为数不多的印度原始资料中,历史、神话和想象难分难舍地结合在一起。
  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帝国后,印度河流域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领土,但亚历山大并没有在印度站稳脚,亚历山大的入侵与其说是一次正式的侵略,不如说是一场袭击。他在印度仅待了2年,而且在他去世不到10年的时间里,旁遮普的希腊政权就完全消失了。亚历山大一离开印度,这里就爆发了起义,起义领袖陀罗笈多・孔雀不仅赶走了亚历山大的守军,而且夺取了摩揭陀国难陀王朝的王位,建立起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帝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在以后几年里,他稳步地朝西北方向扩大自己的统治,直到他的帝国从恒河流域扩展到印度河流域,并包括这两条大河的三角洲地区。从列国并举到统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国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也有利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所以到帝国第三代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即公元前269年~公元前232年,帝国进入繁盛时代。但这个帝国维持了137年后,于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代替。
  孔雀帝国时代,是社会经济繁盛时代。在农业方面,水利灌溉事业较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工商业有显著的发展,当时的首都华氏城是帝国工商业的中心,城内设有专门管理工商业具体业务的职能部门。城市的手工业者一般都住在城内的各个街坊,组成同行业公会。国内外贸易都很活跃,通常的贸易商品是王公贵族所需要的贵重纺织品、宝石、装饰品和香料等。此时,内陆贸易有一条从西北边境通过首都华氏城直达东方的皇路,构成内陆贸易大干线;海外贸易与斯里兰卡、缅甸、西亚、埃及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有的研究者认为,此时中国的丝织品已输往印度。不过,当时的商业贸易主要是为上层服务的,这就使城市经济与农村很少发生联系,从而使农村长期处在带有农村公社残余的自然经济状态。
  孔雀帝国建立后,政治制度由多样性转为单一性。此时,最高统治者国王已集军事、行政、司法大权于一身,并开始神化。第三个国王阿育王就自称是“诸神的宠爱者”。《摩奴法典》则宣称国王是带有人的外形的神,如同太阳,眼睛和心燃烧着,地上的任何人不能看他。国王之下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大臣分管中央各部,地方划分为若干行省,由总督统治,总督多为王子,所以也是家天下色彩。为了强化统治,帝国建有号称60万步兵、3万骑兵、9千头大象和1万辆战车的军队。此外,精干的密探无处不在,通过信差和信鸽将一连串的报告送交首都。维持秩序的手段是无情的,这是一个严厉的官僚政治社会,体现了开国君主陀罗笈多的谋臣乔底利耶的名言――“政治学是惩罚的科学”。帝王的生活也极其奢侈。据文献记载,国王行猎时,伴随国王的全是武装起来的女猎手,她们或驾驭战车,或骑马,或乘象,俨如出征一样。在举行某种宗教大典时,宫廷游行队伍中有用黄金和白银装饰起来的许多大象,有四马战车,有拿着盛满贵重宝石的各种黄金或黄铜器皿的侍从,还有许多水牛和驯服好的狮子和豹子等,国王通常被24头大象保护着。为王室服务的除侍从外,还有宫女、舞女、歌手、乐师、乳媪、按摩者、看门人等。但帝王的享乐并不是高枕无忧的,国王在夜间常常更换自己的寝室,以防突然事变,这表明宫廷中隐藏着尖锐的矛盾。
  
  历史上的阿育王
  
  阿育王是孔雀帝国时代最伟大的君主。他是陀罗笈多・孔雀的孙子,孔雀帝国第三代国王,又称无忧王。18岁时,他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后又回到首都华氏城。约公元前273年,宾头娑罗王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护的帮助下,与其兄修私摩争夺王位取胜。约公元前269年阿育王即位后,向外扩张。约公元前262年,开始大举进犯南印度的羯陵伽。据铭文记载,在其当政的第8年(约公元前261年),羯陵伽国被征服,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继而,除迈索尔地区外,他统一了印度全境。他大力弘扬佛教。宣扬仁爱和慈悲,鼓吹宗教宽容和容忍,要人们尊重他人的教派,还大力倡导非暴力。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史上空前强盛时代。
  据说,最初的阿育王是个穷凶极恶的暴君,为夺得帝位,他诛杀了99个兄弟。他还专门挑选最凶恶的人设立“人间地狱”,任意残害人民。在征服南印度的羯陵伽国时,阿育王掳走15万人,战场上杀死10万人,还有若干倍于此的人死亡。这次战争后,阿育王良心受到责备,产生了悔恨和悲悯之情。他下令将所有俘虏释放,并发布了一封表示忏悔的文书,之后穿上僧袍,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在刻于岩石上的第十三条敕令中这样写道:“15万人作为俘虏被带走,10万人被杀死,许多倍于这个数字的人死去……为诸神所爱的羯陵伽的征服者,现感到很懊悔,感到深深的悲伤和悔恨,因为征服一个以前未被征服过的民族,包含着屠杀、死亡和放逐……即使那些躲过灾难的人也由于他们始终热爱的朋友、熟人、同伴和亲属所遭到的不幸而极度痛苦。”因之,所有的人都承受着不幸,而这,使国王的心情十分沉重。这与其说是忏悔,不如说是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阿育王的统治政策确有改变,即由暴力转为精神征服,宣扬仁爱与慈悲,主张宗教宽容,不许各教派互相攻击。他曾明确地说,他关心的不是臣民信仰什么,而是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他宣扬非暴力,要求不杀生,甚至规定王室生活应吃素等。阿育王还倡导公益事业,如修路、种树、掘井、建亭等,以利行旅之便。他还改善医治病人的设备,并派官员询察民众疾苦。阿育王是古代有名的勤于政事的帝王,据说他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也舍不得浪费,仍让报告者向他报告国事。为了纪念他的威望,他仿效波斯的统治者,将自己的敕令刻在岩石、山洞和专门建造的柱子上。这些敕命与其说是正式法令,不如说具有国家训诫的性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告诫人们发扬伟大的美德――朴素、同情、相互宽容和尊重各类生命。
  阿育王沙石柱是古印度建筑艺术的重要遗迹。这些石柱均用整块石头打凿而成,高达12余米,最重的达50吨左右,是波斯的钟形柱头,上有动物造型,柱上刻有百姓应该遵守的宗教法规。最著名的是萨尔纳兹大石柱,其柱头的四个背对背蹲踞着的狮子,栩栩如生,雄劲有力,象征着帝王的权威。
  阿育王并不像现在某些时候所宣称的。是印度的君士坦丁。他没有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他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并帮助各教各派的杰出人士。这不是宗教上的变革,而是一般态度的改变。他最强调的是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不仅因为这两者是道德上合乎需要的东西,而且因为它们会促进他那庞大且复杂的帝国的和谐。这在阿育王统治期间被证明是很成功的,因为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长达41年的时间。但阿育王的一切努力不可能世代相传,他的后继者们多是平庸之辈,缺乏他的统治才能。所以在阿育王死之后,帝国就分裂了,直至末帝被巽伽族出身的将军所杀。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