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学生惧厌作文的应对策略探析_怒厌惧高悲
 

学生惧厌作文的应对策略探析_怒厌惧高悲

发布时间:2019-01-18 03:57:18 影响了:

   [摘要] 当前,学生害怕、讨厌作文在语文教育中相当普遍。作文难,难在制约作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和神秘性。积极地探索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是很多教师、学者、家长的共同心愿。要想求彻底解决当下学生作文现状,必须遵循写作自身的规律,同时从系统的层面,多角度去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使学生面对作文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文可写,最终爱写作文,并能乐此不疲,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惧厌作文 学生 应对策略
  
  学生害怕、讨厌作文,是当前语文教育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文难,难在作文是写作主体综合能力的体现,难在作文过程中写作主体的内部心理由“物”到“意”到“物”(指文章成品)转化机制的复杂性……换句话说,制约作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因为它本身不是孤立的状态,综合性、复杂性导致它的多变性和神秘性,从而让人觉得作文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
  针对学生害怕作文、讨厌作文的现象,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笔者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发现,人们多是对作文教学进行各种方法的探索,如快乐作文法、感悟作文法、快速作文法、合作作文法等,往往过于微观,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缺乏整体的把握,这对解决作文教学中某些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想求彻底解决当下学生作文现状,无疑是一厢情愿。正因为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着从更广泛、更深入、系统的层面,多角度去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面对作文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文可写,最终爱写作文,并能乐此不疲,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完善人、发展人为写作的旨归
  21世纪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体成为他自己,使个体日臻完善,同时善于表达自己,而语文素养是基础。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而倾听和表达是语文素养两大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语文课程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写作,它有自身的特点,即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情感和见解,同时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从儿童到青少年到成年,人的生理将发生巨大变化,伴随着生理的成熟,个性心理也在风风雨雨中逐渐成熟。个体在与外界的接触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写作,抒写自我成长的历程,能慢慢指引着个体走向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之路。可以说,作文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从学生的文字历史记录中能够清晰可辨个体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轨迹。
  1.为了学生的明天
  有人说,我们的学校正变得:“只有生活,没有生命;只有内容,没有外容(指只有教科书);只有今天,没有明天。”这其中也包括作文教学。中小学生写作文,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应付考试――中考与高考。笔者曾对高中段学生进行了调查,416人中,有125人明确表示写作文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占到调查总人数的30.05%。高校、用人单位的反馈则表明学生作文能力低下,中看不中用,或行之无文,或文理不通。是应试教育使学生变成为了社会工作的低能儿。同时,也扼杀了学生作文的主体意识,即学生自觉的写作意识、作文行为、强烈的写作欲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期待心理。学生对作文变得麻木不仁,无所谓爱,也无所谓怕,或是写作欲望低下,自我价值实现的期望心理低下。调查卷中显示,好多学生对作文没有任何感觉。
  开展作文教学,应该本着为了学生的明天的成功教育作为教育目的。成功的教育是:“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的教育。作文教学侧重于激发学生写作倾吐的欲望,抒写自己心灵成长的历程,与社会接轨,多写实用文,促进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事。
  2.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作文本身规律,制定作文教学序列,编写作文教材
  学生各个年龄段生理、心理(尤其是思维)发展是不同的,作文本身也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过程。这就要求作文教学在遵循写作本身规律的同时,必须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难易适中的有序的作文训练。目前,中小学作文缺乏一套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又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独立的、系统的教材。一直以来,作文依附于阅读教学,依附于语文文字教学,教师无凭可依,学生无据可查,只能是东一拳,西一脚,凑个“热闹”而已。
  近几年,中小学语文课本有所改变,但量实在太少,而且自成体系的作文教材还没看到过。申继亮等人在《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写作能力培养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口述阶段(准备阶段)――过渡阶段――独立写作阶段。小学生低年级是口述阶段,三年级开始进入过渡阶段,中学生是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并逐步独立时期。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是两个转折点,高中二年级初趋定型。这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思维能力发展是一致、同步的。故在制定作文训练计划或序列、编写教材时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与他们的思维发展同步。
  3.创造开放、自由的写作环境,放飞学生的心灵、思维和想象力
  德国教学理论研究者克赖夫特(kreft)认为:“个体在他的发展中能否达到某种阶段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结构,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个体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就是说取决于他的阶级和阶层属性,与此相关联,取决于社会文化传统。”
  在我国文化传统中,文章一直担负着重要的社会重任“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或是通过自我批评以完善个体人格,如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鲁迅的《一件小事》、杨朔的《荔枝蜜》等是最好的代表。但学生的个体心灵发展却隐藏在冠冕堂皇的文字的背后,学生的真情实感不见了。假如说,小学生还能从作文中看出其怒喜哀乐的淡淡的痕迹外,初高中学生的作文则是作文归作文,思想归思想了。而实际上,13~18岁的学生,本该是最为关注自身发展的时期,学生的思想中多的是问号或是感叹号,在他们看来,感叹号就好像是一个人提高嗓子在说话,借以引起人注意。但常常因为老师说:“标点符号不能这样用。年纪轻轻,怎么能有这种想法呢?应胸怀大志。”“是”,学生在回答中,下次作文就学乖了。其实,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心中怎么可能没有困惑,没有忧愁呢?所以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尽情抒写自己的思想、困惑和烦恼。只有真实的表现,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并与之对话,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尽情地说,尽情地写,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说中思考,在写中成长。让学生从“我想说”→“让我说”→“我高兴说”→“我高兴写”,从而破除怕作文的心理,激活思维和想象。
  二、提高学生作文素质,强“魄”破“怕”
  总地来说,喜欢作文的学生,一般不害怕写作文,而害怕写作文的学生,则往往对作文是既喜欢又不喜欢。在笔者看来,只有破“怕”,才能让学生乐写作文,一旦产生兴趣,就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破“怕”,首先,得找到学生“怕”的根源,同时重在学生作文素质的提高上,着手强“魄”破“怕”。作文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的立德、阅读、技法、阅历四个方面。
  1.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社会的进步,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事物倍感兴趣,而对于传统文化十分冷淡。“社会环境的熏染,应试教育的惯性,道德教育的弱化,致使学生作文远离真诚,迷失自我,文品和人品严重背离,已成为作文教学的一大痼疾。”加上受外来文化及社会功利主义驱使,学生把本国文化中优秀传统思想遗忘甚至抛弃,攀比、享乐、自私、功利等不良思想则表现得淋漓尽致。助人为乐、吃苦耐劳被视为“大傻”,谦让、克己奉公被当作是“做表面文章”。
  另外,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观点不一致,导致教育失效或使学生的思想发生混乱。学校教育学生要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讲奉献,而学生在家里,父母的教育观却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人叹为这是“5+2=0”或是“6+1=0”,学生道德意识越来越弱。思想对作文很重要,宋朝李希声在《李希声诗话》指出:“有道之士胸中过人,落笔便选妙处。彼浅陋之人,雕琢肺肝,不过仅然嘲风弄月而已。”立德是写好文章的根本,思想境界不高,就不可能写出耐看雅趣高境界的好文章来。
  2.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走学科综合化的道路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看书的,其中最为喜欢的是心理学方面的书,文学排在第二位。作文是自然生活、社会生活、日常生活、写作知识等方面的合力,缺少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都会让文章失衡、失重。打开古今外文学家的传记,发现很少是属于纯粹的文学家,大多数是在其它领域都有涉足的,如屈原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鲁迅是学医的,后来弃医从文;又如,丰子恺是国画大师,但在文学领域也占着一席之地;徐志摩,原来是学经济的,却成为诗人;朱光潜先生是搞美学的……其实,他们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作文不能就文论文,它必须是语文与其它学科相交融,作文也不应该仅仅是语文课的事。作文中有自然,有历史,有地理,有数学,有物理,有化学,同样地,物理课中有作文(观察日记、实验报告等),化学课里有作文(实验计划、总结等),自然课里有作文(如蚂蚁是怎样搬家,小蜜蜂是如何辨别方向等)……阅读其它学科的书,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而且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知识的最高境界是无界限,即知识是相通的。作文课的内容只有涵盖其它学科的知识,内容才会丰富多彩,才会有血有肉。
  另外,随着学生阅读量增多,接触面增广,知识易产生交互作用,触动也多,有感有想必有所发,此时就不需要强迫学生去写,而是学生主动要写了。此时的写作是完完全全的主动写作,有感而发。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给学生开个书单,不要只局限于文学范围,什么都要有,就像吃菜,菜的道数多了,学生选择的机会就多,每道菜都吃一点,肚子容易饱,营养也全面。对于小学生,可以让他们看些自然科学和童话故事、传奇等方面的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到了初中,增加些让人思考的书,如有关社会学、名人传记等方面的书,到高中,则以学科课程研究或介绍或评论为主。当学生阅读量一大,可写、能写、会写的东西一多,自然就会“情动而辞发”。
  3.感悟技法――文中体会,写中提升
  如何审题,如何选材、组材,如何表现,还有哪一种用法最会让文章生色等等都属于写作技法(或者说是技巧)范畴。写作技法,是很难传授的。许多学生都会有一种感觉:老师讲了很多遍的写作技巧,自己对它也烂熟于心,可一到写时却又早已抛之于九天云霄之外,照样不会审题、立意、选材、组材或是表达。这是为什么呢?
  古人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得多,技法自然明之于胸。真的是“写作的根本不在于章句,而在于明理,修养到家了,水到渠成,原积薄发,自然会写文章;如刻意于词章,则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是绝不可能写好文章的。”而要达到巧妙的地步,则不能只靠技巧,非自己努力锻炼不可。就像学游泳的人,不是只读几本书就能成为游泳健将,学习演讲的人,不是只听别人讲几次便会,作文更是如此,只知道作文法是不能写出好文章的。总之,一切技术大体都是相同的,缺乏必要的习练,是绝不可能达到纯熟而巧妙的境地。只有揣摩优秀作品,才能悟技法,也只有自己动笔去写,才能使写作技巧得以实现。
  4.行万里路――体验生活,增广阅历
  好文章必须来自生活,写文章必须要有真切的感受。生活是创作源泉,离开了生活,创作就无从谈起。叶老说:“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空虚的生活是个干涸的泉源,也可说不成泉源,哪里会流出诗的泉来?因为它虽名为生活,而顺着它的消极的倾向,几乎退入于不生活了。惟有充实的生活是汩汩无尽的泉源。有了源,就有泉水了。所有充实的生活就是诗……生活充实,除非不写,写出来没有不真切的,决没有虚伪浮浅的弊病。丰盈澄澈的泉源自然流出来清泉。”学生因为整天被关在“笼子”里,没有了充实的生活,写作的泉源变得干涸,所以就写不出来东西来。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有一言志联:“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作宗师”,认为要把大自然和社会作为学生的世界,空间扩大了,才能各学所需,同时扩大了空间,才能各教所知;扩大了空间,才能各尽所能。由于应试,学生的生活空间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写作文时只能关起门来生编硬造,结果只会像作家丁玲风趣地批评的那样,“像一个连对象也没有的姑娘,在凭空‘生孩子’。”自古到今,很少发现有整天坐在家里而成为文学大家的。
  “行万里路”开启了学生的慧眼,观察世界,关心人生,关注社会,同时,更能有所体悟,一景一事的触发,都可为写作积累材料。看得多,感受也多,情感自然会丰盈起来,一方面,易于理解或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另一方面,也更容易使学生思如泉涌,情动而辞发,写作就成为自然之事,就谈不上“怕”作文了。
  三、挖渠清源,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作文殿堂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古人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但教师首先得有“领”的本事,就如“导游”,要做导游,须知旅游景点各异的风景特色,时令的影响,除了熟悉各处风景外,还需了解游客心理,因年龄、职业、性别等差异带来游客的不同旅游目的,不同游客有不同的要求和爱好。导游要能抓住游客心理,让游客既能玩得尽兴,又能配合好自己的工作。所以,作文教学中的教师就如导游,需要有娴熟、灵活的“导”的本领和艺术。如何“导”,主要做到三点:
  1.清源――提高阅读量,力求提高自身的作文教学素养,消除社会偏见,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2.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使学生敢写、会写、乐写。
  3.师生对话,个别辅导,促使学生作文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害怕、讨厌作文的学生,要卸下其心理包袱,从基础入手,在立德、读书、技法、阅历等方面抓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回归生活,回归大自然,让他们自己观察、自己体验、自己感受、自己作文,走学科综合的道路,在作文教学中有学科的题材,在学科教学中有写作训练。最终达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让学生爱上作文,乐于作文。
  参考文献:
  [1]傅建明.教育学原理[Z].2003.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8.
  [3]冯亚琳.关于个体的自我经验一中德学生作文价值取向比较之一[J].四川外语学院报,1995,(3).
  [4]何克抗.小学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学模式研究.1998.
  [5]宋影萍.写作教学,找回你的诚信[J].写作,2001, (12).
  [6]潘新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34.
  [7]叶圣陶.作文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63.
  [8]乐齐,郁华.叶圣陶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23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