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抉择梦境挑战模式【历史的挑战和抉择】
 

抉择梦境挑战模式【历史的挑战和抉择】

发布时间:2019-04-07 04:31:50 影响了:

  这是本世纪最后一次机会  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又一次出现在上海。他独具慧眼估量着上海在中国改革的位置,以自我批评的方式努力推动上海改革的进程,“回过头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言词之切,期望殷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对上海的干部语重心长地说:这是上海在本世纪最后的一次发展机会。抓住本世纪最后一次机会。全党、全国、全团无不为之警醒、思索。
  上海团干部的思考透着几份自豪、几份失落和再展雄风的一搏之志:上海是值得自豪的,上海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8,工业企业收入占全国的1/5,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6。但独领中国工业风骚的上海似乎又有一种失落感,改革开放的10年中,与突然堀起的深圳、珠海相比,上海显得悄然失色。
  不失时机,上海团市委自去年以来,在12家企业、4所高校、3县12区,组织了6个专门课题组,开展了万人问卷调查。
  在企业深层改革中,共青团传统的工作内容、活动方式、考核体系,或多或少,无一不遇到新的挑战:
  延续多年的共青团活动时空与企业严格管理后的时空饱和,形成了渐趋突出的矛盾;一些团组织擅长的求声势、造影响的活动方式与务求实效的矛盾,也逐渐明显;竞争机制和劳动利益的落实与倡导奉献精神,向思想教育工作又提出了新的难题;企业压缩非生产人员后,专职团干部的减少和艰巨繁重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对矛盾;还有……
  其实,共青团面临的挑战并非自今日始。几年来,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中,瘫痪——整顿——再瘫痪——再整顿,这无限循环的艰巨任务,这难以走出又必须走出的怪圈,恐怕不仅令上海的团组织感到棘手,连年徘徊、甚至下滑的团青比例,纵然有种种合理的因素,似乎也在提问和呼唤,共青团的凝聚力在哪里?
  矛盾的提出并不要求简单地否定以往,而是要求共青团寻找发挥传统优势,适应新形势的新途径、新方法。或许一些团组织在新的矛盾面前,感到了短暂的困惑、一时的失措,但上海的更多的团组织在本世纪最后一次机会前,几乎异口同声地提出了:
  跑步到位;主动加压;顺势而上。
  因为——
  本世纪的最后一次机会,不是几尽绝路的最后生机,而是瞬息即逝的历史良机,无可避免的历史挑战;
  本世纪的最后一次机会,不是中国改革历史篇章的最后段落、最后的圆满句号,而是盼望已久、必然出现的改革深层推进,是共青团跨入新世纪、再度辉煌的新开端。
  改革并不潇洒
  改革是多情的,它能给企业和职工都带来福音;改革又是无情的,砸破“三铁”,转换经营机制,每个企业和企业成员都面对严峻的考验。改革啊,并不潇洒。
  有2.2万人的上海第三钢铁厂,企业改革的第一步计划下岗率10%,也就意味着全厂将有2000多人下岗。这众多的下岗者,难说不会给企业带来不安定。作为企业的领导,在抬手砸几十年的“多就业,低工资,人均一碗饭”的大锅饭时,心里着实无法潇洒。
  要向下岗工人发出“下岗通知书”,什么时候发为最佳时间,上钢三厂的领导颇费一番苦心。发晚了,下岗人员无思想准备;发早了,下岗人员思想浮动、影响工作。谨慎斟酌,择定在下岗3日前发出通知书。共青团主动请战,凡团员、青年的思想工作由团组织承包。
  为下岗人员设立了接待站,释疑解难。团干部参加了接待工作。接待站开张前,把原有的玻璃茶杯都撤掉,换上新购的塑料茶杯,不仅是为了卫生,而且考虑到万一出现下岗人员向接待人员摔茶杯时,毕竟塑料杯要比玻璃杯软、伤害后果要轻。每一个参加接待工作的团干部不仅对可能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作了准备,还都仿佛怀着临危不惧、挨打不还手的思想准备走进了接待站。良苦用心,只为保驾改革。
  所幸,没有发生一起砸茶杯的事件,但这并不能掩饰因改革而在人们心底潜涌翻滚的巨大波澜。上海柴油机厂一青工接到下岗待聘通知后默然无语,他懂得改革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对于自己的下岗又觉得无颜与家人交待,依旧每日早出晚归假装上班,在街市上打发每日漫长的八、九小时。这八、九小时中,他暗自流泪、借酒浇愁,忍受下岗的煎熬,排遣内心的失落。团干部知道了这事,心为之一震。改革啊,不仅需要有勇气把拖死企业的“隐形待业”变作公开的上下岗的无情竞争,不也正是需要这些下岗职工默默的、多情的支持吗?团干部连夜上门家访,握着那青工的手,实实在在的话温暖了那青工的心:你是个好职工,你支持了改革,企业今天的改革离不开你的支持,企业明天的发展也需要你。
  “团组织看得起我。”于是,这位青工再不流泪,振作精神,努力学习,又上新岗位。
  团干部在企业深层改革中也无法潇洒。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共青团,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是永不“下岗”的。但具体到每一个团干部,就未必“永不下岗”了。上海第三钢铁厂某直属处的团委书记这回“下岗”了。他在厂里属正科级干部,本以为再惨也能换把副科级的交椅,但这次搬铁交椅动真格的,他当了一名办事员。徐州造纸厂前任团委书记,这回也下岗到了车间。他们的下岗警醒着在岗的团干部和他们的后任:团组织的位置写在了党章上,但团干部的位置和威信要写在团员青年的心上。改革的深化,给每一级团组织、每一个团干部又提出了一份共青团事业永不下岗的新试卷。
  “要吃馒头自己蒸”
  在徐州的一家亏损企业里工人挂出这样一幅标语:“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吃馒头自己蒸。”何其相似,“有作为才有地位”这个前几年就被一些团组织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企业深层改革中又一次应验了。真理就是如此地简单、明了,党和社会主义给了共青团应有的地位,但企业团组织的具体地位不仅是靠上级给的,而且是靠团组织在为企业分忧、为青年解难、在企业的中心工作中赢得的。
  徐州糖果冷食厂,1991年夏季,产品滞销,工厂富余劳动力60多人。厂里决定富余人员走街串巷去叫卖冰糕。在富余人员中有不少是正在恋爱的未婚青年,他们怕叫卖冰糕时被热恋中的情人撞见,小小的冰糕箱在他们肩上竟沉重得背不动。该厂团总支书记周广建了解这一情况后,没有二话,背上冰糕箱走出厂门去叫卖,他还组织在岗团员利用业余时间上街卖冰糕,于是富余人员与在岗人员的思想落差在共同的推销活动中得到平衡。一个夏天过去了,冰糕销售额超出前一年同期水平。坦率地说,周广建算不上销售能人,但周广建明白,顺应改革,更新观念,是团组织能有所作为、大有作为的舞台。徐州纸箱厂曾是个亏损得连银行都不敢贷款的企业。工厂从从严治厂入手,一次为某用户生产的纸箱不合格,第二天工人上班进厂,看见不合格的纸箱铺在厂内的道上,厂长要每个工人踩过去。当时的厂团支书王朝春真不愿踩,但他忍着泪跟大家一起踩了过去。他用心品味了这一生难忘的感受,接着组织团员、青年重新参观厂里办的反浪费和劣质品展览。后来,有1名团员、4名青工同另7名职工一起在厂里贴出一封致厂长的公开信,肺腑之言是:厂长,我们理解你们,请你们挺起腰杆,带我们往高处走,我们保证说主人话,尽主人责……公开信前,厂长眼睛发潮了,为了企业职工的理解;公开信前,有的工人落泪了,为了企业在扭亏为盈的脱胎换骨中,自己心里经受的磨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