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从“神九”报道看网络媒体如何报道重大科技新闻事件] 网络媒体虚假报道
 

[从“神九”报道看网络媒体如何报道重大科技新闻事件] 网络媒体虚假报道

发布时间:2019-03-30 04:24:51 影响了:

  2012年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举世瞩目,也是中国航天史上极具突破性的里程碑事件。   作为对这一重大事件直播的中央八家网络媒体之一,中国网记者组对这次航天活动进行全程多媒体跟踪式直播采访。这也是中国网继2011年成功直播报道“天宫一号/神八飞船交会对接”之后,再次对重大航天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媒体的报道。
  提前进入报道状态
  2012年2月17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正式对外宣布神州九号飞船将于六月到八月择机发射。一接到这个消息,中国网记者随即与航天科技集团建立起紧密联系,提前进入报道状态。神九与天宫载人交会对接的新闻报道,对专业知识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新闻报道一定要客观、准确,不夸大、不渲染。由于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由互相独立的多个部门组成,各个部门专业性很强、差异性很大。所以,为了避免犯常识性、事实性错误,中国网记者花费数月时间,潜心学习载人航天工程的八大系统的基础知识,挨个部门熟悉基本情况,系统了解整个工程运作的流程,进行系统消化整理。
  6月9日,神九发射倒计时一周之际,中国网适时推出“神九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大型新闻专题。
  航天新闻报道预案必须要有两手准备。因此,神九报道的预案中,不但有成功进行的报道方案,也对神九发射、对接、返回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败做了充足的准备。两份不同的报道预案,体现了重大报道策划必需的周密和充分。
  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对于实现新闻传播效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网的神九专题充分体现网络时代多媒体报道特点,将现场实时图文直播、前方图片报道、专家视频访谈与文字新闻报道有机融合于一体,全面展现、及时跟进神九活动各个阶段的活动进展。专题在全面的新闻报道、翔实的技术信息、权威的资料展示基础上,根据网络多媒体特性,大量增加图片、视频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中国航天事业日新月异的变化,既体现了直播报道的现场感和时效性,又丰富了专题报道的内容,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传播效果。
  在航天活动新闻报道中,瞬息万变,信息更替迅速,对网络传播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有更加新颖的报道形式来进行网络直播,而网络直播则具备现场感强、短而精、新闻价值高的优势,使得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和优势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大大增强了网友的心理参与感和关注度。
  此外,专题还尝试使用大量直观有力的展现形式,深入浅出介绍复杂艰涩的高科技话题,比如用滑动栏目轴的形式展现中国航天员的衣食住行等概况;用示意图来展现此次交会对接过程中的任务步骤;用滚动大图模拟展示交会对接在空中的操作景象;用滑动图来图解中国未来空间站各个部分的功能;用二维坐标轴展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大步骤和九次神舟飞船重大任务。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和新形式的展现都可以帮助普通网友更加快捷地获取信息,一目了然地掌握我国载人航天的概况。
  栏目与栏目之间的逻辑构架更加清晰严谨,将松散庞杂的科技信息化零为整,层层推进。纵向上,突显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成就;横向上,将中国与美俄交会对接做了简单比较。用图谱的形式全面直观地介绍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领军人物,帮助网友理清令人眼花缭乱的专家名单,对照航天的八大系统,可以从宏观上明确专家的工作职能。
  体现现场感
  6月初,中国网记者拿到神九采访任务工作时间表,获悉从6月16日至6月29日将有五次现场采访机会。随即,中国网组建两支报道小组,分别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北京航天城采访。中国网记者在第一时间采写发布独家新闻、图片与专访,运用消息、通讯、侧记、深度报道等多种体裁形式,精心选取新颖独特的关注点,更好地彰显了报道的影响力。
  同步报道时效性强,与网友获取新闻的需求节奏同步,但是如何避免与其他媒体“撞车”的局限性呢?记者需要在报道角度选取、内容组织及形式表现方面有所创新,选好符合受众需求、独具特色的关注点,更好地发挥媒体自身的资源优势。
  新闻报道要传达现场的信息,给受众带来信息接收的观感,实现新闻的传播价值,对新闻的真实和形象要求很高,因此新闻的形象化表达离不开对活动的环境、气氛、举止、言行,以及现场观察的描述。这就要求直播内容要敏锐地捕捉到现场有意思的细节,将受众带入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中。
  “现场”作为新闻事件的发生地,是受众关注的焦点,因此要选择有内容可看,而且有故事可说的现场作为现场报道的背景。作为神九任务的两个主战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北京航天城飞行控制中心,对于大多数受众来说,都是充满神秘感和神圣感的地方。在神九运行期间,这里发生的一举一动,都吸引万众的注意力。这些备受瞩目的现场活动,都将是最佳的“故事背景”。
  开掘独家新闻点
  载人航天工程作为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涉及八大系统不同方向的各种问题。许多媒体都把竞争的落脚点放在争夺访谈对象,反而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这些专家了解的只是神九航天工程中本专业领域的部分,对于未来载人航天工程的规划问题,找相关官员回答比找专家谈更宏观全面。把选择采访对象的眼光放得更开阔些,避开对某几个知名新闻源的“反复利用”,独辟蹊径地开辟自己的新闻源,在报道深度和广度上才能更胜一筹。
  记者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被事件进程本身所吸引,而应当多从普通受众的“第一反应”疑问中寻找新闻。受众对于事件的一些直观感受、第一反应,蕴藏着大量精彩独到的新闻点。譬如,很多人奇怪为什么航天员在神九飞船里与在天宫一号中穿着不同的航天服,记者为此专门采写了《揭秘神九航天员的衣食住行》,通过通俗精炼的概括,介绍了航天员飞天后生活状态的特别之处。当航天员安全顺利返回地球后,人们最期待的时刻莫过于航天员出舱,很多人不太理解,既然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为什么需要被人抬下来呢?针对这个“第一反应”中的问题,记者报道了《航天员返回地面出舱后不能立刻站立属正常现象》一文,解开了受众心中的疑团。
  重大的航天新闻往往采用新闻发布会或新闻发言人等权威方式发布,这样一来新闻就成为了一种公共资源,大多数媒体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通过同一个途径获取信息。当与其他媒体共同面对同样的新闻素材时,怎么从中提炼衍生出新鲜独到的独家消息呢?
  采访前期长达数月的系统调研和基础学习,在这个时候就体现出重要性和必要性。出于对载人航天知识的较深入了解,记者就可以调用已有的信息储备,能从纵深和反思的多种维度比较分析,在共有新闻源中开掘创造新纪录的新闻点。比如,《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成功 中国航天员首次进驻天宫》、《景海鹏三进出征大厅 成为中国首位两次飞天航天员》与《神九航天员刘洋填补了我国女性航天飞行空白》等文章,都是将神舟九号与前几次神舟飞船活动进行异同点比较,得出一系列最新的纪录,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此次航天活动的重大意义。既规避了普通消息稿的枯燥,又在历史深邃中提升了民族荣誉感。而《神九3名航天员身份仍保密国内媒体掀起“刘洋热”》、《外媒:中国进入航天俱乐部改变领域内数十年格局》等报道则跳出了事件本身,换了一个角度来反观媒体的表现,比较国内外媒体的报道热点,对既有事实总结归纳并据此设问,在常规稿件外重新开掘新的报道点,为神九报道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作者系中国网新闻中心记者,图片由作者提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