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众声喧哗中该怎样发言 开会该怎样发言
 

众声喧哗中该怎样发言 开会该怎样发言

发布时间:2019-06-19 04:39:39 影响了: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以理论研讨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以20世纪新的批评理论为立论依据,对文学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赋予文本以新的意义,丰富对文学现象的认识,有理有据,论证逻辑严密,具有说服力。特别是将文学现象置于全球化语境下,考察作家如何在不同文化的冲突和撞击中冷静地做出抉择,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因素,坚定地弘扬本土文化的优秀品质,令人信服。这样的研究方法,或许是《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郭英剑教授的文集《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4月版)是一部长达516页、洋洋洒洒70余万言、集作者20年潜心思考、由72篇精辟论述构成的一部研究外国文学的著作。
  该书正文包括7个部分:美国文学、英国文学、其他英语国家文学、文学/文化理论与批评、语言与教学研究、文化时评和序言。“美国文学”由16篇“赛珍珠研究”论文、5篇“约翰·厄普代克研究”论文、5篇“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论文、10篇关于哈特、吐温、伦敦、法因德、里克特、贝娄、克雷斯、欧茨、德莱塞、纳博科夫等其他美国作家研究的论文构成。“英国文学”包含9篇涉及劳伦斯、华兹华斯、福斯特、莎士比亚等作家研究的论文。这部专著还包括3篇“其他英语国家文学”研究论文、10篇“文学/文化理论与批评”论文、3篇“语言与教学研究”论文、7篇“文化时评”文章和9篇为其他著作所写的“序言”。其构成规模之大、探讨范围之广、研究角度之多令人感慨。我带着浓厚的兴趣通读了全书,深感《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将文学现象置于全球化语境下进行考察,以理论研讨与文本分析相结合、宏观论述与微观阐释相结合、外来文化研究与本土文化研究相结合、历时观察与共时分析相结合等方法来研究文学作品,既表达了作者的创新性见解,也深刻再现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人文关怀。
  理论研讨与文本分析
  众所周知,文学研究者的任务是以文学批评理论为观点支撑,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来为文本创造意义,从而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找到使世界变得更好的办法,进而为世界的重构做出自己的努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离不开有效的视角,即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观点便无从建立。《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以下简称《文学研究》,引用该书只标注页码)通篇将文学研究置于全球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将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文化研究等理论研讨与文学文本分析相结合,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及其文学价值。
  在《赛珍珠:后殖民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一文中,作者摒弃了传统的历史社会批评方法,尝试依据萨伊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来探讨赛珍珠及其作品。作者首先系统、清晰地梳理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观念,接着在对赛珍珠作品所做的文本分析中指出,赛珍珠在其中国题材作品中做了有别于东方主义的描写。她创作的小说《大地》、《母亲》等真实地反映了民国以后的中国历史和生活,为西方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图画。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真实可信、颇为感人的人物形象,如《东风·西风》中的桂兰、《大地》三部曲中的王龙、王源和阿兰、《闺阁》中的吴夫人等,他们善良,有追求,有生活的创造力。她“没有把他们描写为稀奇古怪、不合理性、异国情调的黄皮肤的魔鬼傀儡”。作者进而得出结论,“赛珍珠的东方题材作品运用东方主义的话语,试图揭穿西方宏大话语的虚假性,以期将中国、东方融入世界之中,并以此来拆解西方权威。她对中国、东方本土文化的关注,就是要打破西方人的神话与梦幻,还庐山以真面目。”(P27)这一将理论研讨与文本分析相结合而得出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
  宏观论述与微观阐释
  阅读《文学研究》一书,读者既能感觉到议论的磅礴气势,又能感觉到说理的潺潺流水。这是因为作者将宏观论述与微观阐释相结合。宏观论述是作者对研究对象的总体把握,这包括立论的理论依据、研究重点的确定以及文本分析的视角。微观阐释则是对文学文本的细读,它包括对文本意义、文本结构、叙事技巧的分析讨论。
  在“英国文学”部分,作者首先在“传统·劳伦斯·现代主义”一节里论述了劳伦斯与传统的关系,指出劳伦斯“始终秉持着英国传统文化所赋予他的天性: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对丑恶现实、罪恶现象给予无情的鞭挞。在创作思想上表现为具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本质,在艺术上则表现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手法的自觉运用”。(P264)在作者看来,劳伦斯的作品《白孔雀》和《儿子与情人》表现了与哈代小说《远离尘嚣》相似的批判现实主义主题:“农村田园诗的气氛已渐消失,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也和人烟稠密的喧闹城市一样在上演着人生的悲剧。”(P264)作者指出,劳伦斯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以自然主义的手法描写梅勒斯与康妮的性爱场面,极力渲染、烘托两性关系的完美、和谐,在艺术上表现出自然主义的因素。但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富有洞见地指出,劳伦斯冲破了英国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模式,转向了心理描写的深度、精确性和多样性。“他不仅揭露工业化社会的黑暗,而且深入地探索两性关系,挖掘人物的性心理,并进而描写性爱。”(P265)在劳伦斯的作品中,人物爱情悲剧的原因不是社会习俗、宗教礼仪、道德禁锢或法律,而是现代工业文明下人类灵魂扭曲后的矛盾和冲突以及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作者的结论是,劳伦斯对传统既有继承又有超越。
  在论述劳伦斯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时作者指出,劳伦斯的小说表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表现题材上的向内转,表现人的内心的精神危机和心理冲突,表现人的无意识、非理性的活动,即从外部客观社会转向了主观精神世界。”(P266)作者认为,劳伦斯以《儿子与情人》中保罗耽于俄狄浦斯情节来表现人的无意识领域的内心精神活动,以《骑马出走的女人》中主人公的抉择表现不符合逻辑、有悖于理性的意识活动,从而表现出非理性主义色彩。因此,劳伦斯被视为现代主义作家。但《文学研究》的作者发现了劳伦斯有别于现代主义的独特之处:首先,劳伦斯虽然也像现代主义一样感到现代社会的荒谬与混乱,但他认为这种现状是可以改变的,并且在作品中提出了改变世界的药方。其次,与现代主义不同,劳伦斯认为人性善良、美好,而压抑人性的现代工业文明才是丑恶的。再次,在艺术手法上,在劳伦斯的小说中没有现代主义的极度夸张、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他的主人公“虽然地位不高,也孤独迷惘,但并非是生活中的弱者,他们都在苦苦地思索。寻找着自我的出路”(P267),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劳伦斯在小说中激烈地抨击现代工业文明,描写扭曲的人性、本能,希望通过人性的复归,为死气沉沉的英国和当代社会找到一条再生之路。作者由此得出结论:劳伦斯超越了现实主义传统,又在现代主义文学大潮中独树一帜,闯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是作者在宏观论述中提出的观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