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信”的伦理内涵及其教育价值_请解释伦理,道德的内涵
 

“信”的伦理内涵及其教育价值_请解释伦理,道德的内涵

发布时间:2019-04-02 04:33:13 影响了:

  摘 要:诚信是儒家伦理的重要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提倡与弘扬这一伦理道德,不仅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而且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成为良好教育环境的精神支撑。
  关键词:诚信 内涵 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D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26-02
  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华民族被誉为礼仪之邦,“诚信”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责任,它推动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政治经济秩序。“信”强调人的言行统一,继承和发扬“信”的伦理观念,用以教育学生,对于构建学生的基础性道德人格,增强学校的道德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信”的内涵
  “信”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劳动创造、生产斗争中总结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许慎《说文》中说:“诚,信也。”又说,“信,诚也。”不过,“诚”的内涵更广泛些,并带有根本的性质。“诚”是“信”之体,“信”是“诚”之用。
  1.信”要求言行合一。“信”,诚也。从字型结构来看,“信”是由“人”和“言”两部分组成的,表达人说话时的负责态度。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輓,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意思是说,人如果离开了信,就不可为人,就像大车和小车离开了輓軏就套不住牲口从而无法行进一样。足以说明“信”是德性修养水平的表现形态和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个人无视信用,他将在社会生存中丧失“立仁”和“显仁”的必备资格。
  “信”不止要求人们主观意识上做到自我约束,还必须要使之外化到平常的行动中,并使二者在互动过程中表现出相合性。在日常生活中,“信”就要求人们不要因为追求眼前的短暂利益或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说大话、讲空言,不随意许诺无法兑现的诺言。
  2.“信”是交友的首要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朋友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从一个人朋友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本身的影子。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体现出朋友之间的“信”可能会超出一定的社会价值,因为凡是志同道合者都有成为朋友的可能。因此,在择友和交友的过程中要谨慎,要择友而交。与道德高尚的人为友能促进自己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与道德低下的人为伍也能把自己引向危险的边缘。这也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3.“信”是执政的重要手段。诚信作为儒家伦理的立政之本,有之方能从事政事。在子贡问政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①可见,取信于民乃为政要道,也是决定国运的关键。古代如此,当代亦然。我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10月19日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部署制定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会议指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十分不满。各地区要对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信用信息要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平台,实现对失信行为的协同监管;“十二五”期间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信”伦理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
  孔子的“信”伦理思想主要形成于他对学生的讲学中,反映了他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的成就。
  1.“信”是教育的目标要求。孔子把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君子上,且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此。他认为“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悒悒。”②“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③可见,“信”是作为君子的基本道德标准,想要成为君子决不可“无信”。
  2.“信”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在其诸多的教育内容中着重强调了四点,即通常所提到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④这说明文化技艺、生活实践、忠诚待人、信实办事对学生的发展最为关键。对作为教育内容之一的“信”,孔子曾多次进行论说,如,“信则任人焉”,“主忠信,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⑤“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⑦由此看来,孔子不仅把“信”作为为人的基础,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也确实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3.“信”是师者的人格魅力。教育者要用真诚之心与学生进行沟通,不把世俗功利的风气带到思想教育工作中。孔子十分重视师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⑧他认为,教师应言行一致,认真诚实,赞赏“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⑨极力反对“巧言令色”、“利口无信”的行为,憎恨那种言行不一、假冒伪善的“乡愿”,并称其为“德之贼”。⑩孔子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了堪称忠信的楷模,也因此在学生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三、“信”的教育价值
  “信”最本质的含义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并由此引申出对崇高价值的热切向往和固执持有的态度。“信”伦理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
  1.“信”表现在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信守诺言者,可能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既得利益,但他们仍会一如既往地去做。因为“信”本身是一种超社会价值的价值。人之所以要守信,源于其内心的一种观点,即认为话一旦出口,就对个人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这样,与“忠”的道德观念相比,“信”更依赖于主体的自觉性,更强调个体判断的意义。
  2.“信”体现为人们对真理固执持有的态度。一般而言,人对于自己想说的和想做的总是自认为对的东西。有了这样一种固有的观念,人们便会为之而坚持,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在中国,为“信”而死的人不绝于史,体现了人类为坚持精神价值可以放弃物质生命的崇高品质。
  3.把“信”的固执性贯穿于人际关系和政治生活,便表现为重承诺,“言必信,行必果”,赏罚分明……“信”的道德准则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人类社会有重大价值,主要源于人类本性喜好真、善、美的东西。人们总希望自己说的是真、善、美的话,做的是真、善、美的事。为此,人们可以经受万千磨难,挺过百般痛苦,甚至坦然去死。
  诚实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努力,不是光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要付诸行动的。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和信任。诚实不仅能体现自身的人格,还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及尊重,并对身边的人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注释:
  ①《论语·颜渊》
  ②《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③《礼记·表记》
  ④《论语·述而》
  ⑤《论语·卫灵公》
  ⑥《论语·学而》
  ⑦《论语·泰伯》
  ⑧《论语·子路》
  ⑨《论语·里仁》
  ⑩《论语·阳货》
  参考文献:
  1.李保强.孔子的“信”伦理思想与当代德育环境建设.教育研究,2001(9)
  2.高良.“信”的伦理内涵及其教育价值.孔子研究,2001(9)
  3.张福林,李振中.挖掘“诚实守信”的伦理内涵,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国农村教育,2005(8)
  4.林之强.说“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5.朱丹.论儒家“诚信”伦理及其现代意义[J].浙江学刊,2002(3)
  6.康志杰.辩驳下的趋同—先秦诸子百家论“信”伦理道德观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7.王玲莉.朱熹论“信”[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8.李现臣.《论语》中的“诚”与“信”[J].孔子研究,2003(4)
  9.陈国庆.试论儒家高尚人格的基本特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责编:若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