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抄抄写写”的境界:抄抄写写
 

“抄抄写写”的境界:抄抄写写

发布时间:2019-01-28 03:49:29 影响了:

  提到抄课文,可能许多人首先会联想到“苦差”,联想到“变相体罚”,等等。但我对抄书,却有着特别的感受。   那时候在乡下教书,偶尔了解到明代文学家张博以“七抄七焚”之法读书:即每读一篇佳作,必抄录之;录完,默读一遍便烧掉;如此反复七次,永志不忘。于是,自己也尝试着以抄录法助读书。把整张大白纸裁成条幅状,将所学的每首诗文,都用钢笔工工整整默下来。学校背靠一个三五人家的荒村,宿舍后面是一湾溪水,一片竹林。常常是在夜阑人静的时候,一盏孤灯下,伴着若有若无的溪声和沙沙的竹叶响动,那些古人的诗词佳句、华彩辞章自胸中汩汩流出,一边口中微喃,一边付诸笔端。随着古诗文的意境各异,笔下也或缓或急,摇曳生姿。婉约处落笔轻盈,如灵猫潜行;明媚时下笔流畅,如行云流水;激昂处奋笔疾书,意绪难平;悲愤时一字一顿,力透纸背。真正从心底里体会到汉字与经典文学结合的妙处。写到手臂酸疼时,搁笔静坐,窗外风声也无,头脑却异常活跃,犹自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仿佛在时空隧道里奔驰,恍不知今夕何夕。这样密密麻麻手书的条幅,却舍不得像张博那样付之一炬,遂整整齐齐地张贴于卧室四壁。有风拂过时,满墙条幅飒飒作响,一如古之贤相、重臣、隐士、才女争相欲语。课余回来,在斗室内行走坐卧,与四壁诗文作伴,心中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直到那些条幅一如枯叶般陈旧、泛黄、打卷了,才叹息一声,扯下焚掉,又手抄新的诗文续上去。
  但是,俱往矣!抄书,或者说,抄写,眼下已经沦落到被认为是“体罚”的手段之一了。我不否认某些教师在激怒之下动辄责令学生抄写课文若干遍,确实已经脱离了抄写的“趣味”性,甚至已经沦为变相的体罚。但语文教师日常布置的抄写作业竟也有人去撰文抨击,这就令人费解了。汉字笔画结构的繁简、疏密、呼应、对称之美,汉语辞句的工巧、韵味,除了一边熟读、一边恭录,还有比这更好的学习方式吗?
  “不幸”的事情还不止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抄写的兴味也在不断下降。笔者曾经尝试过布置“弹性”抄写作业,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课堂掌握情况,在作业时自主决定抄写量,感兴趣的可以适当多抄一些。学生作业交上来后,却发现大多数都只是完成了作业要求的“下限”。究其原因,恐怕与时下社会人心的浮躁、功利思想的泛滥是分不开的。在书本之外的各种精彩诱惑之下,对于抄写这项需要凝神、耐心等素质的作业,学生已经很难沉浸其中,用心体味了。
  偶然看到一则短文――《三个抄写员》,文中说,黎锦熙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民国头十年,他在湖南办报,当时帮他誊写文稿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抄写员沉默寡言,只是老老实实地照抄文稿,错字、别字、病句也照抄不误。后来,这个人一直默默无闻。第二个抄写员则非常认真,对每份文稿都先进行仔细地检查,然后才抄写,遇到错别字病句的都要改正过来。后来,这个抄写员写了一首歌词,经过聂耳谱曲后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他就是田汉。第三个抄写员则与众不同,他也仔细地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与自己意见相符的文稿,对那些意见不同的文稿则随手扔掉,一句话也不抄。后来,这个人建立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就是毛泽东主席。
  什么时候,我们的学生,以及我们对于抄写的理解认识,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呢?若是,那真是语文之幸、中文之幸、中国之幸!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