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钱钟书窗教学设计 《窗》教学设计分析
 

钱钟书窗教学设计 《窗》教学设计分析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7:56 影响了:

  泰格特的《窗》通过一扇心灵之窗写出了人性的美丑与冷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人性的卑劣,更看到了人性的冷漠。一个利他,一个利己;一个热情,一个冷漠。这之间的距离,就是一扇心灵之窗。
  “窗”在高尚者的心灵中幻化出了灿烂的生命之花。在他的眼里,“窗”的世界是充满着一方光明、美丽、令人向往的净土。他是用心去看世界,用感情来描述生活,所以看到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并且栩栩如生的向同室的病友描述所见的一切。他一方面是借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一方面是借以唤起病友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意识,激励病友顽强地与疾病斗争,生存下去。这一切,体现了一种完美的人性:热爱生活、关心别人、意志坚强。而“窗”在卑鄙者眼中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就算真的有一扇窗,他也不会看到美好的一切;就算他能看到一些美好东西,他也不会与别人分享。这就是丑恶的人性:自私、卑劣、孤独。
  我们的目光可能更多的放在两个病人身上,而忽略了一群看不见的人。他们无比冷漠,冷漠得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可怕。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想像自私病人见到所谓的窗不过是一面光秃秃的墙后的下场,而应该多想想,如果这个世界都像另一位病人那样伟大,每一个人都闭上冷漠眼睛,睁开关爱热情的眼睛,让这个世界充满爱,卑劣的人性就失去了生存的环境,人性悲剧就不会再发生。我们赞美高尚人性,唾骂卑劣人性,而害怕冷漠人性,呼吁热情的人性。《窗》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丑,也看到了人性的冷暖。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分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较为轻松。但要以怎样的语文活动来代替空洞的政治说教呢?本课在设计时,教者以案件审理的形式、采用对话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带动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写作技巧的探究。让学生在听、说、思的活动中,反复诵读、积极思维、踊跃表达,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仅以几个主要的活动流程的设计,来谈谈是如何创设情境,搭建理想的对话平台的。
  第一个话题:搭建一座有话可说的平台
  一.问卷调查,了解学情
  (教师设计调查问卷,语文科代表发放统计,并通报大体结果。针对第一题,教师指名回答选择“批判”和“警醒”的理由。)
  《窗》问卷调查表内容:
  不靠窗的病人,在同伴窒息而死后,如愿以偿地搬到了靠窗的位置,可他挣扎着坐起来来,看到窗外的情景却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你觉得这样的结尾是对这位病人的批判,警醒,还是兼而有之?
  教师预设的答案是:
  问卷调查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学生在回答时,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其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形成较为活跃的课堂气氛。
  课堂上人人有话说,人人都可以围绕一个话题说出完整的话,这是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体现,也是一节理想语文课追求的目标。如果,一节课的起始阶段就出现难以讨论的话题,学生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产生畏惧心理,那么,整个一节课的气氛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为学生搭建一座有话可说的平台就成为一节好课的第一要务。
  第二个话题:搭建一座能力提升的对话平台
  二.案情回放,理清情节
  (过渡语)从统计表上可以看出,大家对不靠窗的病人的较为一致的处理意见是让他接受道德法庭的谴责,为了使这次道德法庭的审判公开透明,(现场选出)下面有必要先请两位病人来叙述案情。
  (案情陈述要求:一是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二是文中有些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情节,在第一人称叙述时要有取舍)
  这是一道跨越时空与生死界限的说话题。两位阴阳相隔的病人假使能够同时站到审判席上陈述案情经过。学生在模拟时,随着叙述人称的改变,原先课文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故事情节就要进行适当的取舍。这样的对话要求,就不再是简简单单地复述课文,而是在此基础之上的一次能力提升。因而,为学生搭建一座能力提升的对话平台是上好一节课的着眼点。
  第三个话题:为学生搭建一座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对话平台
  三.法庭审理,性格分析
  (过渡语)刚才两位当事人的案情陈述,让我们对整个事件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我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还需要回到课文当中去,在字里行间找寻心灵变化轨迹。
  教师预设的答案是:
  靠窗的病人:
  向病友描述“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与同伴一起享受一两个小时的快乐时光。可见他处处为他人着想,编造窗外精彩的生活,其目的是想解除同伴的痛苦。编造得如此丰富优美,描述得如此生动有趣,正是他美好心灵的写照;自己病情严重,仍然编“所见”,讲“所见”,更显示出他的无私。
  靠窗病人的真诚、善良与无私,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不靠窗的病人:
  “津津有味”地听着同伴的讲述,对他来说,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可他“突然”产生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这里写出了他的嫉妒、自私的心理;同伴生命垂危,最后呼吸停止了。他“仍然”盯着天花板。这里写出他的嫉妒心恶性发作,私欲膨胀,一心想占据靠窗的那张病床,竟置曾为他带来“享受”的同伴性命于不顾,其灵魂丑恶、冷醒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这是一道让全班同学一起阅读文本、品味语言、提炼人物性格特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在字里行间寻找课文信息、品味作品语言的分过程中,个人的析概括能力得到锻炼,而且他们的情感倾向、价值判断的道德标准也有所体现。因而,为学生搭建一座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对话平台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石。
  第四个话题:为学生搭建一座心灵对话平台
  四.法庭合议,总结陈词
  (过渡语)假使你是今天道德法庭的主审法官,需要你对这起案件的一方作一番总结陈词,请你仿照示例,给靠窗的病人写一段总结陈词。(150字左右)
  教师预设的答案是:
  靠窗的病人:
  重病在卧,需要静养。可他并不满足于对窗外新鲜、活跃的大千世界的独自享有,而是自己自动地、义务地为不靠窗病友描述自己所享有的一切景物,使后者真切地感到“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从而给他羸弱的生命注入一种战胜病魔的精神力量。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以一种纯正的心绪观照到了人间流溢的蓬勃生命力的真美。
  不靠窗的病人:
  分享美的过程,却滋生丑恶欲念;从暗自不满,堕落到见死不救、忘恩负义的深渊。为了实现一己之私欲,“纹丝不动”地看着同伴仇促地呼吸、痛苦地咳嗽,却无意以举手之劳按响生命之铃。显现出远窗者人性之丑陋、人道和良知之泯灭。他虽然一时占有了迷人的“窗口”,却无法窥见美,只能痛苦地苟延残喘着。
  这是一道学生个体与作品主体之间的一次单独的心灵对话过程,是一次文本概括能力、语言分析能力的综合合体现,同时也需要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的积极配合。在活动中,学生动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将自己对人物的独特理解诉诸文字,这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较高要求。因而,为学生搭建一座心灵对话平台是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的标志。
  第五个话题:为学生搭建一座道德提升的平台
  五.庭外采访,感悟人生
  (过渡语)刚才,我们对同病房的两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庭审结束后,如果你是旁听席上的一位观众,要接受记者的现场采访,想请你谈谈这起事件对自己今后的人生产生哪些有益的启示?
  教师预设的答案有:
  1.靠窗的病人忍受病痛的折磨,让他人减轻痛苦,享受生活。爱因斯坦曾说过: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2.嫉妒是自己制造出来并把自己关在成功门外的一把锈锁,打开它,你就可以重新与别人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你就能获得赶超别人的信心和力量。
  这是一道完全开放的对话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在畅谈感悟的同时,个人的灵魂也得一次洗礼,情感由此而产生一次升华,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也得到体现。因而,为学生搭建一座道德提升的平台是学生走向成熟的标志。
  六.布置作业,丰富阅历
  阅读欧·亨利《最后的一片叶子》,在人物、主题方面比较异同。
  综上所述,情境的创设,对话平台的搭建,凝聚着语文老师的心智与汗水。语文老师如果能够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道德提升的目的,语文学科的功能就会凸显出来。
  唐余富,教师,现居江苏姜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