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做衣服:“旧三年”和“新三年”】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做衣服:“旧三年”和“新三年”】

发布时间:2019-03-03 04:15:07 影响了: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60年轮回,从“旧三年”到“新三年”,靠一剪一尺一针一线而生的“做衣服”也在岁月中变迁。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老一辈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那时候,人们好几年都穿不上一件新衣服,请裁缝“做衣服”绝对是主流,几乎没有人买现成的衣服穿;现如今,80、90后的孩子们很少有人“做衣服”穿,都是在商场里买品牌成衣。
  60年轮回,从“旧三年”到“新三年”,靠一剪一尺一针一线而生的“做衣服”也在岁月中变迁。
  
  老店的量体裁衣
  
  在北京,有一个很多人熟知的“皇家制衣”品牌―红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中央的毛主席像中,那件衬托领袖风采的中山装就出自“红都”的高级技师之手。
  自1956年从上海进京以来,红都一直为中央领导、政界要员、国内外知名人士制装,并独家承担为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代表制装的任务,享有很高的声誉。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红都为奥运志愿者制作了25万件T恤;今年,红都还将为国庆60周年庆典中的大学生方阵制作服装。将量体裁衣与套号相结合形成的团体制装技术也是红都的优势之一。
  西装和旗袍这两大类服装是红都的特色。如今,虽然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在商场里购买品牌成衣,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愿意来到红都量体裁衣,根据自己的尺寸定做一套西装似乎更贴身、也更贴心。在北京东交民巷的红都集团总部,记者看到,门店内生意不错,不断有客人来咨询量体裁衣,有的当场就定。
  2008年,红都斥资100多万元引进了美国TC三维无接触人体测量系统。据了解,红都是国内第二家引进这一套产品的企业,这一系统通过应用光敏设备捕捉设备投射到人体表面的光(激光、白光及红外线)在人体上形成的图像,描述人体三维特征,通过对人体4.5万个点的扫描,迅速获得人体的80多个数据,可以全面精确地反映人体体形情况。
  记者还现场体验了一把“三维无接触人体测量”。测量场地是一个一平方米左右的黑屋子(类似于商场里的试衣间),被测量者需要脱下外衣走进“黑屋子”。当记者走进“黑屋子”开始测量时,灯光开启,并伴随着背景音乐的语音问候:“欢迎您使用红都三维无接触人体测量。”
  之后是语音提示:双脚叉开与肩齐,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扶手,双手自然下垂拉住扶手……当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后,测量工作开始,只感觉四周灯光闪烁,大约1分钟左右就测量完毕了。既快又准――这是记者现场体验之后的直接感受,电脑直接打印出了记者的三维尺寸,有26个数据之多,并不只是传统概念中的腰围、胸围等“三围”数据。
  “个性化服务、量体裁衣,是红都的特色。”北京红都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郭全进说,“作为一个老牌企业,如今红都正通过科技创新来打造更为贴心的个性化服务。”
  
  寻常百姓做新衣
  
  以往普通百姓是如何做衣服的呢?建国初期,绝大多数人都是自己在家里做衣服,当时的主妇几乎人人都会针线活,做衣服、裤子都不成问题。偶尔有个别人不会做,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帮手,诸如亲戚、邻里街坊等。
  周文武先生(化名),41岁,现在北京某软件公司任技术总监,家乡是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县某村。周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记忆中的场景――父亲挑着缝纫机,把裁缝接到家中做衣服。
  村子里的裁缝都是带着徒弟走家入户做衣服。周先生的父亲会在前一天去裁缝家里打听,确认裁缝在谁家里干活、何时结束。第二天,周爸爸直接去裁缝干活的那家把所有物件一股脑地挑回来。
  到家后,裁缝先测量家里所有人的尺寸,然后开始埋头苦干。周先生一家四口人,基本每年集中做一次衣服,每次每人至少做两件衣服。这样算下来,全家至少做8件衣服,通常需要裁缝(带着两个徒弟)忙活两天才能做完。
  张丽女士(化名),30岁,北京某公关公司经理,她的家乡是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县中安镇。在她的记忆中,逢年过节时妈妈都会带她去赶集,在集上买块布料,然后让裁缝做衣服。卖布的旁边就是做衣服的,大约有七八个裁缝一字排开在那里接活。他们不带缝纫机,只带着皮尺测量顾客的尺寸,接到活后拿回家里去做。然后在下一个赶集日(农历尾数二、五、八是赶集日),把做好的成品拿回来,顾客再到集上自取。
  
  玩转CAD
  
  除了测量尺寸外,做衣服的关键环节是“设计”,以往的裁缝很少强调“设计”元素,更多的工作内容只是“裁”和“缝”,老百姓也更关心衣服的功能。
  温饱问题一解决,衣服的“款式”更被老百姓所关注,于是很多裁缝打起了“设计牌”,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则是现代服装设计的必备工具。2002年,本报记者曾去过广东南海采访纺织信息化,当时的南海西樵镇就已经熟练应用CAD了。
  千家万户纺织忙是西樵的风景,1995年仅西樵镇就有3000多家纺织厂,农民们“洗脚上田”做起了老板,销量占广东省市场的20%、全国市场的2%,一些厂还做海外订单。1995年总结“八五”时,南海市认识到纺织业虽然成了气候,可埋伏着危机――传统纺织业门槛低,各地都搞,技术含量低的中低档产品过剩,国内外纺织品逐步趋同,中高档产品供不应求。西樵的纺织企业规模小,老板素质低。开发中高档产品需要较多投入、较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靠企业自己难以解决。老板们在市面上看到新产品就用剪子剪下一块,带回来 “仿”织。
  1998年5月,由南海市政府牵头,在西樵创办了“西樵轻纺布料工艺制版中心”,后改名为广东南方技术创新中心。中心副总经理杜沁说,中心配置了计算机,引进了CAD软件,建立了实验工厂,专门从事面料、染色、印花、提花的设计和试验,为中小企业服务。杜沁演示了面料CAD系统并引导记者参观了中心设施。
  余洪泽是南海新潮公司董事长,他回忆道,以前大家都没有设计概念,“仿制”盛行。1985年他在广州看到进口的旧衣服用了一种很特别的面料,就剪下一块,回家想办法投了产,结果产品在内地很火地卖了3年。
  1998年设计中心成立,余洪泽了解到电脑设计的好处,就与中心合作,产品开发又快又好,以后每年新潮公司都和中心有很多合作。
  现在,新潮公司也配起了电脑,请了设计师,自己设计新产品。和新潮一样,越来越多的纺织厂开始重视设计,越来越熟练地玩转CAD。
  
  
   红都制衣三维无接触人体测量系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