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三重视角再审思]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三重视角再审思]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2:39 影响了: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界一直是莫衷一是、见仁见智。其中有两种观点占主导地位,一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另一种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两种观点究竟哪一种更加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为我国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章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两类人才的区别和各自的作用以及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现实性等角度出发,对两种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比较。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教育
  作者简介:董奇(1960.7―)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毛乾坤(1985.1―)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职业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9-0014-04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有几个属性,一是高等性,以区别于中等或初等职业教育;二是职业技术性,以区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性又引申出两个方面的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在联合国第18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的文件中建议把职业和技术教育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使用,但是其涵义还是包括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职业源于社会分工,技术则源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适应和改造;职业的载体是人,技术的载体包括物与人;因而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相应地,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虽然密不可分,但仍有区别。因此,在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时候,同样存在着两个侧重点: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我国长期的实践表明,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以前忽视职业教育我们吃过亏,今天忽视技术教育将来会发现技术创新没有后劲。
  
  一、视角一: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看高职培养目标
  
  高职培养目标究竟如何定位?从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中可以看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3B属于相当于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有中专学制与其相对应,但ISCED中没有专门列出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具有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大专学制,我国举办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质上就是这一类教育,若要归类当属5B,即技术应用型职业专门化的高等教育,它是高等教育的两大类型之一,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显然,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高中后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既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又具备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在3B的中职和5B的高职之间应该建立起中高职有效衔接的通道,有利于相关人才的深造和发展。
  在教育标准分类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人才结构。任何一个国家的各类人才都有一个适当的比例,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其人才结构是不一样的。例如,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国家中,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王、军人和劳动者。其中,哲学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其灵魂是用金子做成的,拥有智慧和理性。军人是国家的保卫者、社会秩序的维持者,其灵魂是用银子做成的,拥有勇敢和意志的品质。劳动者包括手工业者和农民,其灵魂是用铜铁做成的,具有节制的品质。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奴隶不属于以上三个等级,只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而已。三个等级的人应各司其职,各尽其才,国家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转。当然,现实社会的人才结构不可能是柏拉图所描绘的理想国家的形式,但无论什么社会,各类人才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和比例,惟有如此,社会才能繁荣、稳定和发展。
  通常,学术界将一个国家的人才类型分为学术型、管理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类型。学术型人才的主要职责是探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客观规律;管理型人才的职责是管理国家、企业和其他相关机构和部门;工程型人才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科学发现,设计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人化环境、产品和设备等;技术型人才则根据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图纸、方案,制定加工的工艺规程、设计施工技术方案,选择加工技术路线和设备等等,技能型人才则是生产、运输、服务等一线的直接从事加工产品、运输物品、实施施工、修理设备和提供服务等工作的人员。
  总之,一个国家的各类人才组成了一个人力资源链,学术型、管理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各类人才都是这个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驱动着国家这部大机器,这根链条缺了一环,这部机器就不能正常运转,所以技术型这一类人才是不可或缺的。
  以前我国技术型人才主要通过中专和大专来培养,但近年来一部分中专的培养目标低移,成了培养普通技术工人,另一部分中专升格成为高职;大专则一部分升格成本科,培养起了工程型甚至学术性人才,另一部分发展成为高职。仍以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专已为数不多。这样一来,技术教育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本科的培养目标也在发生低移,一部分本科学校办起了技术教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数量和培养目标上仍然难以满足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技术教育的重任势必落到高职院校身上。
  
  二、视角二:从两类人才的特点看高职培养目标
  
  (一)两类人才的定义
  什么是高技能人才,它和技术应用型人才有何区别?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他们在企业中的职责是“干活”,而非“指导”、“指挥”和“管理”;他们的工作性质是“动手”而非“动口”;他们在企业中的“身份”是工人而非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亦即以前所谓的“干部”。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一些文章对高技能人才作了许多附加的说明,将高技能人才进行了拔高,似乎成了生产、管理中无所不能的全才,还将高技能人才划分了许多类型,这样的“高技能人才”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内涵,当然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
  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指介于工人和工程师之间的中间型人才,或者叫做第三类人才。这类人才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擅长具体思维,富于技术、技能和实践能力,他们的特长和社会功能是把设计方案变成现实,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他们是沟通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之间的桥梁。此类“中间型”一线人才在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可能不如工程师,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远远强于工程师;尽管具体某一方面操作技能不如技术工人熟练,但他们尝试操作新设备和新工艺路线的能力远高于普通技术工人,专业理论知识也比后者丰富和扎实,他们的长处在于理论和实践并重,在零件从图纸到实物的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两类人才的特点及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技术和技能之间的关系与区别。根据辞海释义,技术有两层意思:一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如电工技术、焊接技术、木工技术、激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等。二是除操作技能外,广义地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可见,技术的概念比技能更为宽泛,其中包涵了技能在内,同时,它还强调了自然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特别是较多地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原理。比如,不同历史阶段的科学发现对于电工技术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早期阶段,自动控制技术主要依赖于继电器控制,随着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单板机、单片机和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发明,自动控制技术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农业的栽培和育种技术也是这样:从原始自然方式的刀耕火种到化学肥料和机械化式生产再到今天的生物技术、基因技术和纳米薄膜技术,生产方式的演变揭示了技术的发展是和人类对自然科学原理认识的不断升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辞海上关于技能的词条是和熟练连在一起的。它是这样描述的:“技能和熟练: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方式叫‘技能’,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迅速、精确、运用自如的技能则叫‘熟练’,也叫‘技巧’。如刚刚学会写字的人只有写字的技能,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书法熟练。熟练的形成既能巩固和发展原有技能,又能形成新的技能。技能和熟练技巧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勤学苦练,才能形成和发展。”不难看出,技能比较强调执行一定活动的方式,较多地依赖于经验。另一方面,技能和熟练密不可分,技能精湛实质上往往是熟能生巧的结果。例如:射击运动员能够百步穿杨、苞丁毫不费力地解牛和卖油翁能将油准确无误地倒入油壶,在本质上都是熟能生巧的结果。
  由此看来,技术和技能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技术较多地依赖于社会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也较多地依赖个体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心智智慧和思维方式等综合能力。而技能则较多地依赖对某种程序化操作动作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对操作者而言,需要严格而持久地训练,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熟练操作的程度。
  明确了技术和技能的区别,则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也就不难区分了。前者工作的重心在于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和理论状态之间的矛盾;后者工作的重心在于准确、迅速、熟练、高效地完成生产现场的各种操作,实现设计图纸向实际产品的转换。也可以说,前者的工作中心智技能的成份较大;而后者的工作中动作技能的成份较大。以电机生产为例可以清楚地看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三类人才的区别。工程型人才设计电机;技术型人才制定电机加工工艺;技能型人才实施电机的加工。但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结构和工作职责上是有一定交叉的,在一定条件下,两类人才也可能相互转换,也可以认为高技能人才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总之,高技能人才是属于技术工人中拔尖的优秀分子,是属于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人,而不属于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换言之,这类人才在生产现场主要是要“做”的,而不是“说”或“写和画”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工作中依赖于动作技能要多于心智技能;高技能人才是解决生产现场难题的人员,而非一般操作人员,因此决定了他们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技能人才要对生产过程中各种操作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以便“熟能生巧”。
  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特点一是周期比较长,二是依赖于生产现场的场景,三是要依赖一定的训练强度和频次,而这三个必要条件正好都是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因此高职院校是很难大量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的。
  
  (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国家走自主创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前所述,一个国家的各类人才是有一定比例的,各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是有一定要求的。根据职业教育学中的职业带理论,生产过程中有工程师、技术员和技术工人三类人员共同参与,他们各司其职,承担着各自不同的任务,对他们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图所示,每一类人才占有一块区域,从A至B为技术工人区域,C至D为工程师区域,E至F为技术员区域,A至F为职业技术教育的范围。根据“职业带”人才结构理论,从A至F为职业技术教育的范围。图中斜线A’D’的左上方代表手工操作和机械操作的技能,右下方代表科学和工程理论知识。对技术工人类人才的主要要求是操作技能,对工程师类人才的要求主要是具备理论知识,对技术员人才则要求两者兼有。由于职称与应担负的实际工作并无明确分工界线,各类人才交界处是重叠的。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职业带也在不断变化。20世纪以来,工程师因理论知识要求的提高而在职业带上右移,与技术工人间出现空隙,需要新型的人才来填补。而技术员正是填补这一空隙的一种新类型的人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真正在一线从事主要以动作技能操作为主的技术工人的需要量减少,另一方面,工程师因理论知识要求的提高而在职业带上右移,中间型的人才――技术员的要求量越来越大。
  
  显然,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在科技成果从图纸到实物的转换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培养这一技术员人才靠的是技术教育。那么,我国目前实施技术教育的主体究竟应该是谁呢?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普通高校主要培养的是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尽管也培养一部分技术型人才,但数量上满足不了企业大量需要,而且普通高校培养的技术型人才中多数也是技术开发型的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只有极少的本科院校培养。而高职作为一种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定位在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学校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而言都是恰当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对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对一线普通操作工人技能要求反而降低了。如数控加工:只要编程正确,产品不合格是机器的问题,而非人的因素。另一方面,随着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一线操作工人的数量也会有所下降。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对一般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逐渐饱和,紧缺的只可能是高技能人才,而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真正原因是我国技术教育的薄弱。
  由于技术教育的薄弱,加上人事制度变革等原因,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已不设技术员这一职务,即使少数单位仍保留技术员岗位,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间型人才了,他们的职责已蜕化为画画图纸而已,实际操作的能力几乎没有。在生产实际中,中间型人才的工作是客观存在的,但能胜任这方面工作的人奇缺,实际工作中是技能型人员产生分化以解决这一矛盾的,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别高超的技术工人被提拔成为工艺师、施工员或试工员(通过试加工零件帮助工艺师确定工艺流程的操作技能高超的人员),这些人实际上就是高技能人才。技术教育加强了,能够承担上述职责的中间型人才多了,高技能人才紧缺必将得到缓解,这对于我国走自主创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可见,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大国,技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而高职院校理应成为技术教育的主体。
  
  三、视角三:从我国高职院校的现实状况看其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紧缺成为企业的普遍现象。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纷纷举起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大旗,那么,高职院校究竟能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过程具有长期性、生产情境依赖性和社会环境依赖性,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现实状况如下:一是普遍缺乏高素质的实践指导教师;二是缺乏真实的生产情境;三是缺乏长时间严格的操作训练;四是缺乏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政策保障。所以,高职院校要“大面积”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可能性不大。相形之下,技师学院“三明治”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倒是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既然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那么高职相对中职的优势就不明显了。尤其是那些高中毕业后考入高职的学生,在技能上的熟练程度可能反而不及中职学生,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也不如中职学生,更谈不上职业生涯的发展了。显然,培养目标价值取向上的“职业性”取代了“技术性”,则课程设置必然也是急功近利的,结果必然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的零碎和不扎实,他们到了企业也将没有任何优势。华东师大石伟平教授认为,随着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关键是必须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我国职教体系所培养的人才应是“专深型”的,而不是目前的“普通型”。可见,如果培养出来的所谓“高技能人才”只是一般的技能型人才,那高职教育是没有特色的,必定也是没有前途和出路的。高职院校只有扬长避短、实事求是地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才是明智之举。
  总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多元的,不仅应当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所需的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更应当从长远计议,培养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至关重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定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是恰如其分的,技师学院定位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也是理所当然的,而高职院校应当定位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上。惟有如此,其“高等”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都能充分体现出来,进而它的特色才能体现出来,高职才能进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P669).
  [2]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3]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北京).
  [4]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5]李建奇.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2006年7月.
  [6]孟鸿伟.新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7年第4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