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分析及消除对策|厌学症是哪种心理障碍
 

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分析及消除对策|厌学症是哪种心理障碍

发布时间:2019-04-04 04:10:58 影响了:

  摘 要:当前许多中学生都存在着学习心理障碍,这极大制约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必须要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研究
  一、厌学对学生学习的危害
  1.厌学属于学习中的普遍现象。资料显示:对于一所中学526名学生作出调查,其中对学习完全没兴趣的学生占43%,认为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的学生占51%,以此来看,厌学思想属于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2.厌学心理的传染性也很强。中学生年龄通常都不到18周岁,他们的自制能力不强,而且还非常容易受到外来环境的影响。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但自己对学习失去兴趣,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其他同学,使厌学面呈扩大趋势
  3.厌学会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厌学的社会影响学生厌学会导致教育质量下滑,对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中学时期是个人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如果没有打好知识基础,又如何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栋梁之才?
  二、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1.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并且,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丧失学习自信心,把自己看成上学习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是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之一。
  2.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厌恶。
  三、分析厌学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1.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变革的巨浪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点,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社会劳务市场的不完善,使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厌学心理,对其他学生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深刻的影响。目前,许多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聊天、看电视、打牌;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督学”角色,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3.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的心理。
  ①中学课程和内容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设计的,教学要求偏难偏深,有些教材内容陈旧,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②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
  ③应试教育评价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种压力下,学习较差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尊重、关心和耐心帮助,以致成绩越差越厌学,越厌学越差。
  4.学生自身的因素。有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在学习中遭遇失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此外,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也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四、为学生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良好氛围
  首先,作为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的转变,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教师要积极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减轻学生的压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教师应增加感情投入,以情育人。给学生以信任、好感,在评价时多一些肯定色彩,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关心,爱心,理解教师的一片苦心。
  再次,作为家长,不要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给他们以更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卓丽红.试论中职学生厌学的现状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1,(21).
  [2]李月清.农村中学生厌学状况的分析和对策[J].科技资讯,2010,(21).
  [3]胡进才.“问题学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8,(0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