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游戏精神视野中的幼儿教师文学素养刍议】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游戏精神视野中的幼儿教师文学素养刍议】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7:41 影响了:

  内容摘要:适应时代发展与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从游戏精神的角度观照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导入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以童心、爱心关照幼儿,充实拓展知识结构,借助游戏组织技巧,凸显教育真义,激发职业热情,彰显教育灵性,是提升我国当前幼儿教师文学素养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游戏精神 幼儿教师 文学素养
  
  近年来,学前教育跨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其文学素养的高低对幼儿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对教育对象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同时受教育的功利化与工具化倾向的影响,游戏精神在教师的生命中严重缺失,幼儿文学教育的“儿童本位”已遁化为一个响亮的口号,这已成为制约儿童文学对素质教育独特功能价值实现的瓶颈。以游戏精神观照当前的学前教育教学,提升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水平势在必行。
  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素,儿童的精神从很大程度上说就是游戏的精神,儿童是以游戏的形式和态度拥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与儿童游戏之间是一种对应同构的关系,儿童对文学的接受也常常具有游戏化的倾向,是一种带有游戏意味的审美活动。在幼儿文学教育活动中,受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幼儿选择和欣赏作品受到很大限制,教师由此成为传授幼儿文学作品的媒介,调控和规范着整个文学欣赏过程,教师的文学素养直接影响着幼儿对文学的欣赏。作为以儿童文学作品为教育中介的幼儿教师理应把游戏精神作为自己的存在前提和美学品格。高洁曾撰文指出教师的游戏精神“主要包括自由精神、创造精神和体验精神”,徐冲也对此进一步阐释:“‘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自主、自愿自觉的精神,是一种超越功利、愉悦快乐的精神,是一种感受体验、想象创造的精神,是一种超越现实、自我满足的精神,是一种平等参与、合作互动的精神,是一种交流对话的精神,是一种主动建构和自我生成的精神”。这种呈现自由与愉悦、体验与平等、开放与创新的内在精神品质,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及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游戏精神的自由、自主、体验和创造性的超越境界是每一个幼儿教师所应追求的,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应在游戏精神的观照下注重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一.导入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实现教育观念的自我超越。
  多年来,幼儿期常规基础知识教学及文学教育与“快乐”、“创新”无缘,大多数幼儿教师侧重语言主题的活动,以单纯的识字教学为主要目的,本应充满乐趣的教学活动因而变得枯燥乏味。实践证明,幼儿期的语言学习要给孩子乐趣,在游戏的语言环境中,孩子找寻到欢欣的元素,才能更轻松愉悦地掌握新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成人与儿童进行精神交流与对话的纽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作品,它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真实的情感愿望,具有儿童乐于体验的审美情趣。3-6岁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在教育活动中要借助幼儿文学作品对孩子进行最初的心理和审美启蒙,教师必须在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下,既关心孩子语言的发展与提高,又着眼于孩子终身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只有彻底改变那种将幼儿文学教育视为纯粹的语言教育工具的看法,树立起全新的儿童文学理念,从儿童本位出发,以愉悦儿童身心为旨归,注意契合儿童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接受能力,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幼儿文学欣赏活动的价值意蕴,回归幼儿文学欣赏本身,才能在幼儿园卓有成效地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活动。总之,高擎游戏精神的旗帜,倡导加强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理念教育,让“儿童文学回归儿童”,是提升幼儿教师文学素养的关键。
  二.童心与爱心携手,凸显教育真义。
  尽管理论研究者对游戏的理解各持己见,但他们都把“愉悦”作为游戏的一个基本特质。趋乐性是游戏的本质特征,愉悦则是受超越性动机驱使的体验,最直接的代表着游戏精神的特色。在教育生活中,愉悦绝不是简单地等同于表情上的兴高采烈,而是一种因自由和投入而产生的心灵的满足,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反过来促使游戏人极容易达到精神层面的满足,从而进入忘我的自由状态,在悠然自得的状态中体悟并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和生命的充实。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怀有童心,热心教育,挚爱孩子,努力走向职业的自由自觉,体验教师生命的幸福与愉悦,是教师游戏精神的必有之意。童心是走进儿童精神世界的钥匙,热爱儿童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的基本品格。幼儿的文学天地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饱含真善美的奇幻天地,它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都焕发着源自纯洁童心与纯粹人性的理想光辉。教师感悟理解幼儿文学作品,引导幼儿欣赏文学需要“童心”。“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才能更充分地去了解、认识儿童,理解、欣赏儿童,才能得到更多的童心回应。而拥有崇高的爱心会促使教师激发起强烈的责任心,体验到教育的真趣,育人的真义,职业的超然。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教师认真投入、充满热情,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享受的时候,才会将蛰伏在教师自身以及学生身上潜在的审美因子唤起,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才能有助于和谐、活泼、互动的教学氛围的创设。
  三.充实拓展知识结构,激发创造热情。
  追求自由、主动创造是人的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游戏精神的核心所在。从根本上说,幼儿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营造一种爱的氛围需要创造,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需要创造,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取舍同样需要创造。一个具备游戏精神的教师会凭借自身丰富的知识结构,主动迎接教育生活中的开放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积极自主地思考问题,自由舒展灵感的羽翼,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是一个开放而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自由创新”的游戏精神。而一些幼儿教师知识结构体系中理论知识比较匮乏,文本阅读量太少,面太窄,在教学活动中难以有所创新,更难以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启蒙作用。只有拥有丰厚的儿童文学知识的积累和对儿童文学作品较高的阅读分析力与审美鉴赏力,教师才能在文学欣赏主题活动中准确地驾驭教学,在引导幼儿真正享受到阅读乐趣的同时,将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田。有鉴于此,幼儿园在引进教师的时候,应改变重艺体的旧观念,把文学素养作为其中的一项考核标准,定时集中对幼儿教师进行儿童文学理论的培训,并在教师评价中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以促使幼儿教师提高学习的动力,掌握广博、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了解儿童文学欣赏规律,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激发创造热情。
  四.掌握娴熟的游戏组织技巧,彰显教育灵性。
  游戏是幼儿兴趣的源泉。游戏活动总是让孩子们充满着激情,充满着乐趣。传统教学模式照本宣科,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从语言工具性入手,单纯地强调认知能力发展与德育教化,这样很难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美的意识,得到美的享受。理想的幼儿语言教学既要彰显其文学性,也要突出其儿童性,前者指向诗意、感性、美,后者指向快乐、有趣、游戏精神。教学语言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教学组织技巧,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对文学欣赏的效果。如果教师以形象生动、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会收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娴熟的游戏组织技巧:首先,幼儿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场域”,扮演好“助玩者”的角色,把基本的教学过程和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的快乐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学任务和内容通过多样化游戏活动表现出来,把语言文字视为文本、幼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游戏”,用游戏引领幼儿进入阅读的世界,激发幼儿每个感官的积极投入;其次,搭建语言文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平台,给幼儿以美的熏陶。儿童文学中有许多内容与其他艺术形式都是水乳交融的,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这一特点,在游戏精神的引领之下,创新幼儿文学的教学手段,将朗诵、游戏、绘画、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会贯通,使语言教学、文学熏陶、艺术教育、童心童趣等融为一炉,娴熟运用现代化、多元教育设计方案,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架设起一道认知的阶梯。
  幼儿文学教育的终极是走向“幼儿”的教育,幼儿教育的关键是“游戏精神”,倡导幼儿教师的游戏精神是今后学前教育革新的重要参据。适应时代发展与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从游戏精神的角度观照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凸显教育真义,激发职业热情,使生命的灵性、创造性在教学中得以彰显,是提升我国当前幼儿教师文学素养的有力举措。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主编.教师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高洁.论教师的游戏精神[J].全球教育展望,2008(10):40-43.
  [3]徐冲.追寻语文教学的游戏精神[J].语文教学,2006(11):23-25.
  [4]郑益乐.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的缺失及重构[J].教育导刊,2010(12):15-17.
  
  张利芹,临沂大学费县分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研究。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