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小小少年_小小少年缘何官瘾十足
 

小小少年_小小少年缘何官瘾十足

发布时间:2019-03-30 04:45:49 影响了:

  如今社会有个很有特点的现象,不但是中国公务员中存在官迷(官瘾),而且在中小学生中也存在官迷现象。那么,青少年学生官迷情形怎样?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种现象呢?  青少年学生官迷表情扫描
  ◎稚嫩的官意识
  2012年3月中旬,在全国两会期间,在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看民生”特别节目中,当记者询问贵州山区小学生长大后的理想是干什么时,几名稚嫩的小学生竟然异口同声地回答:“进城,当官!”记者大惑不解:“为什么要当官啊?”答:“当官能离开贫穷的小山村,能进城,能坐车,能吃好吃的,别人都听我的话,能过上好日子……”
  ◎小不点的官瘾
  老同学杨女士的儿子刘锋最近老是闷闷不乐,原来,他上个学期被老师“委任”做了个小组长,负责收作业本,而这个学期却被老师“罢官”了。小家伙一度哭着要爸爸买点东西去老师那儿把“官衔”要回来。
  刘锋说,做小组长时很多同学都听他的话,也跟他玩,而现在他什么都不是了,那些同学似乎都不喜欢跟他玩了。有如此痛苦的经历,刘锋表现的“官瘾”,就不令人惊讶了。
  ◎一个班共有52名学生,班干部竟然多达22名
  《海峡导报》报道,福建省三明市永安三中初一有一个班,共有52名学生,班干部竟然多达22名,其中不乏副劳动委员、副小组长之类的奇怪头衔,如同当代中国行政机关秘书长一大帮,非领导职务多如牛毛。致使班干部严重“超编”。
  为什么一个班会有这么多“官员”呢?这个班的班主任说:“这些学生干部只有三分之一是正常人选,其他的都是家长打招呼让安排的。一些父母为让自己的孩子当上班干部,三番五次打电话、送礼物。”原来,22名“官员”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是靠家长幕后操作当上“官员”的。
  讨论:
  ◎还学校一片净土
  (吴琼,某高三学生)
  我高一时曾当过班长,当时全家都很开心,一起出去吃饭庆祝,爸妈还到处和亲戚朋友说自己女儿“当官”了。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家里人那么开心,除了名声好听些,当班长更主要的是为班里做事,考试不会加分,平日也没有补助可领,相反还要占去自己很多课内和课外时间。
  渐渐地,我明白了,家长希望自己孩子“当官”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有很多潜规则。在有的单位,同等条件下的几个人,要想当官,就要靠关系走后门;当了官,手上的权力越大,就越有可能得到更多的灰色收入。有当官的亲戚朋友也是鼓舞人心的事,因为那意味着办事会更方便。
  学校本是一片净土,可是随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过节给老师送礼,找关系让老师特别照顾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班上“当官”等现象越来越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我们应当呐喊:还学校一片净土,让学校天空依然蔚蓝。
  家长篇
  ◎为孩子跑官要官要视情况而定
  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从小培养孩子的能力,提高其素质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意在提高孩子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着力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家长的做法无可厚非。如果纯粹是为了让孩子出名,让孩子适应社会上当官争权、为自己捞好处等不良倾向,应该坚决予以制止。
  老师篇
  ◎学校岂能成为官场
  校园出现“官迷”现象,罪过不在孩子,根源不在家长,而在于班级管理中的不公平,在于有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偏心”。当有些家长成为“官迷”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学校是否已成了“官场”。
  思考:
  为什么孩子会有“官瘾”
  孩子对“官位”的兴趣大致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外界环境的影响,二是主观的心理需求。
  毋庸讳言,我们这个社会还存在比较浓厚的“官本位”思想。孩子从各方面接收到的信息让他们认识到:当官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当官证明你很能干,你很有人缘,很有权威,会有一种“人上人”的感觉。
  无独有偶。合肥市网友范女士的女儿当上了小组长,组里10个同学凑钱请她吃烧烤。范女士大惑不解,女儿煞有介事地袒露了秘密:即使当个小组长也能管十来号人呢。范女士问那些请女儿吃烧烤的同学们为何这般尊敬小组长,同学们抢答:“小组长管收发作业本,旷课缺席考勤,权力可大!我们对组长好,到关键时刻,组长会放过我们。”
  因为手上或多或少的权力,很多学生热衷于当班干部。河南省《教育时报》曾进行过专题调查,在180名接受调查的一年级小学生中,想要当班干部的学生占到89.5%,其中,想当班长的学生高达七成,而其中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当班干部的还不足1%。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都有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需求。班干部是全班学生关注的焦点,这无疑会让孩子有一种成就感。这种心理本来是正常的,适当地引导会激发孩子争先创优的意识,但是很多家长却往往对此表现出过分的热情,并给予不合适的解释:“你真是人小志气大,长大了绝对当大官。”这就给了孩子一种误导:想当官、能当官就是好样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孩子就会忽视通过努力来获得心理满足的过程而纯粹追求结果:看谁的官大、权力大。
  上述个案中的学生对班干部职位的狂热追求,其实就是受了周围的环境尤其是身边人的有意误导,把当班干部当做自己上学的唯一目标。
  支招:
  求全责备没用处,正确引导很重要
  ◎正确引导孩子对待权力
  专家说,不论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还是受心理需求的支配,孩子对权力表现出来的热情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长要做好适时的引导。
  首先,要淡化“权力欲”。当孩子表现出对“官位”的兴趣时,家长要告诉孩子:官职越大,责任也就越大。组长为全组的同学服务,班长必须为全班的同学服务。将权力和责任结合起来,让孩子从纯粹地比权力转为对责任的慎重。
  其次,不用“官职”来评价一个人。“谁谁混得好,年纪轻轻就当了局长……谁谁混得差,年过半百连个科长都没当上。”大人的这些言语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家长更不能拿职位的高低来评价孩子:“某某年年当班长,这孩子真不错。”“你如果当了班干部,妈妈就奖你一辆自行车。”将“官职”当做“优秀”的代名词,这就会误导孩子:只有当官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家长应该教育孩子: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官职”只能说明他(她)某些方面的能力强。而且“官职”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责任,而非荣誉。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孩子的成长才不会偏离方向。
  再次,鼓励孩子通过努力获得别人的信任。同学们为什么选张三当班长,而不选李四当班长,这其实是信任的取舍。别人为什么信任你?那是因为你让人感觉有能力,能做好这件事,而能力绝不是别人赐予的,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所以,孩子想当班干部,想出人头地,这本身并不是坏事,至少表明他(她)是积极上进的,家长要给予鼓励,引导他(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同学们的信任。
  ◎谨防校园“买官风”
  上海市人大代表柏万青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一份书面建议,希望重视中小学班干部产生过程中的“腐败”现象,同时,她也对中小学生在校外佩戴“干部标志”提出了质疑。
  柏代表说,当前的班干部任免制度,对班级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最直接的影响是:那些成绩优、表现好、能力强本该为官的学生,由于没钱、没背景,遭到排挤,只能沦为平民百姓了。教育专家认为:当班干部会使这些学生乐观自信,充满优越感,并富有竞争精神。没有当过班干部的学生较多表现为有自卑感,性格内向。所以,这种出身的不平等,会直接决定他们地位的悬殊。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势必会造成孩子心态上的失衡,进而影响他们对社会的评价和人生价值取向。
  柏代表提出要对中小学班干部产生过程进行改革,谨防校园“买官风”,这是一个非常及时和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学校班级管理理念,制定出一种公正、合理的班级组织形式,还学生们一个天真无邪的心灵,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们健康纯洁的成长环境。
  责编/彭艺珂
  E-mail: pengke420@163.com
  微博网址: https://weibo.com/pengke42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