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维权防为先――“3・15”特别报道:15年社保退休工资表
 

维权防为先――“3・15”特别报道:15年社保退休工资表

发布时间:2019-03-16 03:43:36 影响了:

  又是一年一度“3•15”,当我们再度聚焦消费者权益之时赫然发现,身边的消费陷阱、欺诈竟然如此之多,而网络又使消费方式更加多元化。不法商家的各种招数繁多令人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入其中,遭受切身的利益损害。本报特将一年来虚拟与现实交易中的陷阱和欺诈手段进行了一番梳理,提请消费者注意,维权从防范开始。
  
  上篇:远离网络欺诈
  
  一年一度的3•15又要到来了。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发现,随着消费方式的多元化,要防范的陷阱、欺诈越来越多,尤其是网络带来的新变化。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人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会在网上度过,网络购物日渐普遍,网络欺诈也因而大行其道,招数繁多更是令人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网络欺诈的“大网”网络其中,遭受切身的利益损害。本期我们总结了近期网络上常见的八种欺诈方式,帮助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保护您的个人利益安全。
  
  1. 网购信用欺诈
  上网购物已经成为主流消费人群的消费习惯,成为主流消费方式之一。而随着网购的迅速流行,随之而来的网购信用欺诈也成为困扰消费者的因素之一。
  根据艾瑞咨询和淘宝网的联合调研,淘宝2007年完成433亿元成交额,这一数字是零售巨头沃尔玛在华销售额的近3倍,实现了156%的增长率,远远超过家乐福、国美等任何传统零售巨头的增长。而按照最近几年的年均增速和网络购物的几何式增长,最晚到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有望突破1万亿元大关,届时,网络购物市场将占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的份额。
  为了保障消费安全,在不少C2C的网络购物网站,信用评价成为买家判断卖家服务质量的决定性依据之一,不少消费者表示,一个网络卖家信用度中好评的数量会影响到自己的选择。
  那么,卖家标示的信用度就一定可靠吗?事实并非如此,当信用成为左右买家消费的重要因素时,与之相关的欺诈也随之产生。当您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刷信用”这几个关键字,便会看到“我们是专业的刷钻团队”的宣传语。所谓的“刷钻”是指人为伪造多桩虚假交易,以迅速获得原本应该通过长期经营才能累积起的高信用标志。
  所以,当您看到这样的宣传口号,这样的职业存在的时候,您还能相信您所看到的信用评价吗?如果说早期的“刷信用”行为只是少数个人通过虚假交易等方式提高自己信用度的手段,那么现在“刷信用”这种行为已经开始有了欺诈的意味。
  其实信用欺诈也并非不可逃避,在多数购物网站中都有关于历史信用评价的记录,并有最近1周、最近1个月、最近6个月、6个月前等时间段的划分。多数情况下,非虚拟物品卖家,开店时间相对较长,好评保持在95%左右是比较可信的。当您发现您的卖家信用度极高,而且是在短期内迅速积累的好评时,最好看看以往的评价记录,尤其是获得好评最多那几个月的记录。这样将有助于减少您网购中遭遇信用欺诈的可能。
  
  2. 假水货欺诈
  随着数码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不少新款的数码产品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不过新品上市往往价格昂贵,尤其是行货正品,其价格往往比水货高出不少。于是,购买水货成为不少消费者的首选。而网络交易由于隐蔽性和便捷性,成为水货泛滥的温床,也给了不少欺诈者可乘之机。
  类似于早期那种“在网上购买手机结果收到一块砖头”的诈骗方式早已引起人们的警惕,而“假水货”的出现,给了诈骗者们新的机会。当您在网上看到某种数码产品,譬如手机,比正常的销售渠道价格低30%甚至更多时,就需要考虑一下所谓“水货”的真假了。
  通常情况下,水货与正货价格确实存在差距,但是也不至于低到如此地步。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做生意必然是以赚钱为目的,没有哪个商家会在网上花时间当慈善家。所谓的“亏本甩卖、跳楼出血”都是骗子惯用的噱头,抛开别的不说,网络卖家也要吃饭穿衣,至少也要交网费电费才能上网来出售商品,像某些卖家那样天长日久的“跳楼出血”的甩卖下去,他是靠什么活到目下还能在网上出售商品?
  其实相对其他骗术来说,“假水货”卖家的骗术并不高明,偏偏有人自投罗网。当某新款手机在商场中卖6000元以上,网络上却卖2000元以下时,惟一的可能就是假货。目前数码产品的成本都比较透明,加上销售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其实销售商从中能够获得的利润并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么丰厚。如果卖一部手机真有超过30%的利润,想必也不会轻易有水货流入国内市场了。
  对于假水货欺诈,建议消费者决定购买前先了解一下该款产品的实际价格,进行一定的比较。其实数码产品的利润都比较透明,在卖场等正规的购买地点通常都可能得到实际的最低价。了解清楚之后,再比较一下和网店的差价,就能分辨出真假。
  
  3.钓鱼网站欺诈
  目前,网上一些利用“网络钓鱼”手法,如建立假冒网站盗取网上银行、网上证券或其他电子商务用户的账户密码,从而窃取用户资金的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多。现在已很少有用户会通过电子邮件内链接等方式进入虚假网站,而钓鱼网站依旧存在,并通过散发传单、在网络发布合作信息、散布虚假优惠信息等方式继续骗取消费者的信任并点击。
  钓鱼网站往往利用IE漏洞,并精心设计脚本程序,用显示假地址的窗口将用户诱骗进入钓鱼网站。诈骗者常用来进行模糊消费者判断的手段可能有:用数字1代替小写字母l,用数字0代替小写字母o,抢注与正规网站近似的域名等。
  犯罪分子建立的钓鱼网站往往域名和网页内容都与真正网上银行系统、网上证券交易平台极为相似,引诱用户输入账号密码等信息,进而通过真正的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系统或者伪造银行储蓄卡、证券交易卡盗窃资金; 还有的利用跨站脚本,即利用合法网站服务器程序上的漏洞,在站点的某些网页中插入恶意Html代码,屏蔽住一些可以用来辨别网站真假的重要信息,利用cookies窃取用户信息。
  譬如当您登录钓鱼网站,首先会生成一个弹出窗口,上面显示相关虚假消息。在该弹出窗口出现的同时,钓鱼网站主页面在后台即通过多种IE漏洞下载病毒程序,并在2秒钟后自动转向到真正网站主页,用户在毫无觉察中就感染了病毒。而后台执行的病毒程序将下载该网站上的另一个病毒程序,用来窃取用户的账号和密码。
  为防止中招,建议用户不要轻信虚假信息,在进行网上交易时认真核对网址,最好手工输入而不是通过其他页面进入; 申请个人证书并妥善保管,选择不易破解的密码并妥善保管,不要选诸如身份证号码、出生日期、电话号码等作为密码,建议用字母、数字混合密码,尽量避免在不同系统使用同一密码; 做好交易记录,对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等平台办理的转账和支付等业务做好记录,定期查看“历史交易明细”和打印业务对账单,如发现异常交易或差错,立即与有关单位联系。
  
  4.中奖信息欺诈
  岁末年初,不少网站为了调动参与者的热情,往往会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抽奖与赠送活动。而中奖信息欺诈也往往裹挟其中,使用户真假莫辨。
  与早期的“您中了***奖项,请交纳***元税款后领取”之类的中奖信息欺诈不同,现在的中奖信息欺诈更加具有系统性。诈骗者往往伪装成某些大型网站的管理人员,通过站内信件等比较容易取得用户信任的方式,告知用户抽奖信息,并提供给用户抽奖密码和验证码等信息。当用户提交个人资料进行验证后,伪装成管理人员的诈骗者会向用户提交反馈信息,告知用户已经中奖,之后诱导用户核实个人账户资料,趁机窃取用户账户、密码,或以邮寄费用等名目要求用户交纳款项。为不让用户察觉,诈骗者往往只索取小额款项,也不直接要求用户交纳“税款”等容易引起警惕的款项。这种诈骗往往选择大型网站,采用全面撒网的方式进行骗取,因为每个用户被骗取的金额都不是很大,而且诈骗者往往事先取得用户的信任,事后又以邮寄流程有问题等借口加以搪塞,降低了用户的警惕性。往往当用户意识到上当受骗时,诈骗者已经销声匿迹,加上时间过长,诈骗数额较小,用户也往往很难提供有力的证据进行举报或追查。所以最后往往不了了之,使诈骗者得以逍遥法外。
  一般网站正规的抽奖活动都在大型网站进行正规报道,进行过相关公证,并有相关人员负责活动解释及核对中奖者信息。预防此类诈骗的根本办法是,如果接到中奖、抽奖等信息,应该要求对方提供公司的详细信息、电话、网站等资料,通过搜索引擎查询详细信息,看是否有人被骗; 或拨打媒体上曾经公布过的公司对外电话进行咨询。不要轻易相信来源不可靠的中奖信息,以及来自偏远地区的电话、手机等号码提供的信息。
  
  5.个人信息欺诈
  随着“先试后买”的购物方式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试用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一些相关的公司网站也会推出一些赠送试用品的活动,作为对消费者的回馈。于是不少诈骗者钻了试用流程的空子,往往以窃取用户个人资料为目的,对用户进行诈骗。
  诈骗者往往伪装成某些公司在一些网站发布赠送试用装等信息,诱使用户登录自己的网站提交个人资料及亲友的个人资料等信息。这些个人资料有可能会被用来窃取用户的账户信息、被高价转卖给其他公司、或被用来进行进一步的诈骗。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该用户的个人账户可能会被使用提交的个人信息合法盗用,损失大量金钱而无处申诉; 也有可能接到大量的宣传信息,邮箱被垃圾邮件塞满,手机被推销电话和短信轮番轰炸,信箱里会插满各种推销信件,使用户不胜其烦; 另一种情况是接到诈骗者的电话或邮件,告知用户该试用活动已经结束,为了表示对用户的感谢,将以极优惠的价格向用户提供其他产品,一旦消费者轻信并购买产品后,诈骗者就如石沉大海,不再出现。而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有可能给用户带来金钱方面的损失,并可能扰乱用户的正常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销量和知名度,一些合法商家也正有意无意地加入到发布虚假试用消息的行列中。近期不少试用网站都有用户反馈,有些商家在发布试用信息诱骗消费者到店面或获得消费者个人信息后,推说试用期已结束或矢口否认试用一事,转而向消费者推销其他商品。这种不诚实的销售方式无疑也将对消费者带来伤害。
  因此,建议用户尽量参与正规公司及大型试用网站的相关试用活动,不要随便轻信来源不明的试用及赠送信息。在填写试用资料时,尽量避免填写常用的个人邮箱或家庭号码等联系方式,以免收到垃圾邮件或被骚扰。尽量不要上传身份证复印件或提供身份证号给不能确定是否安全的网站,尤其不要透露个人的账户及密码等信息。
  
  6.邮件欺诈
  
  如果您收到类似于“您好,麻烦(这两天)把款存入以下银行账户,多谢合作!”或“我是lily,我在外地手机欠费了,请帮我充100元到1393123412*的手机,回来还你。”之类邮件,那么“恭喜”您,您有可能已经遇到了邮件欺诈。
  邮件欺诈可谓是传统的网络欺诈手段之一,早期的冒充网站管理员或银行邮件要求收件人回复密码和账户以确认个人信息安全的邮件欺诈手段基本已经销声匿迹,新出现的邮件欺诈显得更狡猾。根据中国反垃圾邮件联盟的统计,2007年全年的垃圾邮件数量较2006年增加了100%。IDC的统计则表明,2007年全球垃圾邮件的数量每天超过1200亿封,平均每个人每天收到20封垃圾邮件。更可怕的是,当前的垃圾邮件威胁是协作式的,有适应能力和智能性,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欺诈为目的。
  与传统的钓鱼网站欺诈不同,邮件欺诈更多地利用了人们喜欢通过邮件等方式传递私人信息的特点进行诈骗。对经常通过网络尤其是电子邮件进行联络、在网上进行购物的个人或是经常通过网络转账进行交易的公司来说,朋友通过电子邮件交代需要帮助的事情,或是通过电子邮件接收对方的付款账户是很正常的事,当然部分人会再打电话或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核实,但并非所有人都会想到需要核实对方的信息。尤其是你的朋友里刚好有人叫lily,或是您并不知道接收汇款方的真实姓名且需要尽快汇款时,被骗的几率更大。
  因此,当您接收的邮件涉及到需要您付出金钱等内容时,如果看上去就像垃圾邮件或网络欺诈,那么最好尽快删除它,如果不能确定的也必须经过其他联系方式核实无误之后再进行其他操作。要知道,发送一百万封邮件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这一百万中只要有一个人上当,欺诈者就能赚钱。
  
  7.IM欺诈
  
  绝大多数网民都使用即时聊天工具,QQ、MSN、Skype等即时聊天工具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加,针对即时通信工具的欺诈方式也逐渐流行起来。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这一软件的普及,借助几种日常生活中的骗术,使很多人上当受骗,而且隐蔽性非常之强。
  目前已经有针对即时聊天工具的尾巴病毒,通过即时聊天工具的诈骗手法多如牛毛,而且如果在局域网内某一个即时聊天工具被攻破,可能会让整个局域网都陷于中病毒的情况,使用户防不胜防。
  记者就曾经见到一位好友的个人说明里写着“我从来不给人点歌,也不会在外地手机欠费; 我从不帮朋友充Q币,也不需要朋友帮我充Q币; 我没有一个外地来的表妹要找工作,也不需要和人借钱; 我也没见过视频脱衣舞女,也不认识寂寞的金丝雀; 我从来没有免费资源,也没参与任何需要投票的活动。凡是我聊天过程中发布的链接或索要钱物的信息,请和我本人核实,否则后果自负。”内容几乎涵盖了目前即时聊天工具中可能出现的所有诈骗借口。
  即时聊天工具欺诈隐蔽性极强,而且即时聊天工具中的好友多数都和用户有比较熟悉的关系,信任度很高,加上诈骗者使用的借口往往煽动性较强,很容易使用户上当。在使用即时聊天工具时,为了安全起见,一定要保证防火墙的正常运行,并尽量注意不要随意接收他人传送的可执行文件或点击他人提供的网址。现在不少即时聊天工具都有相关防骗提示,并提供病毒专杀工具,只要使用中提高警惕,就可以减少中招的可能。
  8.流量和点击欺诈
  互联网在成为一种非常直接、有效的广告媒介的同时,也成为了滋生欺诈的温床。尤其是当依据流量和点击的收费成为网站广告运营的主流方式之后,流量和点击欺诈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虚假流量”和“点击量作弊”的方式早已有之,传统的雇人刷新或点击的“人海战术”早已落伍,眼下能够自动执行一系列循环点击、页面刷新操作的脚本程序 “机器人”层出不穷,而且软件程序隐蔽性和技术含量已经越来越高,变得越来越难以识别和防范。更有甚者,不少恶意网站打着广告分成、提供统计数据或是提供网页内容的旗号,诱骗中小网站主或个人网站主在网页中加入自己网站相关的程序代码。当有用户浏览该网页时,就会自动向恶意网站提供流量、自动转向恶意网站或被下载恶意程序。而这些网站主和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被恶意网站所利用,他们所提供的流量和点击将成为恶意网站向广告联盟换取金钱的筹码。
  早期的流量和点击欺诈主要针对的是互联网上的大广告主,当阿里妈妈等大型广告交易平台上线后,越来越多的个人用户加入了购买和销售广告的行列,流量和点击欺诈离普通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越来越近,更多地影响到了广告用户的切身利益。虽然流量和点击欺诈事件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殊途同归:提供虚假的流量统计来提高网站广告位售价,或由没有采购意向的人反复点击广告主的链接,使广告主为无效的流量买单。
  目前针对流量和点击欺诈,还没有完全切实可行的策略。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广告用户遭遇问题,使用网络广告监测软件预防流量和点击欺诈,成为广告主和广告服务商共同考虑的策略之一。目前,广泛应用于网络广告监测领域的技术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对网站服务器日志分析,获得网络广告效果监测分析数据; 另一种是利用在网页上嵌入特定的代码,获得点击数据。其中,日志分析以其高稳定性和安全性成为目前网络广告效果监测的主流。
  
  链接
  电子市场秩序需要规范
  
  北京即将迎来2008奥运会,为了落实中消协“消费与责任”年主题,针对2007年电子市场投诉量不断增大的发展趋势,为了有效降低投诉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和谐消费环境,迎接奥运会的召开,海淀工商分局、海淀区消协联合有关行政部门、行业协会、鼎好等电子卖场,共同开展了海淀区进一步整顿电子市场经营秩序和规范商户经营行为的联合行动,成立了整顿电子市场经营秩序办公室,公布了规范整顿工作的具体方案,以及短信提醒、警示牌、电子曝光台等具体措施,还为鼎好电子市场等10个第一批建立保护消费者权益联络站的电子市场进行了授牌。
  据悉,这次整顿活动共发布了三项机制,并采取七项措施开展治理。三项机制分别是:
  首先是建立诚信档案机制。在市场内建立各商户的诚信档案,对于被投诉单位的立案、调解、贴牌、公示、处罚情况建立详细的诚信档案,便于对商户进行诚信评级和开展奖惩。
  其次,建立社会监督和评议机制,为了通过社会监督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各电子市场特地制作了黄色警示牌、电子曝光台,通过社会曝光,开展目标明确、点面结合的消费引导和舆论监督工作。黄色警示牌、电子曝光台对到市场购物的消费者具有直接的提示作用,而社会曝光则面向全社会公示不诚信的经营者。同时,将定期邀请消费者、人大代表、行政执法单位、消协、行业协会、经营者代表、媒体组成的诚信评价组,开展共同评议和监督。
  还要建立信息反馈和长效运行机制。电子市场建立投诉受理档案,每月与海淀工商分局、海淀区消协沟通、交流本市场受理投诉情况及典型案例、活动信息,每季度由区工商局召集电子市场有关负责人,召开例会,通报电子市场本季度的投诉情况,并就下一阶段的工作要点进行布置。
  此外,还将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对商户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建立第一批十个电子市场的“保护消费者权益联络站”,实现消费者投诉的快速解决。对不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调解工作的经营者,存在推诿、扯皮、拒不执行调解意见等行为的被投诉者,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实行口头告诫、贴黄牌、市场内电子公告警示、社会曝光等不同程度的处理。
  更方便的是,今后,每个进入中关村地区的消费者都会收到一条消费提示短信。每位中国移动的用户,在进入中关村地区后,将自动收到系统发送的购买电子产品的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规避消费风险。
  而对于那些在投诉调解中发现存在违法经营嫌疑的经营者,将移送相关的行政执法机关,进行依法查处。
  投诉热线自然必不可少,设在工商分局消保科的62612315,负责接待举报,设在消协的62557505负责接待投诉。然后,还会定期开展评议监督,组织开展消费调查和各种评议工作,推动治理工作更深入的开展。
  据鼎好相关人士介绍,目前,通过前期的一系列工作,目前商城投诉站接到的投诉量已经有明显下降。(侯霁恒)
  
  下篇:避开卖场陷阱
  
  终端卖场仍是消费者们购买IT产品的主流模式,但是,强行拉客、虚标价格、炒货等等不良习气一度横行中关村,不法商贩为消费者布下层层陷阱。
  诚信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横亘
   在中关村发展前进道路上的一块巨石,并非某个卖场在违背这一从商之本,而是影响整个中关村商圈,甚至整个行业荣辱兴衰的拦路虎。强行拉客、虚标价格、炒货等等不良习气一度横行中关村,不法商贩为消费者布下层层陷阱。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脚步临近,中关村即将迎来全世界的关注,重塑中关村卖场的诚信形象刻不容缓。
  
  陷阱一:
  “请君入瓮”
  中关村的拉客现象一度十分严重,离卖场还有几百米时就会有拉客者,卖场里也是拉客的多过买货的,经过整治,这种现象已经大大好转,但是,仍然存在,而且转战到了网上和电话上。很多消费者买东西前会到网上或打电话查询价格,一些商家针对消费者的这种习惯,在网上或电话里虚报一个很低的价格,先把消费者“骗”到店里,然后再设置其他“陷阱”。
  因为网上发布信息很方便,也基本无人验其真伪,所以有些商家根本没有正规的营业执照,到这样的商家买东西,是否会上当受骗也就可想而知了。
  
  陷阱二:
  混淆产品型号
  IT产品型号繁多,同一个品牌,就有很多种不同型号,性能上当然也存在差异,价格也自然不同,有的甚至价格相差很多。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对所有型号了如指掌,很多不法商贩就会钻空子,故意混淆型号,令消费者不明所以,上当受骗。
  消费者一定要把自己关心的功能问题及时提出,在付款前把所有疑问与商家讨论清楚,关键问题最好落实在文字上。
  
  陷阱三:
  赠品诱饵
  大凡消费者都希望自己买的产品物超所值,所以商家的促销赠品措施可谓“一招鲜,吃遍天”。但是,另一方面,因为促销赠品很受欢迎,于是就有不法商贩利用赠品推销,诱导消费者改变购买初衷,购买一个本不是消费者自己想要的,甚至是过时的积压产品;或者本末倒置,只顾关心赠品,反倒忘了检查所购产品的质量,被商家掉了包。拿到产品时,一定要当面检查清楚。
  
  陷阱四:
  销售凭证含糊
  消费凭证和发票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基本证明,也是未来维权的凭证,所以一定要仔细核对。一些不法商贩会把销售凭证上的落款单位、日期、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等写得含混不清,而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信息,如果产品有问题,投诉或保修服务时这些都是依据。而且,三包期是有时效性的,如果日期写错了,很可能影响到产品的三包服务。
  另外,消费者最好同时要求把所购商品的序列号也写在销售凭证上,并将自己特别强调的问题要求商家标注清楚。这就会更加保险。
  
  陷阱五:
  维修陷阱
  维修同样需要注意,事实上,在消费者投诉中,对于维修的投诉占据相当比例。商品维修时,要求厂家维修人员一定要填写维修记录。每次维修都是一次服务过程,而服务本身也是有质量差异的,为了保证自身的权益,要求仔细记录维修过程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有些商品出现问题很可能是因为出厂时质量便有问题,每次维修记录都是消费者维权的凭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