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朗读者》汉娜人物形象论文 [试析《朗读者》中女性形象汉娜及其背后蕴藏的寓意]
 

《朗读者》汉娜人物形象论文 [试析《朗读者》中女性形象汉娜及其背后蕴藏的寓意]

发布时间:2019-07-19 03:58:30 影响了:

  摘要: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创作的小说《朗读者》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德国战后小说的风潮。它甚至跨越了语言的障碍,在不同国籍的人们心中建立起一道能够直面心灵的桥梁。汉娜,一名普通的电车售票员,背后却藏匿着令人咂舌的身份。虽然她从那场残酷到令人窒息的战争中存活了下来,但却不得不面对命运中安排的另一场生死审判。本文尝试从汉娜的形象入手,由浅入深地分析《朗读者》故事背后蕴藏的寓意。
  关键词:德国 二战 忏悔 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
  如果仅凭小说的题目——朗读者,读者可能不会联想到这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是描述少年学习生活的轻松小说,抑或其他。但不可忽视的是作者本哈德·施林克的身份——德国近代小说家、法学家,1944年出生在浴火重生的德国。他的作品无一不涉及到二战带给德国人的反思与警醒。如此,《朗读者》呈现给读者的便是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悲情故事:15岁的体弱少年米夏毫无征兆地闯入了36岁的电车售票员汉娜的生活中。如若米夏没有不小心看到汉娜穿衣时那撩拨的搔首,随后的欢愉之情也就不会发生;如若汉娜不是文盲,想必朗读也就不会成为两人心灵沟通的桥梁。但,所有的假设被一一否决,这个男孩确确实实地和年龄足可以做他的母亲的汉娜之间萌生了为世人所不齿的爱情。而汉娜却对这涉世不深的少年隐瞒了她曾经的身份——法西斯德国犹太人集中营中的一名女看守。八年后,时过境迁,两人再次重逢的地点却是在法庭。汉娜坐在被告席接受着所谓正义的审判,而米夏却已经是一名见习律师。米夏只要站出来证明汉娜是文盲就能够帮助她减轻罪责,然而他却选择了沉默。汉娜不出意外地入狱接受惩罚。而这之后,米夏在狱外不间断地继续为汉娜朗读各种文学作品,录制成磁带寄给她。汉娜在狱中甚至学会了读书和写字。可当十八年后汉娜获得被提前释放的机会时,她却选择了踏着一摞摞曾经给予她自信与阳光的书本,在狱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故事的结局是悲情的,但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必然。
  二 德国女人汉娜
  1 初识汉娜
  初识汉娜时,她几乎给所有人留下的印象便是一名朴实善良的德国女性。米夏十五岁的时候得了黄疽病,“第一次发病是在回家的路上……呕吐物冲出口来,流过手指……有位妇女前来照护我了……她发现我在哭,于是把我搂在怀里,问清楚我家住在哪,将我送回家。”(《朗读者》,P3-4)汉娜丝毫没有嫌弃这个满身污秽甚至可能患有传染病的男孩。于是,即便这之后当汉娜与小她十几岁的少年沉溺于床笫之欢,也似乎并未给人以厌恶的感觉。虽然她表面上看起来成熟稳重、坚强硬朗,可内心仍旧拥有一颗少女的情怀。对于36岁的汉娜来说,生活似乎对她是不公平的:“她17岁时去了柏林,在西门子做过女工,21岁时身陷士卒……大战结束以来,她挨过了所有自己能够干的工作”。(《朗读者》,P35-46)当一切平静下来,当她不再为生计发愁,不再纠结于战争带给她的伤害的时候,她已经36岁了。青春、恋爱、婚姻,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光景,一眨眼就从汉娜身边溜走了。女性原本柔弱、渴求被呵护的一面,被她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而米夏的出现,对汉娜来说,仿佛是生命中的一束光。她肆无忌惮地将情欲和爱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个仅仅十几岁的男孩。与米夏的每一次约会,无时无刻不让汉娜体会到爱情的温暖和情欲的满足。
  2 挥之不去的标签——文盲
  文盲,汉娜身上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标签。由于不识字,汉娜请米夏为她朗读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恰恰也由于文盲的身份,使得汉娜在法庭上付出了失去自由的代价。当有检察官提议请笔迹专家检验任务报告书这一重要证据是否为汉娜执笔所写时,她顿时惊慌失措道:“你们不用请什么笔迹专家了,我承认,报告是我写的。”(《朗读者》,P 114)然而,作为文盲的她又怎么可能写得出这份报告呢?汉娜撒了谎,她在自尊和事实面前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羞于承认自己是文盲,让汉娜背上了自卑的枷锁。德国是一个异常重视教育的国度,从小学开始便是无偿教育,不按时上学甚至还要被罚款;文盲只占国民比例中的极少部分。而汉娜的童年是悲惨的,由于种种难言之隐,她错过了和同龄人一样正常接受教育的机会。她在21岁时遭遇的那场罪恶的战争,更是将这名正值人生最美好时光的少女无情地卷入了万劫不复的动荡中。
  文盲的身份令汉娜极度自卑。她放弃了西门子升职的机会转而选择了不需要识字便能胜任的工作——集中营女看守;她放弃了电车公司给她的培训机会转而辞职离去;她也离开了那个曾经给了她满满爱意的少年,或许只由于她认为米夏不愿意被旁人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但同时,汉娜虽然不识字,却仍旧拥有对知识的渴望,这渴望由爱而生,因此朗读成为了米夏和汉娜之间心灵沟通的、维系了一生的桥梁。甚至在服刑期间,汉娜对于知识的渴望仍旧有增无减,她贪婪地汲取着知识的乳汁,期待着能够摆脱那个曾经让她抬不起头的标签,期待着能够战胜心底的自卑,期待着能够得到自己爱人的认可。
  3 纠结一生的罪与罚
  站在审判席上的汉娜毋庸置疑是有罪的,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在她身上独特存在的德国人固有的特征:固执、严谨、理性、恪守法规。现代德国人的这种性格本就起源于俾斯麦引领的普鲁士帝国时期,也正是那时几乎专政的统治体系促成了德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民族统一,第一次建立起了日耳曼人自己的国家,于是日耳曼后辈们便固执地坚守着这样的人生信条。当日耳曼人在几百年前经历了数次残酷的战争洗礼之后,这种品格在希特勒统领的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每一寸土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纳粹德国残暴的、有悖于道德的各种行为、法规,被像和汉娜一样的普通德国人漠然地遵守着。作为一名集中营女看守,汉娜的职责便是看管“囚犯”,防止逃跑,甚至挑选即将被行刑的可怜而又无辜的犹太人。尽管这样的行为在当时的纳粹德国是合理合法的,甚至整个社会都在默许这种行为,但实际上,这严重地挑战着人类固有的道德规范。当汉娜们做着当时看似正常的工作时,人性这个人类最基本的本性早已被抛之脑后。所以,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汉娜的本职工作导致她犯下了不可宽恕的罪行。更为可悲的是,汉娜却从未认识到错误的本质所在,她仍旧固执地认为米夏无需知道自己的历史,当米夏问起汉娜当兵时都干了些什么的时候,她以“你倒真会问问题,小家伙”(《朗读者》,P36),来敷衍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