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教师专业发展需强化五个意识]教师强化纪律意识
 

[教师专业发展需强化五个意识]教师强化纪律意识

发布时间:2019-01-21 04:04:20 影响了:

  教师的工作是教学,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这一特定的要求决定了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和教育人的活动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教师的工作更具有“专业性”。   一方面,教师应具有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教师的从教能力,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内化为教师自己的应用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它是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情境中,对教学场景的感知,对复杂而具体的实际问题的发现、观察、分析和对方案的寻找,经过反复的感悟、反思和研究而获得的。教学能力已不仅仅是指上好课的能力,还包含敏锐感受、准确判断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根据对象实际及时做出决策、调节教育行为的能力,以及能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帮助他们了解自我、实现心中梦想的能力等。
  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具有专业精神。把理想付诸实践,不仅需要知识和能力,还需要信念与意志,需要教师倾其心血对教育的领悟、对学生爱的投入。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更要强调专业精神。这种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师工作时应具备的特定的思想信念与道德品质,以及职业特性、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可长期以来,对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一直沿用从外部向教师提要求、从外部进行灌输的方式,忽略了教师“个体”的特殊性。这可能也是教师整体的专业精神没有明显提高的主要原因。
  有学者认为,目前强调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基于五方面的原因:当前教育与学校面临的新挑战,影响到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终身教育的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变革中的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教学专业标准的成熟与完善是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以及传统教师培训的不足,增加了更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迫切性。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教师要在专业上有所发展,必须要强化以下五方面的意识。
  
  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能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它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
  可是,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往往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也不会提问题。教师习惯了滔滔不绝的“满堂灌”,学生则养成了以静听代学习的习惯,“好学而无疑”成为普遍现象。我们在一次“问题意识”的专项调查中,只有10%的学生认为:我们喜欢提问题,与老师交流问题,课堂应给我们提问、讨论的机会,但有的老师允许,有的老师不喜欢这样做。由此可见,学生有没有问题意识,关键还在于我们的老师有没有问题意识。
  现代思维科学也认为,思维过程起源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就是能点燃智慧火把的导火线,思想的火花一旦点燃,创新的火焰就会熊熊燃烧。所以,作为老师,就必须有问题意识。
  
   “内化”意识
  
  因为,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需求的时候,才能激发出创新的动机。我们清楚地知道,教师职业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形成。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学习,才能内化为教师自己的师德意识、情感和信念,进而外化为师德行为和习惯。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
  人的追求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精神的。对物质的追求,是追求平凡;对精神的追求,是追求神圣。教师可敬,就在于他们选择了一条永远光辉的道路。当教师自觉把个人生命的意义、价值与教育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时,既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就会把“教育和培养好学生,为教育事业作贡献”看作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教师这种“内化”了的精神,是任何物质条件都换不来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职责的首位,教师应正确处理好品德和能力的关系,用自己全面的素养和高尚的精神感染力影响受教育者,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心中无德者就不会追求能力的提高、完善和发展。只有心中装着学生,将自己的知识无私献出,转化为学生的财富,才能使教学质量达到更高的层次,才能真正对学生有益。
  
  反思意识
  
  现实中,勤奋的教师很多,他们总是起早贪黑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整天忙得连轴转。虽说教师的地位有所提高,媒体也赞扬教师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但我们更需要会思考的教师。教师教学工作固然需要勤奋,但只有勤奋是不行的。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不快,原因很多,我们老师缺少思想、主见,可能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我们的思考。思考能提高思维水平,能推动工作不断跃上新的台阶。不思考,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每一名老师要学会做思考者、思想者,不要把自己整天陷在琐碎的工作中,要腾出时间来学习,腾出时间来反思、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把反思运用到教学中去,就是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实效性,它源于教学实践,贴近教师专业生活。教学中,看重的不是理论的灌输,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能够随着教师的不断反思加以解决,教师的创新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实际的效果。
  长期以来,教师只能凭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教学实践,他们置身于教育研究之外,对自己的教学,既缺乏理智的思考和批判的态度,又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把反思性的理论引入教学后,将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教师不仅是教育研究成果的受益者,而且还是教学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他们边实践边探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成为教育理论领域的重要探讨者,从而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写作意识
  
  一个教师普通话说得不好,粉笔字写得不行,都可以通过练习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思想的提升和飞跃就不是一个“练”字能解决的。他应该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三者具备才是一个教师完善的知识结构。那么,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从何而来?那就是:读书和写作。现今已经很少有人否认读书的重要性。我想说的是,写作应被置于与读书同等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不会写作的教师不是优秀教师。写作最能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需要整理自己零乱的思想、需要记录一些触动心灵的东西、需要倾诉内心的困惑时,唯一的途径就是写作。当一个教师开始尝试写作,当他开始记录那些发生在课堂上以及与学生交往的点滴,他大脑中的那些积累起来的语言及其承载的思想将被唤醒,并且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语言,他的目光就会变得更加敏锐,他的课堂将会更加精彩。
  由此,我们可以受到这样的启发:博览群书、丰富积累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地强调读书而不去写作,那么我们大脑中那些积淀就不会活起来,就是一朵朵干花,随着时间的流逝,花朵将消了颜色,散了芬芳。只有在写作时,我们才会意识到,我们的思想是那么贫乏,表达是那么笨拙。意识到这一点,正是促使我们读书、学习、提高的一个前提,可以不断地激起我们在自身素质提升方面的新诉求,从而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得以不断更新、完善、优化。
  
  学习意识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美国的布莱克曼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下了一个定义,不论时代如何演变,不论是自发的还是受赞助的,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此种学习就是专业发展。布克也认为:学习的特权以及帮助他人学习的特权,乃是教师工作中最令人感到兴奋与刺激的部分。两位学者强调的都是教师是学习者这个观念,这里面不但包括了学生的学习,也包括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因此,一个教师必须是个有效的学习者,如果教师本身不了解学习的意义与目的,缺乏学习的要领与方法,就谈不上指导学生学习,也谈不上专业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这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上课也不是单向度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随着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彻底动摇。教师需要重新定位,以学习来促发展,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更应把工作重心导向智慧能力和理性心灵的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由此,教师的学习不应再局限于吸收固定内容和已有结论,而应是一种认识、探究、体验、交往的学习过程。由此可见,教师不学习是不行的。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磨头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