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预设与生成【让预设与生成“和睦相处”】
 

预设与生成【让预设与生成“和睦相处”】

发布时间:2019-04-04 04:10:48 影响了: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高效的。预设与生成相融合的艺术可从以下三方面体现。  1. 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有价值的生成,并顺着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地实现生成的价值提升。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虽然要预想学生课堂中会出现的各种可能,但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想法,备课再仔细,预设再充分,也不可能预想到课堂生成的全部内容。因此,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内容,虽然教师课前未能预设,然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师就要及时地补充,机智地生成,因为关注课堂生成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
  如一次我上《鸟的天堂》一课,有一句“我仿佛听到了鸟扑翅膀的声音,注意看时,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我原本只想让学生由“仿佛”明白:对于鸟扑翅膀的声音“我”可能听到了,也可能没有听到。可阅读中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课文写‘我’仿佛听到了鸟扑翅膀的声音,注意看时,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那么到底有没有听到呢?如果听到了,怎么会一只鸟的影儿也看不见?如果没有听到,又为什么要说仿佛听到呢?”这一问让课堂顿时热闹起来。有学生说:“我认为当时没有鸟在扑翅膀,只是作者听了朋友的介绍急切想见到鸟,以至于耳边好像传来了鸟扑翅膀的声音。”也有学生附和:“是呀,是作者的幻觉。”可有的说:“可能是当时真有鸟在扑翅膀,然而当作者注意去看时却没有看到,所以才用‘仿佛’。”一时间,教室里乱成一团。
  这一问真的让我始料不及,我脑子飞速地转着:如果此时我说些诸如“下课后再讨论”之类的话,必将使学生的探究欲受挫,学习热情也会因此而消沉;若尊重学生的独特发现,顺势而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得到激发。于是我抛开预先的教学设计,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到这一问题上来,对提问的学生夸奖道:“你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真有一双慧眼!”然后又说:“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相关段落,由‘仿佛’想象开去……”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读书,认真思考。之后再交流碰撞时,一个学生满有信心地说:“一种可能是当时真的有鸟在扑翅膀,但当作者注意去看时却没有看到,不敢确定是否真有鸟在扑翅膀;另一种可能是当时鸟都在巢里栖息,作者听朋友介绍后渴望见到鸟,以至于耳边传来鸟扑翅膀的声音……”对上述说法,我没有分辨其对还是不对,而是这样引导:“这位同学分析得很有道理,到底是什么原因,恐怕只有作者才真正明白。但是有一点大家清楚地看到了,就是作者用一个‘仿佛’,好像把我们带到了大榕树下,使我们也产生了作者那样的感觉,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意境,令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此外,我们还感受到了巴金爷爷用词的准确。”
  这样合理点化、模糊处理,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神奇魅力和作者语言的无穷魅力。 案例中我始终抓住“仿佛”这个似有还无的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层层深入探究,自我寻求答案,使鸟的天堂的形象和精妙的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渐趋丰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装“痴”卖“傻”
  装“痴”卖“傻”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产生错误生成时,教师有时不急于彰显“智者”的魅力,而是尽可能“傻”一点,来句“我就不懂了”、“我也不知道 ”、“我也没办法,你再试试”等,故意向学生示“困惑”,以此打破学生的依赖感,进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战胜挫折的欲望。如一位教师执教《惊弓之鸟》一课时问学生:“更羸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了下来,你佩服不佩服更羸?”本想赢得学生对更羸的佩服声,谁知一位学生大声嚷道:“这有什么稀奇的,如果当时我在魏王身边,我也照样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佩服更羸的学生开始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如果默认他们的话,无疑会降低更羸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如果否认他们,故意岔开话题,那学生今后质疑问难的信心就会受挫伤。于是,那位教师装傻说:“哎,照这样说来,大家都有可能成为魏国的名射箭能手喽,不过只是生不逢时啊!”这么一说,学生们都咯咯咯地笑起来。教师趁热打铁继续问:“更羸的本领真的就在于他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吗?”这个问题,把大家的注意力再次引到课本之中,大家又默默地读起书来。几分钟后,教室陆陆续续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我以为更羸的本领显示在他能仔细观察,从一只在常人看来极普通的大雁身上看出它飞得慢,叫声很悲惨。”有的说:“更羸的本事还显示在他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经过严密的推测,最终得知这不仅是一只受过箭伤、伤口尚未愈合的大雁,而且是一只离开同伴、孤单失群的大雁。”还有的说:“更羸的本领更显示在他熟知大雁的心理,知道它听到弦响定会十分害怕,会拼命往高处飞。这样一用力,伤口被拉开,便从高空掉了下来。”
  课上到这里,教师便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书本上。自由朗读了几分钟后,教师顺势回到了刚才的话题:“你们现在还佩服不佩服更羸?”沉默片刻,大家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佩服更羸,佩服他仔细观察的能力。我平时就缺少这种能力,对一些常见的事物熟视无睹,发现不了新的东西,所以写文章写出的东西很平淡。以后我要向更羸学习。”有的说:“我佩服更羸,佩服他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有规律的东西,并进行科学推测。如果是我,即使看到了这只大雁,也不能知道它受过箭伤,孤单失群。”有的说:“我佩服更羸,佩服他的谦虚与实事求是。如文中的‘我可以试一下’、‘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这些地方都反映出更羸很谦虚,并不把自己吹得十分地神奇或了不起。”……
  本案例中,教师正是巧妙地运用“装痴卖傻”之计,才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了“绝处逢生”的效果。所以作为教师,要有坦然面对生成的勇气,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让课堂成为“生长”学生个性的最好土壤。
  3. 补偏救弊
  课堂生成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是游离目标,这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从错误中探究,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有时甚至可以果断地放弃课前的预设,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行创造性地生成。如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时,一个学生提出:“《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不准确。因为‘借’首先要经过主人同意,而故事中是诸葛亮设计了一个‘局’,从曹操那里骗来了箭,所以我认为题目应改为‘草船骗箭’。”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我也这样想。”“老师,我不同意。”教室里热闹起来。此时,教师没有敷衍了事,也没有按预设强行施教,而是顺水推舟:“究竟是‘借’准确,还是‘骗’准确,我们先把课文仔细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呆会我们来个现场辩论。”整堂课,教师将所有的问题进行整合,以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经过激烈的辩论,明白了诸葛亮在之后的作战中又把这些箭如数“奉还”给曹操,有借有还,所以用了“借”。
  课堂中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预设走,甚至出现与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面对这些“偏离的生成”,是把学生强拉到预设的轨道上,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实在能挑战教师的理念与智慧。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是置“生成”于不顾,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案例中的老师,面对学生偏离目标的生成不急于表态,而是把“球”踢回给学生,是非曲直由学生去说,并采取正确的引导,从而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把握住生成,补偏救弊,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教师就能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
  成功、高效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的结果,要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教育智慧,我们就要科学地把握二者的关系,让预设与生成“和睦相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流淌着生命的气息与情趣。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塘厦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