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如何构建课程框架【馆校携手合作,构建实践课程】
 

如何构建课程框架【馆校携手合作,构建实践课程】

发布时间:2019-01-17 03:51:14 影响了:

   [摘要] 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馆校共同合作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可以说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和博物馆教育发展共同的一个新的亮点和新的领域。本文介绍了2007年至2009年湖南省博物馆和国防科大附中在此方面的一系列尝试和探索,提出了馆校合作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 馆校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 实践能力
  
  2007年至2009年,湖南省博物馆和国防科大附中共同开设了七年级综合社会实践课,在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来开发与实施七年级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从而建立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全新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
  一、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行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承载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它不再以知识的逻辑序列呈现,而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出发,寻找活动主题;它不再以告知的方式进行活动,而以体验和感悟的方式展开实践活动;不以掌握某种概念和方法为目的,而是通过主题活动,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没有体系化的教材,没有可循的成熟经验,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和亮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中,博物馆以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为使命,通过实物传播思想、知识和文化,具有生动直观、参与互动、寓教于乐的特点,成为青少年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具有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价值。《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并培养青少年参观博物馆的习惯。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号工程”、“五三三工程”、《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都强调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2007年全国政协提出“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议案,建议研究建立博物馆参与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是把利用博物馆开展教学活动纳入中小学生教育体系方面的长效机制。
  因此,无论是贯彻中央文件的要求,还是落实国家课程标准,馆校合作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立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和校外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和博物馆教育发展共同的一个新的亮点和新的领域。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湖南省博物馆与国防科大附中共同开设的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足于湖南本土文化,紧密结合博物馆基本陈列,推出了“体验汉代生活”、“地图上的湖南商周青铜文化”和“我眼中的长沙窑”三大版块。学生在自愿的原则下,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板块,参与展厅参观、完成工作纸、观看讲座、观摩文物、表演、设计、制作、撰写调查报告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地培养和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而在每次课程结束后,都将搜集学生作品,举办成果汇报展,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的体会和经验,并邀请教育界和博物馆界的行政主管部门、同行、家长、媒体前来观摩。
  在馆校共同开发综合实践课课程时,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博物馆教育的共同特点,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跨越学科,强调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要求超越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而博物馆的藏品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多方面的价值,综合着各个门类的学科。所以,在课程设计时,我们通过对博物馆藏品所蕴含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不仅将实践活动的内容与七年级的历史课程中“了解青铜文明”和地理课程中“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等学科内容进行了结合,还将历史、美术、地理、语文、音乐等多学科进行了综合统整,采取向学科渗透式的方法进行。例如,仅在“我眼中的长沙窑”版块中,向“历史与社会”学科渗透的有让学生探究长沙窑历史,调查了解目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规划等;向美术学科渗透的有了解长沙窑的艺术特点,亲手制作和相互点评陶瓷作品等;向语文学科渗透的有了解反映长沙窑盛况的唐诗以及长沙窑瓷器上题写的唐诗内容,撰写长沙窑保护情况调查报告等。通过综合多学科学习内容,不仅让博物馆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拓宽了活动的领域,而且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强调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而现代博物馆教育强调创设多种情景体验,在尝试、体验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将实践活动的形式设计得丰富多彩、参与性强。仅在“地图上的湖南商周青铜文化”版块中,同学们可以参与以下一系列实践活动,例如,自编自演情景剧《找老乡》、听讲座《湖南商周青铜器特点及代表器物》、在展厅内自主探究完成工作纸《我为楚王忙祭祀》、亲手触摸青铜器参考品、合作绘制一份湖南省部分重要青铜文物出土地图并撰写调查报告等。通过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不仅充分体现了博物馆的教育特点,展示了博物馆教育的独特魅力,而且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3.活动目标突出人本,强调主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现代博物馆教育是从观众需求出发,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所以,在课程设计时,让学生通过有效活动来体验主体性,强化主体意识,而博物馆教育人员和学校老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教育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协调者、评价者。例如,在“体验汉代生活”板块中,当进入展厅参观时,采取了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完成工作纸,教育员和老师从旁指导协助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的全过程。当组织学生实践体验大汉风华时,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参与的形式,或仿制文物,或表演短剧,或演奏器乐,或朗诵诗歌,或展示汉服,或投壶蹴鞠,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三、成果及反思
  3年来,共计有1200多名学生参加了馆校共同开设的七年级综合实践课,馆校共同合作开发了多种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其中编写了教案16篇、教学辅助资料20篇,制作教学课件11篇、图片50张,视频4个,设计学生工作纸3种,收集了很多学生的作品、报告和心得。参与课程开发的李畅明老师撰写的论文《博物馆教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的对接原理》和王红老师撰写的论文《加强馆校联系 寻求教育突破》分别获得省、市教育系统论文比赛一等奖。2010年5月,《博物馆教育与综合社会实践课课程开发课题结题报告》在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教育发展研究所举办的“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优秀成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通过3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已初步探索出馆校合作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模式为:准备――发展――实施――成果――反思。
  在准备阶段,首先,馆校双方应共同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实施领导小组,由双方的领导亲自牵头,组员由博物馆和学校双方的中层领导、教研组长、指导教师、博物馆研究专家和教育人员等组成。双方均投入专项经费,用于购买相关书籍和所需设备材料,完善博物馆实践基地的建设等,为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然后,对课程开发的背景和开发的可能性、课程开发的意义和条件等进行研究。一方面,博物馆应主动了解目前教育改革状况,深入学习《实践课实施指导纲要》,根据自身的陈列展览和藏品寻找相关课程资源以供教师参考,并邀请馆内研究人员对学校教师进行博物馆学、展品相关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加强其对博物馆资源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学校应主动告知馆方学生需求、班级特色和学校以往综合实践课开设情况,分享学生与教师对博物馆的经验和看法,观察了解博物馆的特色、可运用的资源有那些,并思考如何将这些资源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此外,还应对馆校双方的参与者加强培训,不仅能统一认识,明确馆校合作建设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而且能促进其综合实践课程以及博物馆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在发展阶段,馆校双方应首先对博物馆内各种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教学整合的教育资源进行归纳性梳理,将资源分为人力、环境和物力三类分别列出清单,然后根据资源集体讨论、共同规划并拟出课程体系,设计可发展的、适合所针对学习阶段的教学活动,讨论课程的进度,共同编写课程资源包。其中,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以博物馆的资源为主要素材,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动机和兴趣,符合其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深入挖掘藏品价值,积极拓展学科领域,有效整合各学科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注重参与性和趣味性,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的优势。课程资源包应包括教案、教学辅助资料、学生学习资料等,是博物馆教育人员、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材料,应详细标明教学的目标,规划教学的活动过程,制定一定的评价标准,也有详实的教学内容,说明所选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等。在设计课程的同时,还应积极协调社会、家庭和政府主管部门,争取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家长的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博物馆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在实行阶段,馆校双方应充分保证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制定每学期阶段操作计划,分工落实、责任到人,确保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老师可以是学校教师,也可以使博物馆教育部门人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仅应把握住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还须掌控教学活动的流程,注意学生的安全,并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双方定期召开研讨会,在及时进行反省和检讨教学内容以及评估活动中的优缺点后,可修正调整下节课的内容,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及时收集课程资料、学习报告、心得体会、作品收藏等,建立一本有系统、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档案袋。
  当课程完成后,一方面,馆校双方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举办展览,并对学生在课程探究中各种表现进行评估,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另一方面,馆校双方还应对教师和博物馆教育人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工作质量进行考评,将考评结果作为其业务考核、晋级、职称评定、评比先进的依据之一,而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馆校双方人员予以表彰和奖励。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举办教学成果展览、教学汇报观摩会等方式,邀请博物馆界和教育界的行政管理部门、同行、家长和媒体等多方人士参加,一方面,将合作教学的成果及时反馈,为馆校合作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获得行政方和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对于教学活动的推广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新闻报道等方式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有益于树立博物馆的社会公益形象,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
  课程结束后,双方应针对学生、老师和博物馆教育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评价双方在课程设计、实施、学习辅助材料设计、人员协助等方面是否有不足和值得改进修正的地方,从而对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效果进行研究与反思,并在研究与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便于在下一次实施。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
  1.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是馆校合作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前提条件。各项保障包括组织、人员、制度、课时、经费等方面,只有通过双方共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积极建设稳定的活动基地,全面构建学校与博物馆合作的组织形式、制度平台和保障机制,才能确保综合实践课程博物馆资源开发利用的长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2.相互了解充分沟通是馆校合作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所在。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学校和博物馆都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主体和实施主体。一般来说,教师对于博物馆藏品及其相关各学科知识、博物馆教育理论等方面,相对博物馆的专业人员比较欠缺。而博物馆教育人员对综合实践课的理论研究了解研究不够,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如果馆校双方在开发过程中缺乏深入了解,没有针对各自的缺环开展相关培训,这必然导致博物馆缺乏自主的、具有特色的理念与教育视角,只是一味被动地迎合学校的需求,而教师设计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层次受到限制。而在实施、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中,如果双方缺乏及时的沟通,势必会阻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推进和不断完善。所以从准备时方案的讨论与设计到实施中课程的组织与管理,直至总结时成果的整理与反思,馆校双方都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而非仅仅一方在配合另一方的工作,全程跟进,合力推动,才能确保博物馆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确保博物馆资源利用的规划性和系统性,确保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确保综合实践课程的顺利开展和持续深化。
  3.政府、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配合是馆校合作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力支撑。只有强化学校、博物馆、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多方联系,争取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家庭的配合和社会的关注,才能给学生一个大的教育环境,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常态开设和逐步推广,从而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以博物馆为代表的社会教育互为补充、相互交错的格局,真正落实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可以说,通过馆校共同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未成年人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而且能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不断丰富学校的教育课程,无限扩大学校的教学空间,从而促进博物馆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相互结合和共同发展。同时,也将带动更多的家庭走进博物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一步增加社会对当前教育改革以及博物馆发展的了解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报告.2009-10-2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