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香雪》:变革进程中的矛盾折射_现代化进程中的变革
 

《香雪》:变革进程中的矛盾折射_现代化进程中的变革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6:53 影响了: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对立以及追求新事物与独立坚守的矛盾等方面讨论了香雪这个文学人物的意义。作者认为香雪的真正意义在于折射现实社会的诸多矛盾冲突以及走出这些矛盾冲突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香雪 矛盾 困境
  
  香雪是铁凝198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哦,香雪》中的主人公。对于这个人物的评价一直存在着争议,主流意见认为香雪是一个“新人”形象,在她身上表现出很多美好的品质:比如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贫穷的迫切心情及山里姑娘的自尊自爱等。也有人认为香雪这个人物形象还是脱离不了传统农民的陋习,她有着强烈的虚荣心,在她身上依稀可见阿Q的影子。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香雪这个文学人物从诞生始至今已近三十年,如今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篇发表时产生很大影响的作品,倒是能引发不少新的思考。我以为香雪这个文学人物的意义,并不在于她在当时落后的山村里是否是个引领时代潮流的先知,而是在她身上纠结着现实社会与历史留存的诸多矛盾冲突,以及要走出这些矛盾冲突所凸现出来的困境。
  比如工业(城市)文明和农业(农村)文明的矛盾冲突。阿Q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阿Q进城立马就发现了城市和农村的对立,比如乡下人称作的“长凳”,在城里变称为“条凳”,本来长凳与条凳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说“长凳”的人无疑会被说“条凳”的人鄙视,显示了城里人的心理优势;再则城里人烧鱼加切细的葱丝,乡下人则是加半寸长的葱叶,也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已,但会因此成为城里人嘲笑乡下人的借口。尽管阿Q心里愤愤不平,但也只能是骂一声“妈妈的”了事。归根到底还是城里人仗着物质的充裕,尽管其本身并非占据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只是处在一个充满物质欲望的环境,便有了藐视乡下人的资本。城市里的大量物质财富(以工业制成品的形式存在)是工业文明惠及的结果,由此拉开了城市和乡村的距离。这些距离首先便是物质方面的差距,于是处在这种物质环境的人便自视高人一等,而在农村的人们在未能见到或尝试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便利,也就自觉矮人一头,就像《故乡》中的杨二嫂,固执地认为从城里来的“我”是有钱人,就是这种自我矮化心理的反映,于是身处乡村的人也就渴望着乡村外的城市。在《哦,香雪》中,火车、自动铅笔盒等就是代表着工业(城市)文明,香雪向往山外的文明,实则也就是工业(城市)文明。她用乡村出产的四十个土鸡蛋换取了城市工业生产的自动铅笔盒,因此可以摆脱城里(其实是集镇)来的同学的追问: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其实香雪是有铅笔盒的,就是她父亲为她制作的一个小木盒,但这显然不能和自动铅笔盒相提并论,香雪有了自动铅笔盒就能和城里的同学平等起来,在这背后却是农业(农村)文明不敌工业(城市)文明的事实。工业(城市)文明的强大如洪水猛兽,势必荡涤农业(农村)所谓的落后的一切,就像小说开头所写的火车一进山,便搅动了山里的安宁,扰乱了山民的心绪。问题就在于既然农业(农村)文明不能抵挡工业(城市)文明,香雪这个山里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也就最终会被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所同化。小说最后写了香雪在黑夜中跑了三十里的山路,带回了一个自动铅笔盒,算是带回了现代文明,实则是工业(城市)文明。那么工业(城市)文明能给乡村带来什么?能改变什么?事实上香雪放弃了土制的木盒而追求自动铅笔盒就已经失去了她的自我,不难想象在不远的将来,台儿沟也将被城市化。城市化或许更多的不仅是在形式上,而是人们的价值取向将向工业(城市)文明靠拢,无论作者怎样在艺术环境中努力创造一个诗化的田园社会,但现实终究会无情地粉碎这一乌托邦式的幻想。农村包括农村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如何能既摆脱封闭落后,又能保持自我的单纯淳朴之民风,小说显然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相反我们感觉到的是农业(农村)文明正一点一点地受到工业(城市)文明的侵蚀,山里人的单纯与淳朴也在这种侵蚀之中慢慢地退化,首当其冲的便是作者寄予厚望的山村新人香雪。尽管作者本意是要将她塑造成一个开山村现代文明风气之先的人物形象,而恰恰是在香雪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工业(城市)文明和农业(农村)文明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要么回到从前的封闭落后之中去,要么被工业(城市)文明同化。时代的进程昭示出这样一个现象,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拷问产生这样困境的原因以及怎样走出这样的困境,这当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小说不经意中能为读者留下时代的印记并能引发思考,恐怕是作者原先没有想到的,而这也正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又比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冲突。物质文明的基础在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力,而物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物质技术能力。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物质文明的核心在于其技术文明,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物质技术的发展程度。小说中的铅笔盒作为一个文具,是知识的象征,本来土制的木盒与自动铅笔盒从功用上说没有多大差别,然而因为“自动”,意味着进步,意味着发展水平,代表着物质文明程度。与其说香雪花了四十个鸡蛋换取那个自动铅笔盒是追求知识,不如说是追求物质进步,难道那个土制木盒就不能代表知识?对于别人的疑问亦或是讥讽,香雪完全可以不予理会,因为自动铅笔盒只是在形式上比土制木盒漂亮精巧。所以这里还是反映了香雪对于物质文明的强烈渴望,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存在巨大差距时,精神文明显然是很难独立与坚守的。为了显示香雪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追求精神文明,小说特意写了一个香雪的同龄人凤娇,凤娇喜欢“北京话”(城里人)――虽然“北京话”已有爱人,其实凤娇追求“北京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往“北京话”背后的山外物质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凤娇追求“北京话”与香雪追求自动铅笔盒实质上是一样的。有人提出香雪为好友凤娇感到委屈,为台儿沟感到委屈,因为如此质朴善良的山里姑娘无法被山外进步文明的生活所接纳,如此贫穷落后的山乡还不能搭上先进文明的列车,融入到山外现代化时代,这表明香雪的胸襟,显示了她不同于他人的精神世界,照此说来为什么土制木盒就不能被自动铅笔盒接纳呢,而非要用四十个鸡蛋去换取自动铅笔盒?事实上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追求物质文明也是一种进步,就像香雪追求那个自动铅笔盒一样,是一种很自然的思想与行为,而非要在此贴上追求知识的标签反而显得造作。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前提,特别是在一个物质匮乏或者是物质不太丰富的时代,追求物质文明无可厚非,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作基础,精神文明的提高就无从谈起。就像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娜拉终于在精神上觉醒了,走出了束缚她精神自由的家庭,然而也正像鲁迅先生所说,娜拉在追求自由幸福的路上,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把香雪追求自动铅笔盒看成是追求知识或是精神文明,以为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在一个人物身上同时体现出来,才能显示人物形象的高大与完美,显然和现实有相悖之处,如此看来倒是凤娇这个人物在这方面显得真实些。而在香雪身上体现出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与冲突,而精神文明只能让位于物质文明,倒是显示了小说的反思力量,改变封闭落后的乡村(山村)面貌先要大大提高物质生产能力,满足人的物质基本需求并同时满足人对物质的审美需求,对物质的追求是人性的需求,也是一种人性解放,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香雪这个勇于追求物质文明的山村小姑娘的敬佩,反而会增强小说的思考价值。
  再比如追求新事物与独立坚守的矛盾与冲突。追求新事物或许会失去原有的自我,独立坚守原有的状态就能保持自我,问题是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都有可能消逝,一方面要让人物接受新事物;一方面又要她不失去原有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方式,或者是要回归本我,这本身就很矛盾。当物质文明的潮流开始涌向台儿沟这个封闭落后的山村时,不仅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增加了见识:原来在这朝上见青天朝下见黄土的世界之外还有另外一片缤纷色彩的天地,更是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出一种巨大的冲击,而且会有一种失落与自卑。香雪强烈地渴望着要得到城市学生拥有的自动铅笔盒,实际上是一种自卑的潜意识反映,这种自卑是在工业(城市)文明的无形压力下产生的。就像离台儿沟十五里的公社,已经和台儿沟有着巨大的差距,一天吃三顿饭都能显示她们与台儿沟的巨大不同,香雪的小木盒和同桌的自动铅笔盒一比,显得那么得笨拙、陈旧,在一阵哒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这真是香雪在公社中学同学中的真实地位以及她的真实内心感受的体现,显然香雪获取自动铅笔盒就是要消除这种在物质上不平等所造成的自卑,因此要香雪坚守自我,就要一直担负着自卑,自卑是因为无法被强大的物质文明所容纳,无法抵御强大的物质文明的冲击。问题就在于为什么农业(农村)文明就是落后的,而工业(城市)文明就是先进的?关键还在于工业(城市)文明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这种物质财富足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改变人们的思想方式,就像是城里人吃三顿饭,也不会一到天黑就钻被窝,这都是物质文明带来的结果,也因为如此农业(农村)文明也就逐渐地依附于工业(城市)文明,既然有依附性,农业(农村)文明要保持独立就很困难,在农业(农村)文明渐渐走向没落时,如果还要让人们坚守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现实中的人们(包括作者)目睹了在被工业(城市)文明由物质财富造成的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时,就会很自然地转向乡村,企望着在未被工业(城市)文明开垦的原生态中寻找到一种纯朴与自然,并不由自主地把它人格化了。就像小说写到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步行三十里,发现台儿沟原来是那么美: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这种纯净自然是否能在铁轨无限伸张之中一直如此,显然是有疑问的。这倒提醒了我们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思考怎样平衡以及引导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要求人们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保持同步,更不能因为受到物质文明的冲击而再回到原有的社会形态中去。
  综上所述,存在于香雪这个文学人物身上的种种矛盾冲突,实际上也折射出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冲突,并且因为历史的原因尤为明显,更进一步也是创作这一文学人物的作家思想意识的矛盾,当一个经历了长期的较为封闭的社会形态开始走向开放时,势必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强大的冲击,也因此会形成种种的不适,一方面强烈地渴望摆脱原有的模式,一方面也会不自觉地留恋过去的形态,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就会留下不少作者主观的思维定势,而这恰恰可以让后人从中去体味当时的社会情状以及作者对当时社会的认识,而后者往往更有趣,因为它体现了小说超越文学以外的价值。
  
  马志伦,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